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财经讯 6月15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0夏季论坛举行,主题是“重塑韧性城市:疫情应对与发展反思”,本次论坛以演播室在线直播形式举办,本站财经全程报道。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在论坛上表示,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体主要来自于自然,目前全球有1700多种病原体困扰着人类健康,而其中一半是人畜共患病原体,150多种新兴疾病的病原体中又有75%是人畜共患相关的,目前大多数是人畜共患来源于自然的。
谈及城市化与传染病的关系,欧阳志云认为,城市化导致人群来源复杂,环境变化大,城市环境中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也会发生剧烈变化;另外,大气污染会显著影响病毒的传播扩散,空气颗粒物是病毒传播的重要载体。
“探索新发传染病发生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所依赖的生物学介质,这个特别重要。”欧阳志云表示。
欧阳志云认为,大气环境污染对病原微生物传播或新发传染病暴发的影响,污染物的构成的关系或者污染物暴发的机制,都要抓紧研究,特别是构建大气污染和病毒传播的预测模型,为大气污染防控,遏制传染病的暴发提供支持。
以下为欧阳志云发言实录:
非常感谢组委会邀请我参加这次的会议,刚才我听了大家的报告,非常精彩。各位专家和领导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深入讨论了疫情控制的对策与措施。我来自中国科学院,我从科学的角度谈一下我的看法。
我从如下三个方面:生态环境变化与传染病的发生,城市化与传染病发生风险,需要关注的几个科学问题,希望为城市管理提供一些科学方面的支撑。
我是做生态学和城市生态研究的,刘思金研究员是环境健康方面的专家,有关生态环境与传染病方面的资料和数据是刘思金研究员等同事们一起收集和总结的。
一、生态环境变化与传染病发生
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体主要来自于自然。目前全球有1700多种病原体困扰着人类健康,而其中一半是人畜共患病原体,150多种新兴疾病的病原体中又有75%是人畜共患相关的。目前大家讨论很多,目前大多数是人畜共患传染病来源于自然的。我们把全球近期发表的论文做了分析,我们知道SARS和新冠病毒,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新的传染病,所以既要从新冠谈新冠,也要超越新冠,在城市管理中需要关心未来可能发生的新的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事件,与生态环境变化有紧密的关系,特别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退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野生动物接触等等,都有可能引起或加剧潜在传染病疾病的传播。城市化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类活动,是生态退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有关土地利用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研究中,从文献分析中发现:56.9%的研究认为土地利用变化会增加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的传播;有30%的研究认为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病原微生物传播方式多样化。也有10%的研究认为土地利用变化会降低病原微生物传播。人畜共患传染病与不同区域物种的关系,但总体来看有87%的研究认为土地利用变化对病原微生物的发生传播会带来改变,当然有的病会降低,但大多数病有加剧的特点。
生态环境变化会增加病原微生物的人群暴露与致病风险。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自然生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以及动物训化与规模化养殖等开发,增加人类与更多病原体、媒介生物的接触机会,成为传染性疾病爆发的重要原因。
随着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或被占用,许多具有自然疾病控制作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屏障消失,野生动物与人类居住区接触面大幅增加,其实这个发现和结论对城市管理、城市建设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原来我们喜欢把动物园建在城市中,现在发现可能是一个风险点了,野生动物管理也要有新的要求,这对城市管理会有一些借鉴作用。
生态环境变化增加传染病疾病的暴发风险,病毒等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会突破种间屏障,寻找新的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跨种传播现象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
有些微生物为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异,出现新的病原体,给治疗和预防带来很大的难度。埃博拉病毒发源于赤道非洲原始热带雨林地方,对蝙蝠和大猩猩的捕猎,捕猎之后和人接触很大了,就发生了变异,造成危害。尼帕病毒的出现与马来西亚森林边缘规模化养猪等有关。
野生动物行为的改变,可能会影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方式,更容易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家畜,甚至人类增加传染疾病的暴发性的风险,禽流感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二、城市化与传染病发生的风险
城市化加剧了新发传染病发生危险,刚才有专家谈到了一些体会和经验,特别是深圳很成功的。首先是城市人口数量大,现在全球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我国城市化率达到60%,仅我国就有近10亿人口在城市里,城市人口密度高,短期内易发生大量的人群传染。二是人口流动大,快捷,风险也大,增加了传播的机会。这就是很多传染病疾病出了城市风险大大减小的原因,像SARS和新冠,在农村发生数量远远小于城市。
三是城市化导致人群来源复杂,环境变化大,城市环境中动物、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也会发生剧烈变化,增加了城市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风险。
研究发现,纽约城区家鼠是致病细菌和病毒的潜在储库,老鼠就相当于一个病毒的仓库一样的,对家鼠中检测发现36种病毒,其中6种是新病毒,同时携带4种可以引发人类肠道感染的细菌。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水鸟携带27种病毒,包括2种多宿主病毒,禽类冠状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及一种新型轮状病毒等等。国内研究也显示,城市大气中潜在病原微生物比例显著高于城郊和农村,城市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暴露途径使敏感人群致病感染,人群来源地方多,所以人群来源的多样性导致从各自的地方带着病毒向城市集中。这些发现也许可以给城市管理提供参考。
城市化发展进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会显著影响病毒的传播扩散风险,空气颗粒物和气溶胶都是病毒传播的重要载体。研究发现北京2012年的PM10和PM2.5的颗粒物中携带的病毒含量分别为4.52%和2.80%,这个关键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呼吸,颗粒物很容易进入人们的体内,特别对传染性的呼吸类疾病控制难度大大增加,控制PM10和PM2.5还是控制传染病的一个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证明,病毒的爆发和传播与大气污染呈现正相关。如2015年美国爆发的禽流感病毒极大可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北京、合肥、香港等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空气颗粒浓度与流感暴发呈现正相关,同时其他成空气污染气体,例如臭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会影响肺部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进程,虽然目前机制尚不明确,但是对病毒的传染和感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也急需探索研究。
还有生活污水和城市水体中存在多种病原微生物和耐药细菌,也会增加传染病发生的风险。
三、需要关注的几个科技问题
一是需要开展城市病原微生物及其宿主分布的调查与监测,明确媒介生物、宿主物种数量的变化,病原微生物的流行情况、遗传变异等信息,为城市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由于这些信息的缺乏,导致传染病管理很被动,危害风险极大。基础性工作对城市管理特别重要。
二是需要认识城市环境与病原微生物传播及新发传染病发生的关系,要研究建立预测预警模型。新冠病毒爆发后建立了很多、很好的预测模型,为与情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未来可能发生传染病预测,需要开展超前研究。
三是需要研究传染病发生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所依赖的生物学介质,大家知道环境污染退化与生态退化会导致传染病的发生风险,但如何生态环境变化如何影响传染病发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是大气环境与水污染对病原微生物传播或新发传染病暴发的影响较大,需要研究污染物构成与传染病传播的关系,构建大气污染和病毒传播的预测模型,阐明不同大气污染物与病毒传染的协同效应,为大气污染防控,遏制传染病的暴发提供科学支持。
1.《蝙蝠的药用价值 欧阳志云:探索新发传染病发生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蝙蝠的药用价值 欧阳志云:探索新发传染病发生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51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