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

导演:贾

故事梗概

16年前,山西一个普通煤矿工人买回一个四川媳妇,怀孕时被公安局解救。16年来,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因为三峡工程,前妻居住的县城早已经被淹没在水下,前妻家对他也不是很友好。经过几次折腾,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他们在长江相遇,决定再婚。

另一个故事要找,结局不是那么幸福。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找两年没回来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拥抱在一起,但内心告诉他们,他们的感情已经没有了。一次舞会后,他们分手了,决定离婚。老县城被淹没了,新县城还没建。有的要捡,有的要抛弃。

电影分析

1.寻找遗失的美丽

韩三明的形象和心理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他的追求似乎是无望的,因为他有一个家庭支持他的信念和动力,让他相信坚持下去就有希望。作为一个外地人,韩三明见证了旧城的废除和库区的重生。他看到了喜怒哀乐,知道了你要去哪里。在经历了冷漠和迷茫之后,他遇到了他要找的人,他决心带她回去开始新的生活,不管这个女人现在的处境和境遇如何。马克送给他的大白兔奶糖暗示了他们未来的艰辛和甜蜜。其实幸福的家庭不需要太多,只有相爱的两个人患难与共。沈红和老公分开不是外力造成的,而是他们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他们有不珍惜的家庭,却去爬别的树枝。这两个家庭的团圆与分离,与整个时代背景和个人心态有关。在经历了更多的辛酸和辛酸之后,韩三明和马默梅选择了冲破重重阻碍重新走到一起,而被不同诱惑所诱惑的郭斌和沈红则坚持分道扬镳。一对爱旧,一对爱新。两种不同的取向和态度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情感危机和心理矛盾。

韩三明和马默梅是非法婚姻。他们经历了苦难,但最终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因为他们坚持爱。郭斌和沈虹是自由恋爱和结合的合法婚姻,但由于丈夫的背叛,他们被允许分道扬镳。影片似乎在用这个讽刺的结局告诉观众,在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和物质欲望满足的时代,现代人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是保持韩三明简单的传统婚姻,还是像郭斌那样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满足自己的情欲而放弃对忠贞爱情的坚守?与贫穷和艰难相关的传统婚姻似乎缺乏现代婚姻的浪漫,但难忘和持久的坚定正是以沈红为代表的许多现代年轻人所追求的。可惜沈红的追求被物欲横流的社会击碎了。她希望找到自己灵魂的港湾,找到自己热爱的家,但影片暗示她的道路异常艰难漫长。

2.烟酒糖茶,天下寒

导演用烟酒糖茶作为提示,每一种用品都象征性地代表了一个人的命运和生命形式,同时还原了日常生活的简单和真实。烟酒糖茶这四种简单的物品虽然不是奢侈品,但已经不具备电影中原有的简单功能,几乎是日常生活中交流感情、达成共识的媒介,扮演着与陌生人见面、与兄弟分离、与自己独处、与亲人甜蜜相处的角色。就像马耀梅把糖递给韩三明一样,莫梅后悔自己的鲁莽,感受到了韩三明的坦荡胸怀。她用糖来表达她对过去的内疚和对现在的感激。没有表情,没有太多繁琐的文字,这种糖让我们体味到味道。影片最后几个大男人围坐在一起抽烟喝酒吃菜,这是兄弟的聚会,也是兄弟的离别。我们感受到流浪者的漂泊和兄弟般的承诺。一支烟是告别,一杯酒是旅程。它们不属于某个地方,它们为了生存四处游荡。游船在河上漂流,欣赏着渐暗的风景;河水在前行,畅想未来空;人们在老房子里谈论,谈论移民后的安置。片中穿插的几首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也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人物和气息。

《好人一生平安》《上海滩》《老鼠爱大米》等歌曲都有时代赋予的特点,同时在不同领域与三峡水利工程有着相同的意义。即使房屋消失,家园受损,人们顽强的生命力也能给未来带来无限的希望,流行的旋律与腐朽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鼠爱大米》是韩三明16年痴情的写照,《两只蝴蝶》反映了过去与现在、欲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这些都包含着对家乡深深的敬佩和憧憬。当家庭离散,家园得不到保障时,往往会引起人们的乡愁和乡愁。再好的花园,也永远不是落脚的地方。导演的意图是关注历史和时代,用“三峡发自内心,好人从爱生”这句话深挖。

3.解构“中国特色”

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两个平行的故事在同一时间空背景下交织而成的中国人的生存图景。韩三明和沈红的经历向我们揭示了两个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状况:韩三明要找的老婆和他接触的打工者、混混都是社会底层,他们努力满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沈红要找的老公和她接触到的一些人属于当地社会中上阶层,他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奋斗。贾在这里创造了一个贫富的对比,用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对比表现了不同人的情感异化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故事充满了当代中国人恶劣生活条件的象征性事实元素:拐卖妇女、无孔不入的敲诈勒索、黑社会暴力、利用国企解体带来的工人优势、劳动者恶劣的生活条件、离家打工的浪潮、煤矿对人的生命的漠视等。,都真实地再现了目前中国相对普遍的社会现实。这不是纪录片,也不是打算按照一个抽象的批判思路罗列这些事实,而是在两个底层人物寻求亲情的过程中自然呈现出来的。每一个事实都融入到角色的生活中。在这里,导演很善于判断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因为艺术不是控诉,而是觉醒,它要唤醒的是人类在人类良知和情感的觉醒中,感知自身和周围世界,建构更美好的人类生活的能力。

片中多次出现的三峡水位线,可以看作是时代潮流的隐喻。历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社会的浪潮汹涌澎湃,个人只能被动随波逐流。处在一个旧的正在消失,新的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代,三峡人被命运的浪潮带着前行,经历着失去家园的煎熬,寻找着重新生存的道路。像郭斌这样一个从底层奋斗的富人是不可能带领当地人民摆脱物质贫困的。也许他根本没有这种意识。因公致残的断臂青年一直无法解决经济赔偿的要求,向工厂索赔的愿望一再落空。上层官员只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下层人民的疾苦。他们从来不关心为三峡建设而努力的建设者。他们只看成绩和形象,甚至关注利益。他们根本不看底层,更不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三峡这个巨大的自然遗产,成为一个人造工程的过程中,人类的存在是如此的渺小和微不足道。片中所有的人物都变成了无家可归、无根、无性恋、无知的人,在废墟内外游荡蔓延。没人管他们从哪里来,也没人管他们要去哪里。人们甚至不在乎他们失去了什么或他们试图找到什么。

作者简介:

王,笔名若风,山东新泰青年诗人、编剧。

1.《三峡好人 电影《三峡好人》的亮点分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峡好人 电影《三峡好人》的亮点分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66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