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咨询中,儿童殴打是一个高频问题,不同情况下的婴儿殴打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法。最近很多妈妈又问了这个问题,所以特意重新整合,发了文章,希望对朋友有帮助。
前方高能!!!
超长文章,干货打得太多
建议先刷字幕~
第一,婴儿期的“打”不具有攻击性
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的“小人”能“打人”吗?的确,这个所谓的宝贝“打人”真的很常见!甚至可能出现“捏软柿子”的情况,尤其是打某些人。
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的“打”宝宝和我们理解的“攻击性行为”是不一样的,宝宝还不明白自己的“打”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和无助。在这个阶段,宝宝“打人”可能有几个原因:
原因一:把爸爸妈妈当成学习因果关系的教具
在探索世界之前,婴儿首先开始探索自己。婴儿时期的婴儿会不断探索他们的身体部位和功能。
4-5个月后,宝宝逐渐开始学习因果关系,比如敲玩具,扔掉玩具制造噪音。在这个反复的练习中,宝宝逐渐学会了因果关系的存在,越来越喜欢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
这时,如果孩子用手拍打母亲或父亲的脸,发出“啪”的声音,看到母亲和父亲做出一种夸张的惊讶、假装痛苦或喜悦的表情,这种“啪啪啪”的行为很可能会维持下去,反应比较夸张的可能会成为经常被孩子“打”的“软柿子”。
▍应对方式
1.当你的宝宝撞到人的时候,不要做出任何表情的回应,或者把头扭到一边,家里其他人也不要笑或者做出其他反应。
2.如果宝宝一直拍打,轻轻握住宝宝的手,然后拿起玩具转移注意力。我奶奶照我说的做了,妹妹打脸的情况明显减少,现在几乎不可能出现了!
3.允许孩子拍打甚至打碎玩具,让宝宝逐渐明白自己的行为与各种结果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理由二:“打人”是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尤其是兴奋
孩子很容易“跳得很开心”,尤其是还不会说话的宝宝,他们不会说“棒极了!”或者“我好开心!”。同时,他们的手部力量和动作准确性还没有得到发展,边界意识还没有建立。
因此,当他们感到兴奋和焦虑时,当他们思考问题时,很可能会失去控制或无意识地“拍打”别人,被误认为是“打人”。
▍应对方式
1.向孩子展示如何认识和表达情感。比如你开心的时候,可以一边高兴的拍手一边说“好极了”;当孩子焦虑害怕时,及时拥抱孩子,给他安全感。如果他反抗,可以买一个软球,上面有软疙瘩或者小刺,让孩子无意识的揉捏。
2.增加孩子的身体活动,让孩子的情绪在运动中得到宣泄。让不会走路的宝宝尽可能爬满地面。让会走路的宝宝直接出门到野外,让孩子充分“放电”,可以有效减少孩子情绪宣泄的“跳动”。
二、幼儿时期的非攻击性“殴打”行为
理由一:“打人”是孩子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表现
有些宝宝为了吸引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而“打人”,却不知道如何开始互动,而是采取一种别人可能害怕或者厌烦的方式。比如跑去别的小朋友那里拍拍他,然后笑着跑开,甚至在别人逃了之后又回来拍拍,别的小朋友可能会泪流满面。现在很多家长都在担心自己的宝宝会不会成为熊海子,让别人的宝宝“看到,绕道而行”。
与此相关的是,这样的孩子通常不太明白,有时候别人打他是因为生气,他们认为这也是别人和他一起玩的方式,所以即使被其他孩子打了很多次,他们也要坚持和他们一起玩,或者他们认为打是一种玩游戏的方式,他们也用打来和别人“互动”。这是旁边的大人会误认为两个孩子打架。
其实这些情况很多都是因为孩子出门在外很少有机会和别人互动,家人相处都很平和安静。孩子很少看到暴力场面和面部表情,所以不太理解其他孩子的愤怒表情。
▍应对方法
用社会故事帮助孩子
1.找一些关于和孩子生气打架的绘本或者视频,和孩子一起看,告诉他们大家都不喜欢这样。
2.找一些绘本和视频,结合孩子自己的约会实例,给孩子演示如何正确友好地邀请别人和自己一起玩,教孩子说“我们一起玩吧!”“你好,你在干什么?”等语句打开交流互动。
3.找一些表情图,和孩子一起看,讨论哪些表情表示对方生气或者不耐烦,哪些表情表示对方很友好。
4.和孩子在家里各种场景下做情境模拟练习,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别人拿走是什么感觉,孩子有这种感觉时的表情是什么样子。
5.在和朋友的互动练习中锻炼,妈妈观察并做出反馈修正。
原因二:模仿电视电影人物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经常模仿电视上他觉得有趣的行为。网上有家长说,孩子看完《A羊》喜欢用锅敲爸爸的头。显然,孩子的“打”更多的是一种模仿。
▍应对方式
1.放映一些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动画片,避开暴力内容较多的节目,尽量不要让孩子自己看电视。
2.孩子模仿完暴力,要坚决制止,冷静坚决地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妈妈觉得这不好玩!”如果孩子不停止,立即带孩子停止任何游戏活动,暂时离开现场。然后冷静的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别人会吃亏。孩子情绪稳定后,带孩子向挨打的孩子道歉。
3.孩子也能明白,通过故事和绘本打人是不对的。可以参考的儿童绘本有:《我不会再打人》、《小手不习惯打人》、《牙齿不习惯咬人》、《不要打人》等。
第三,攻击性殴打行为
个人认为定义是“有目的的用攻击性行为打人”。要看孩子当时的情绪状态,是否很生气,是否知道自己“打人”的行为会给对方造成痛苦。比如上面提到的两类,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打人”。
但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殴打行为会给别人造成痛苦,而且还是为了让别人屈服或害怕而这样做,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攻击性殴打。比如抓玩具时抓挠孩子的脸,扇孩子耳光;姐姐拿哥哥的玩具,哥哥打姐姐;都在这个范围内,比如愤怒打人,报复。
真正意义上打人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伙伴关系、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三个方面来讨论。
伙伴关系
原因一:资源竞争
孩子看其他孩子手里的玩具,或者自己手里的玩具被其他孩子看;两个孩子想同时玩公共游乐设施时;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同胞侵犯自己的领土或者占据母亲的怀抱……在这些情况下,因为有些孩子不能主动沟通协商,或者轮流分享,会本能地产生攻击性行为。
原因二:伴侣之间的模仿
伙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两个孩子只要熟悉了,就会很快开始模仿对方的言语和行为。很多妈妈反映,自己孩子的一个小伙伴特别喜欢打人,自己的孩子特别喜欢和那个孩子玩。结果没打人的孩子越来越喜欢打人了。
▍应对方法
1.从小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轮流意识。哥哥一岁半的时候,每次出去玩都会带一两个他很喜欢的,对其他小朋友有吸引力的玩具。如果他想要别人手里的玩具,我会教他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走到其他小朋友面前,说“换”,试着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教孩子等待和轮流的概念。
2.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孩子每次生气的时候,教会他用语言了解和描述自己的感受。可以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支持,比如“你看起来很生气”“妈妈理解你现在不让你看动画片很失望”等等。
并向孩子展示他们生气时能做什么,或者借用其他孩子的例子,这样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
3.注意观察,预防,及时制止。在美国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发现几乎每个家长都在聚精会神地看着孩子,没有人低头玩手机。即使父母在聊天,他们的目光也总是停留在孩子身上。这样,他们可以随时观察环境的变化和他们的情绪反应。
如果发现孩子与朋友发生矛盾,情绪反应激烈,需要家长干预。干预的方式可以是向孩子展示沟通技巧。比如你可以对孩子说:“你好像很想玩那辆火车,是不是?”如果孩子回答是,你可以继续说“那么,问XX,可以轮流玩吗?”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反应不大,不要太快介入孩子的小冲突,给孩子协调沟通的机会。孩子需要大量的实践机会来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
4.当孩子在合伙关系中有殴打行为时,首先不要当众责骂或批评,但要立即停止将孩子带离现场,并简单而坚定地告诉他“* * *,你不能打人!”离开现场后,平静的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别人会吃亏。孩子情绪稳定后,带孩子向挨打的孩子道歉。
需要注意的是,母亲的言行必须一致,不能同时说“你不能打人”,也不能暗示“孩子打人了,就让他尝尝被打的滋味”,否则会给孩子发送矛盾的信息,导致孩子认知障碍,搞不清该不该打人。
5.使用儿童视频和绘本。推荐两本英文绘本:《小Dinos不要打》和《当我感到愤怒的时候》,都非常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
家庭原因
原因一:养育方式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通常是孩子们在生活中试图接近和模仿的第一个对象。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模式。如果父母通常有严格的教养方式,倾向于用打骂的方式解决问题,孩子会有更多的殴打行为。
在这种抚养孩子的方式中,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认为自己生气的时候可以打人,打人会造成痛苦,然后那个人就会害怕,听话。所以他们和其他孩子抢玩具的时候,会用打人来让别人害怕,把玩具“送给”他;或者每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就会表现出一种攻击性的倾向。
如果一个孩子通过打人达到目的,比如抢孩子的玩具或者满足妈妈的要求,他就会通过实践尝到打人的甜头:原来打人真的是好办法!这样,他的殴打行为得到了加强和巩固。
原因二:婚姻家庭氛围
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如父母婚姻不和、家庭暴力、父母离婚、父母有犯罪史等。
曾经有人问我:“昨天和宝宝爸爸大吵了一架,打起来了。当时宝宝在看。他吓哭了,拼命推父亲,然后被父亲打了。有几次,我哭得嗓子都哑了...今天我看到那个婴儿用衣架打他的玩具熊。宝宝有心理阴影吗?”
孩子目睹父母的婚姻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无论是家庭系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还是情绪安全假说,都说明在这样的家庭中长时间成长的孩子会有很大的情绪压力,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反应和行为障碍,表现出更多的逃避、恐惧和攻击行为。
原因三: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父母忙于事业,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疏于与父母子女相处;父母吵架甚至分居离婚,没有很好的倾听和照顾孩子的感受;我父母决定再要一个孩子。当我母亲怀孕或鲍尔出生后,老板觉得被忽视了...
孩子们通常会尽最大努力让父母的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他们可能一开始做得更好,希望父母能注意到他们的良好行为。
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到,一直忽视,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行为。有的孩子展示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有的孩子展示自己的伙伴。他们希望自己的问题行为能引起父母的注意。
有些父母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忽略了孩子,在孩子有问题行为的时候会投入很多注意力,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问题行为。他们会想:“哦,我演好了也没用。我的父母会在我表现不好的时候注意到我的存在。”这样一来,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变得持续,甚至升级。
原因4:父母给孩子太多的限制
有时候我们给孩子太多限制,这个不能玩,因为太脏;那不能玩,因为太危险;想喊,不喊就不是乖乖。你要分享,不要分享,妈妈不喜欢你...
当我们成年人被囚禁,被逼得太多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压抑,愤怒,反抗。孩子也是如此。如果长期压抑不能满足他们的正常需求,他们容易出现心理挫折,产生弥漫性焦虑和攻击性行为。然而,孩子并不太考虑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当他们的愤怒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出各种叛逆行为或攻击行为。
许多孩子会直接用殴打的行为来发泄他们的愤怒。即使他们知道被打的人会受伤,他们也管不了。甚至有些孩子的愤怒积累的太多,看到别的孩子哭会觉得很开心。
▍应对方式
1.不要恐吓孩子,避免打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恐吓和打骂的方法可能对孩子的行为管理有一定的影响。但这是以牺牲孩子的安全感为代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越来越反抗父母,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甚至打父母。
所以,父母完全没有必要以让孩子叛逆、变得好斗为代价,来获得短暂的“顺从”。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尽可能采取“积极管教”不仅能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
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选择和玩耍的机会,你可以接受,尊重他们的想法,在理解他们感受的基础上尽量引导他们,而不是一味的强迫他们。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其实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了选择的权利,就对生活有了很好的掌控感。
比如你问孩子“你是现在洗澡还是五分钟后洗?”其实早五分钟或者晚五分钟,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不说话就可以收获一个合作的孩子;孩子们呢?他们也能感受到做自己主人的掌控感和幸福感。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训练孩子思考和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这就是“双赢”的过程,何乐而不为呢?
3.两个宝家要兼顾两个孩子的感受
父母应该避免忽视任何孩子的感受。他们不仅要考虑最大孩子的感受,还要过度杀戮。他们应该优先照顾大孩子,牺牲与二胎的互动时间。建议给父母创造机会和大、二胎玩耍,给两个孩子独一无二的亲子时间和父母独处。
4.处理好夫妻关系
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暴力争吵甚至肢体冲突。如果孩子不可避免的目睹了,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因为一件事吵架,不是因为不爱对方,也不是因为他。
如果有无法解决的分歧和纠纷,双方决定结束婚姻,建议和平协商,并告知孩子的父母,他们继续生活在一起是因为性格不合适,而不是因为孩子。
任何时候都不要绑架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做“调解人”或“法官”,向孩子哭诉一方不对,要求孩子站在自己的立场谴责对方;或者哭着对孩子说:“要不是你,我就不会和他/她住在一起了!”这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无助。
除了上述原因外,宝宝挨打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发育行为问题。),遗传因素,气质特征,激素水平,感觉统合失调等。
所以,家长在发现孩子在“打人”时,不要马上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相反,他们应该冷静下来,仔细观察和思考自己的孩子“打人”是“攻击性”还是其他原因。什么因素影响孩子的“打”行为,比如家庭教养、伙伴关系、或者其他?背后的信号是什么?然后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一旦孩子被贴上“爱打人”、“坏孩子”的标签,很容易让周围的人对孩子的疏忽行为和攻击行为过于敏感和关注,有时还容易强化孩子反复的攻击行为。
1.《史上最厉害的小孩打架 史上最全应对宝宝“打人”攻略,总有一种适合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史上最厉害的小孩打架 史上最全应对宝宝“打人”攻略,总有一种适合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67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