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熔断机制实行了吗?

  目前,中国市场实行熔断机制的产品主要是上证50 ETF期权和沪深300ETF期权。这两种选项的融合规则如下:

  在上证50 ETF和沪深300etf的期权连续竞价期间,当盘中期权合约交易价格与最新参考价格(看涨拍卖结果)相比大于等于50%,且价格涨跌绝对值大于等于10个最小报价单位(价格过低的深虚值合约没有熔断点)时,期权合约进入看涨拍卖交易阶段3分钟,以“合理”价格作为最新参考价格。

  一般在股市交易中,触发熔断机制的涨跌一般为7%,但在期权中可以达到50%。为什么?这是因为期权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波动性,10%以上的涨跌是常有的事,是ETF期权的正常涨跌,所以触发熔断机制所需的波动幅度远高于股票。

  从根本上来说,保险丝系统的设计是为了使价格运行更加合理。但由于我国二级市场还不成熟,以往采用的熔断制度产生了不好的效果。如果熔断机制有一天能在国内股市合理运行,相信也是资本市场更加稳定的标志。

  我国熔断机制失效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磁吸引效应”叠加了限价,客观上影响了市场流动性。1996年12月开始实行10%限价制度,本质上类似个股熔断机制。指数熔断机制实施后,a股市场实际上形成了股指与个股的双层熔断机制。两种机制都会带来“磁吸引效应”,指数熔断机制的“磁吸引效应”更大。

  其次,熔断机制的风险参数是严格的。中国指数熔断机制的两个门槛分别为5%和7%。5%的熔断阈值是期望市场在“冷静期”后恢复正常交易,7%的熔断阈值是在极端异常情况下终止交易,防止恐慌蔓延,真正的触发因素很少。

  但实际运行结果表明,熔断机制触发频率过高,影响正常交易,违背熔断机制初衷。第一,5%和7%的门槛设置较低,不仅不符合新兴嘉过渡市场股市波动大的特点,而且比其他成熟市场国家和地区更低、更严格;第二,第一和第二阈值之间的差距太小。虽然从历史统计来看,7%阈值的触发概率并不高,但因为两个阈值之间的差距只有2%,所以很容易出现在“冷静期”之后。磁性吸引效应变相增加股指触及7%门槛的概率;第三,15分钟的“冷静期”太短,无法实现充分的信息交流,接纳新和资金的投资决策时间非常有限,加剧了市场恐慌。

  第三,我国投资者结构以中小散户为主,熔断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我国股市中小散户数量占90%以上,“羊群效应”明显。当指数接近熔断阈值时,更容易引起恐慌,形成一致的预期,加剧股市的暴涨或暴跌。此外,由于评估激励等原因,中国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表现出明显的散户行为。大盘大跌时,为了应对赎回压力,单向抛售效应也加强了。

  交易a股股票,即使没有熔断机制,仍然面临着各种风险。因此,当新开始炒股时,他必须仔细清洗和分析故事的市场,了解他想投资的股票的趋势。

  关于中国熔断机制就介绍到这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赢家小编提醒:股市有风险,要拿暂时用不到的“闲钱”进行投资。

1.《中国熔断机制 中国熔断机制实行了吗,我国熔断机制失效的原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熔断机制 中国熔断机制实行了吗,我国熔断机制失效的原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340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