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发展迅速。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数量也迅速增加。这些发展是一个同步的过程,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更复杂的环境问题。在应对中国的空气污染控制方面,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国际经验,需要创新措施来解决。其中,科技创新是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通过实施煤炭总量控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减排。2013年之前,中国煤炭消费量10年翻了一番。《大气十大》提出在重点地区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全国煤炭消费总量从2013年的42亿吨下降到2016年的38亿吨左右;煤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比重从67.4%下降到62.0%。可以说,能源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污染的减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最突出的是钢铁产能。过去几年,中国减少了1亿吨以上的钢铁过剩产能,2016年减少了6000万吨钢铁过剩产能。前不久,在德国召开了钢铁产能过剩处理会议。为了调整钢铁产能,中国重新安排了20.1万钢铁工人就业。所有这些数据表明,通过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环境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中国改善环境问题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利用环境优化产业,促进产业发展。
二是推进国家减排项目。自2005年以来,中国大规模推进减排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被列为国家总量控制减排目标,氮氧化物被列为十二五期间减排目标,从国家层面推动了大量环保设施建设。到2015年,燃煤脱硫机组装机容量占燃煤电厂总装机容量的99%,脱硝机组占火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的92%,脱硫烧结机占烧结机的88%,脱硝水泥熟料产能占总产能的92%,脱硝平板玻璃生产线占总产能的57%。
三是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2015年以来,我国大规模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后,燃煤电厂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限值分别比国家排放标准降低了83%、50%和67%,达到了天然气电厂的排放水平。目前,中国已有50%以上的机组进行了改造,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高效燃煤发电系统。
四是推进供热系统中煤炭向清洁能源的转化。发展改革、能源、环保、住建部、财政等部门共同推进北方地区清洁供热工作,“有气就用气,有电就尽量用电”。中国的污染物排放,尤其是农村的空气体污染,主要来源于烧煤和秸秆,这其实是历史传承下来的落后生活方式造成的。通过提高空天然气的质量和历史遗留的能源结构,可以改善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能源革命。在控制空气污染的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的突飞猛进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人会觉得有很多困难:国家能有那么多天然气吗?煤制气项目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吗?农村负担得起这个成本吗?事实上,这些问题不能说是阻碍我们农民生活改变和致富的障碍。关于油耗,主要是不平衡。比如解决城乡供气平衡问题,城市供热可以降低两三度,节约更多的天然气支持农村能源改革;为了解决工业气和民生气的平衡问题,工业气让位于生活气。煤制气项目近期重点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预计2017年完成400万户,京津冀将建成1万平方公里的禁煤区。事实上,已经有420万户家庭实现了转型。
五是建立应对重污染天气的技术体系。中国建立了应对重污染天气的技术体系,包括预报、决策咨询、预警发布、应急响应、跟踪评估、预案修订等,有效降低了秋冬季应对重污染的污染峰值浓度。今年10-12月,京津冀地区发生了8次重污染过程,每次都是提前预测和行动。这是一项系统的国家级科技支撑,有效提高了重污染应急能力。
第六,联合研究严重空气污染的原因和治理。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中国集中了优秀的科研团队,构建了立体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体系,识别了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秋冬两季大气重污染的来源和主要原因,响应社会关注,构建了全面的科学决策支持系统,为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决策和精确决策提供支持。过去,电力行业有许多环保措施,但现在一些非电力行业,如钢铁、水泥、玻璃、化工等行业,应在减少污染方面促进技术创新。目前,中国对大气污染控制的科技支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例如,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了一个联合重大研究项目,提供4亿元研究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启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专项,投入巨资24.76亿元,推进治理技术、监测、人体健康影响和监管措施研究。今年,启动了总理基金项目,以促进对严重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处理的科学和技术研究。
推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什么?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多种污染物协调控制先进设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我们应该继续实施空气污染防治行动,以赢得蓝天防御战。请问下一阶段空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大气十条”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中国的大气污染控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污染源来看,首先,煤炭排放仍然是主要问题。火电厂燃煤已初步解决,但燃煤锅炉、工业用煤、居民用煤等污染问题仍未解决。
第二,中国仍然需要新的措施来控制机动车污染。一方面,机动车数量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重型柴油车的比重越来越大。此外,航运和航运空运输造成的污染也在增加。
第三,非电力行业,如钢铁、建材、化工、有色冶金等,都是高污染行业。目前,燃煤行业超低排放已经实现,非电行业污染排放控制有待加强。第四,需要加强农村空气污染控制。比如刚才提到的烧煤和烧秸秆的问题。还有大规模的畜禽养殖和化肥的使用,已经成为氨气排放的主要来源。再比如农业机械、农用拖拉机、运输机等的污染。,污染程度也比较高。
从污染物来看,首先要打赢蓝天防御战,减排才是硬道理。现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减排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好的都减了,剩下的没减的就很难减了,很难啃。其次,污染物减排进入深水区。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相比,VOC和氨的减排难度更大。氨主要来自农业。施肥是农业增产的必要条件。人要吃肉,所以畜禽养殖业需要发展,难度大。臭氧污染是由VOC和氮氧化物结合而诱发的,所以在打赢蓝天防御战的同时,不仅要控制PM2.5,还要促进PM2.5和臭氧的协调控制。
在下一阶段,大气污染控制的难点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绿色发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人们想要过上小康生活,所以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与此同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良好的环境和财富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此,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通过全民参与绿色发展促进空气体质量的改善,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减少污染,通过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污染。这其实是一场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革命。只有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行动,我们才能赢得蓝天之战。这需要一个过程。
如何推进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创新打赢蓝天防御战?
首先,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高污染排放与资源利用效率低有关。中国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0%~80%。所以,如果中国以节能为主,能源需求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高。另一个是提高污染控制设备的效率,降低污染控制的能耗。目前我们的污染治理过程就像“羊肉串”,超低排放不是靠单个设备高效率实现的,而是多个设备组合实现的。因此,提高设备效率和能源效率至关重要。
第二,创新与技术对接的难点在于如何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比如秸秆和禽畜粪便都是可再生资源,但现在很多情况下都成了污染源。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利用它,我们的环境污染压力就会减轻。
第三,需要开发先进的设备来协调控制多种污染物。而不是靠太多的“羊肉串”来解决减污问题,需要技术创新来整体提高效率。这些可能需要不断探索。
第四,加强绿色产品的研究和生产。VOC污染控制应该主要依靠生态产品或者生态行业的设计,也就是生产设计出来的产品如何才能对环境影响最小。比如现在溶剂挥发导致VOC排放,甚至室内空空气污染。其实造成VOC污染的原因是化学原料的浪费,也是产品设计的不足。当然,以涂料为例,油基涂料比水溶性涂料性能更好,应用效果也不同。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水溶性涂料的性能呢?这是我们技术创新的关键。因此,产品升级可以从源头上控制空气污染。
只有把大气污染治理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真正实现空改善空气质量的目标。请问如何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成果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对接?
比如,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大气PM2.5污染控制的协同创新链。科研的目的是什么?第一是通过基础研究提高科学认知能力;
二是技术开发,提高源头减排能力;三是集成应用。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应从原理到应用。基础研究要解决两个问题,即提高决策支持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推动技术形成新的产业链。
再比如,它是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研究的重点项目。环境保护部对企业污染治理提出了相关的科技要求,促进了技术研究与企业的联系。同时环保部在传播渠道上推进2+26城市的污染治理,每个研究团队针对一个城市的污染治理问题,帮助政府和企业解决污染治理问题。清华大学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连接北京、石家庄、济南、郑州等八个城市,紧密结合秋冬重污染,将科研成果落地,即“一路下蛋”,边研究边利用,缩短了研究利用的时间链,更贴近实际,写出了关于祖国的最好文章。
1.《污染治理 今后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污染治理 今后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151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