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后回复“20170605”即可获取本图文...
“单衣顺母”(俗称“鞭打芦花”)的故事,感天地,泣鬼神,千百年来,激励后人,团结和睦,行孝扬善,闻名天下;祖先闵子骞孝亲敬友、为弟留母、代父化贤的行为,以及孝敬、善良、宽恕、仁爱的德行,名垂千古。故事虽短,但涵盖了儒学伦理的许多道德规范。每每读起这个故事,感慨颇多!
这个故事首先体现了和。家庭是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后母与继子女之间,由于没有血缘关系,历来是家庭成员之间难以融洽相处的。闵子骞长时间备受后母虐待,但为两个弟弟以后的生活,并没有像一般孩子那样,把委屈向疼爱自己的父亲诉告,而是尽可能掩盖后母的过失,默默忍受,以赢取整个家庭的和谐和睦,强烈的大局观念和牺牲自我的道德情操。感人至深。“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应是我们后人格守的古训之一。
其次,体现了“恕”。即凡事替他人着想,多念及别人的好处。从常人的角度考虑,父亲休后母,完全是其咎由自取。但为了维护家庭的完整,先祖闵子骞置非难和歧视而不顾,力尽本分,以德报怨,换取家庭的稳定。他这种只念别人的好处,不念别人过失的强烈感恩意识和德行,不仅挽救了一个即将破裂的家庭,而且改变了一个人的德行——使后母知错而改,从而成就了一位慈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学精髓。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
第三,体现了“悌”,即是悌敬。生母去世后,闵子骞深深体会到了“一子单”的辛酸和痛苦,当他听到父亲要休掉后母时,马上就体会到后母离开后两个弟弟“二子单”的境遇。为了使弟弟免受自己一样的孤苦。以礼事亲,全然不顾自己,显然做到了“悌”。兄弟姐妹,手足骨肉,应该痛痒相关,休戚与共。
第四;体现了父“慈”。孝是对子女而言,慈是对父母而言的。父义母慈是基本的伦理规范,父母应该以慈育儿、爱子教子。作为父亲如何才能更好做到父慈,就是不让三子都失去母亲,闵父不休后母,决定把对闵子骞一个人的‘慈“,转变成了对兄弟三个人的”慈“。后母也不是穷凶极恶之徒,最后幡然醒悟,待三子如一,成了位慈母。
总之,《鞭打芦花》的故事,是以和为目标,基于“仁“、恕”。又兼顾慈、悌、孝、睦等家庭伦理,最后一家人凝聚成团,和和顺顺,团团圆圆。这里体现了一种大孝,是与“听话”、“无违”、“敬养”这样的“小孝”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孔子对先祖闵子骞孝行大加赞叹的原因吧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孝不仅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智慧、是一门处理家庭关系的艺术。
闵子骞在这个故事中,以纯真至孝情怀,处理与继母、父亲及弟弟的关系,生动体现了中华传统优秀伦理美德、忠实践行了孔子孝道思想。正确分析该故事的深刻内涵,对弘扬传统孝道美德,教育后人敬老孝亲、尊老敬贤、促进家庭和睦、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闵氏后人更应该体味、效仿、继承、发扬祖宗的美德,敦亲睦族,团结互助,共谋发展,真正实现天下闵氏一家亲的夙愿!
1.《《鞭打芦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鞭打芦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