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上进公园没多久,就发生了“打架”事件:
“华老师,打我。”班里最小的妹妹委屈的跟我说。旁边的华陈杰莫名其妙地看着我说:“老师,我没有!”
“对,疼得像针扎一样。”姐姐点点头,用力说。
-
听到这里,我明白了一点,华的孩子也明白了:“是静电,我没打你。”这时,围观的孩子们也加入了聊天。罗说:“我也被带了静电,我很尴尬。”
1、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
孩子关心的,愿意做的,是孩子需要的或者感兴趣的,从中孩子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在案例中,教师通过孩子之间的“误解”发现兴趣点,并根据孩子的兴趣点逐步放入探究材料,营造丰富轻松的探究环境,帮助孩子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在案例中,教师不是一次性准备大量材料,放入儿童自主探索的区域,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儿童探索静电的产生、特点和各种游戏。教师不直接进入或随机评价,观察分析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在孩子求助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配合。这种源于孩子自身“问题”的活动,积极性高,愿意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欲望。
2.“抛接球”催化了孩子的思维。
有这么一句话:“把孩子扔的球拿回去,扔给孩子。”它告诉我,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关注孩子,及时抓住他们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把问题“回报”给孩子,让他们“拿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深化活动。孩子不满足于“竖起头发”,这是孩子扔给我的“球”。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后,会把“球”扔回给孩子。由此,从静电的过度产生,到静电的特性,以及静电带来的有趣现象,产生了以下“静电找朋友”、“耍把戏打静电”的活动。
3.工作慢,工作精。
这一系列关于“静电”的活动,让我深深感受到“老师是慢艺术”。如果只是一味的求结果,老师可以告诉孩子静电的秘密,但我们却不能不好奇孩子得到了什么。我觉得科学探索的过程是缓慢的,但是努力是缓慢的,孩子的身心也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的...
孩子通过自己的双手发现秘密是多么自信。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有着广阔的思想和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孩子们会全心全意地投入。没有孩子是旁观者,也没有人说“我不会。”能力强的孩子学习更积极主动,可以多方面探索,发现更多问题。在操作中,孩子是那么专注投入,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有的孩子觉得很难做到,就配合孩子完成。一方面反映了孩子参与尝试活动时的意图,同时也自然体现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相关的知识,而且极大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和探索的主动性。因此,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可低估。只要我们能在活动前收集广泛的材料,为孩子创造尽可能丰富的物质环境,孩子就能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束—
1.《摩擦摩擦 摩擦摩擦……——大班课程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摩擦摩擦 摩擦摩擦……——大班课程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729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