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如果H-O理论成立,虽然美国进口替代物的资本密度大于美国实际进口,但其密度仍会高于美国出口。
里昂惕夫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资本所有权相对丰富,根据赫克托-俄罗斯理论,美国应该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但他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经济统计数据进行验证,结果与理论预测不同,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或列昂惕夫悖论。
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列昂蒂夫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对外贸易状况,考察了美国出口的资本劳动比率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研究发现,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基于劳动密集型的专业分工。
这一结果恰恰与俄林的给予要素理论相悖,在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引起了很大争议。列昂惕夫教授是输入分析法的创始人。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系统分析经济内部各行业之间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事实表明,无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还是中央计划经济,投入产出分析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长期和短期的预测和计划,而且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经济体制下的预测和计划。
列昂惕夫之谜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实际上是对要素禀赋理论假说从不同方面的修正,为未来一系列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
列昂惕夫之谜的名词解释
1.劳动力不同
2.因子密度是相反的
3.有关税和贸易壁垒
4.自然资源稀缺
弗农解开了里昂惕夫之谜?
直到1966年弗农提出“产品周期理论”,才解开了“列昂惕夫之谜”。在弗农看来,科技创新在对外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创新产品最初的垄断优势和后来技术转移扩散形成的垄断优势的丧失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格局变化,从而推动了一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中看得更清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加大了对研发的支持。
1994年,美国对R&D的投资达到1730.2亿美元,超过日本和德国对R&D的总投资,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61%。因此,高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86 ~ 1990年的14%左右上升到1991 ~ 1995年的28%以上和1996年的近35%,而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和汽车工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4%和4%。经过技术改造,美国汽车等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普遍提高。从1986年到1995年,美国出口的知识产品占其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2%上升到42%。
国外经济学家如列昂惕夫充分肯定了《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理论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列昂惕夫指出:“在试图作出任何解释之前,如果一个人想知道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和工资实际是多少,那么他从三卷本《资本论》中所能得到的信息将比十期《美国人口普查》中的十几本关于当代经济制度的教科书更为真实和有用,甚至我敢说除了索斯坦·凡布伦的全部杂文之外。”
华西李昂惕夫
瓦西里·列昂惕夫1906年夏天出生于彼得堡。1921年考入彼得堡大学社会学专业,1925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时年19岁。毕业后,他被学校聘为助教。苏维埃政权建立时,恢复和发展经济刻不容缓。1923年至1924年,列昂惕夫的父亲参加了编制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工作。社会家庭的影响,时代的需要,让这个还在读硕士的年轻人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探索这方面。
他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阅读经济理论书籍。1927年,他来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进入柏林大学博士班深造。1928年,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里昂惕夫年轻时的研究工作开始涉及投入产出分析的内容。早在1925年,他还在柏林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在德国出版的《世界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俄罗斯的经济平衡——方法论研究》的短文,首次阐述了他的投入产出思想。1930年,他移居美国后,正式从事投入产出方法的研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列昂惕夫的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瓦西里·列昂惕夫是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始人。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系统分析经济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复杂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1973年,列昂惕夫因发展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及其在经济领域的巨大作用而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高度赞扬,从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哈佛大学经济系任教期间,约瑟夫·熊彼特是他的同事,并高度赞扬了他的研究成果,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是他的学生。
除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列昂惕夫还获得了其他奖项和荣誉。1953年,比萨大学授予他查理·鲍姆奖章;1967年,纽约大学授予他终身教授的头衔;1968年,法国全国退伍军人协会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他还担任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和皇家统计学会的荣誉会员。
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各种解释
1、需求偏好理论:
根据这种观点,美国的需求偏好强烈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使得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更高。因此,美国将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1957年,豪萨克对许多国家家庭消费模式的研究表明,所有国家对食品、服装、住房和其他种类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非常相似,因此基于不同需求偏好假设的解释是不可行的。
2、劳动效率理论:
莱昂蒂夫认为,不同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1947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工人的三倍。如果我们把美国的劳动力数量乘以三,再和国内可利用的资本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美国其实是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因此,它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要素禀赋理论所揭示的内容是一致的。——
3.因子密度反转理论;
要素密集型反转是指同一产品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在资本丰富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的情况。当两种商品生产的替代弹性相差较大时,即随着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一种产品的生产很容易用一种要素替代另一种要素,而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很难用另一种要素替代另一种要素,这时就可能发生要素密集型反转。
4、自然资源的缺乏:
里昂惕夫使用双因素模型进行分析,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等其他生产要素。事实上,有些产品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在双因素模型中将自然资源型商品划分为资本或劳动密集型商品显然是不正确的。此外,许多生产过程需要使用自然资源,如采矿、钢铁工业、农业等。,而且还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本。美国高度依赖许多自然资源的进口。后来,列昂惕夫在考察美国的贸易结构时,从投入产出表中减去了19种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成功地解开了“谜团”。
5.关税结构理论;
由于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商品流通受到贸易壁垒的限制,使得要素禀赋理论揭示的规律无法实现。美国的关税政策导致了里昂惕夫的神秘。关税实际上是一种进口税,它减少进口,刺激国内进口替代品的生产。鲍德温的研究表明,如果美国不限制进口,其进口中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将比实际价值高5%。克拉维斯1954年的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美国受保护最严重的产业。这影响了美国的贸易格局,降低了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强度。这有助于解释列昂惕夫之谜。
结论:看了以上小系列,相信大家对西方经济学术语列昂惕夫之谜有所了解。里昂惕夫之谜是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西丽·里昂惕夫提出的。这个经济名词怎么解释有很多相关的解释,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定的理论~ ~
1.《里昂惕夫之谜 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里昂惕夫之谜 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605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