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花是什么?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牡丹。
但是你要知道,牡丹被尊为国花也是前几天的事。
据报道,“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尚未确定国花的大国”,这与“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和国际地位并不相称。
2019年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在中国林业网、中国花卉协会网站和“中国花卉协会”微信官方账号发布“投票:我心中的国花”,征集公众对中国国花的意向。大众关注国花,积极参与。
截至2019年7月22日24: 00,共投362,264票。根据投票结果统计,同意牡丹为国花第一名,共288747票,占79.71%;第二位,12.30%的人认同梅花是国花;第三位,2.48%同意兰花为国花;第四位,1.89%的人认同荷花是国花。但是,那些认同菊花、月季花、山茶花、桂花、詹妮弗、水仙花等的人。都是国花不到1%。
中国花卉协会现在推荐牡丹为我国国花。
从此,中国国花确立为牡丹!
我相信你一定很惊讶。其实不止是你,大部分网友都有这种感觉。
把牡丹推为国花,有网友震惊了。“我一直以为牡丹本来就是!”
那么今天让我们带你去了解更多
牡丹,我们的国花
唐代以前医学家认可并记载的牡丹,未必是唐代以后画家描绘的、诗人歌颂的、医书记载的五彩牡丹。日本研究中医史的学者九考证说,南北朝医书中提到的“牡丹”(又称“吴牡丹”)应该是矮地茶和紫金牛,而牡丹牡丹牡丹则是自唐代以来大家都很熟悉的。
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属于不同的部分,枝、叶、花和果实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紫金牛的花较小,没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只有紫金牛的根有些相似,都是红色的。关键的证据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道士、医学家陶弘景说,茜草科植物巴戟天“长得像牡丹,很瘦”,但与芍药科牡丹在外貌上没有相似之处,但古人认为二者相似,这就证明陶弘景的“牡丹”应该与今天的芍药科牡丹有很大的不同。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在他的散文《名山记》中也说,江南的竹间水域有很多牡丹,而芍药科的野生牡丹主要生长在中国西北地区,所以它们不可能在江南潮湿温暖的环境中野生生存。
初唐《新本草》记载“京下名曰‘吴牡丹’者,实也。现在的热门用户和这个不一样,他们的羞耻感也不一样。由此可见,早在唐初,官方正统医学界也认为,作为药材使用的正品牡丹是“乌牡丹”——生长在江南吴越之地的紫金牛属植物的红色根,但中原却不易从江南得到东西。民间医生使用长安周边红色根的野生芍药科植物作为药物,但与“乌牡丹”不同,芍药科植物根中的丹皮酚会散发出明显的气味。初唐时,原地区民间药吏和商人只让芍药科牡丹冒充“武牡丹”,但真正把芍药科牡丹变成观赏花木,完全篡夺“牡丹”之名的,是武则天。
明朝的小说里,都是编造武则天皇后冬天发函送花,只有牡丹拒绝。这很荒谬,但也和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有关,那就是武则天确实是第一个欣赏芍药科牡丹的著名人物。她印象深刻的是,这些野生牡丹中有许多是在她掌权的山西省滨州的寺庙里种植的。她下令将牡丹移植到洛阳的上林花园,导致有钱有势的人甚至普通人都在自己的院子里种植牡丹。每年春天,花坛都成为游客聚集和流连的地方,成为洛阳的时尚事件。后来,唐玄宗把这种时尚带到了长安。唐代笔记本小说《松窗杂记》记载:“开元年间,首重木牡丹被禁,即今牡丹。”宫沉香阁牡丹等花盛开时,他致信翰林学士李白,写下“一朵红花香,云山空断肠”的诗句。当时宋的单亲父亲来自洛阳,擅长种花。在唐玄宗的号召下,他在骊山种下了一万多株不同颜色的牡丹。“牡丹”——牡丹的流行和大规模栽培,改写了人们原有的认知图景。宋代以后,医书中的牡丹成为牡丹的专名,但此前医书中的真名紫金牛“乌牡丹”已被排除,只能称为“百良金”的俗名。他们的“混合误解”和“名字交换”与医药经济的发展、南北的分离、知识的统一与建构、权力与时尚的互动密切相关,显示了他们相关“文化”形成的奥秘。
南北朝以前,1972年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医简已经记载了“牡丹皮”作为治疗“血瘀症”的药物,红药用于治疗有红色症状的疾病,这可能与当时影响较大的“五行”、“五色”观念有关。或许可以参照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在《金枝》中总结的模仿巫术和接触巫术来解读。东汉编纂的《神农本草经》中也提到了“牡丹”。具体指哪种药材和植物,不是特别清楚。还提到它的别名是“卢九”和“舒古”。可见那是当时常见的野生植物,还没有成为达官贵人庭院里的植物。
就现代植物分类学而言,芍药属芍药科芍药属,许多野生芍药植物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中国是人工栽培最早的国家之一。到了唐代,牡丹区别于牡丹,花大枝高的叫“木牡丹”、“牡丹”,花小花期晚的叫芍药。后来有人把类似牡丹的芙蓉花,叫做秋牡丹。根据目前的植物学分类,这些是完全不同的植物。古今学者谈牡丹花,都喜欢追溯到《诗经》、郑风:秦与易、方欢与。士女,方冰熙。女曰观?和曰和,和为观?在外面,你是幸福的。签证戏弄女人和齐一,给她们一小勺药。秦与易,分明分明。士女,尹。女曰观?而曰兼两者。然后看看?在外面,你是幸福的。签证和女人,益气会逗她们,给她们一勺一勺的药。
对于春秋时期的郑人来说,农历三月初四是河水解冻万物发芽的时候。人们在这一天向蛟河和何穗河泼水以求好运,希望用香草驱散不祥之兆。这个时期也是青年男女玩耍、谈恋爱的日子,除了已经结婚在家办丧事的人,其他人都可以参加。自然,女孩的心像奔腾的水流一样荡漾开来。她忍不住让心爱的男人去河边看热闹。男人开始故意逆着调子玩,戏弄。女人说河边的人玩得很开心,就一起去玩了。他们分开的时候,男方还送了一种叫“勺药”的东西作为爱的信物。
清代牡丹,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赵
古代的道德家说,这个地方因为民风太差,所以有这么直白的民歌,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算不了什么,比现代人情人节的各种人造词轻多了。但是,这份一式两份送给男生女生的礼物,不是我们今天熟悉的“牡丹花”,而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香草植物。明显比只开一会儿的花更长更漂亮。
大概是在汉代,人们用“牡丹”这个名字来定义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牡丹花木。当时长安种植的是芍药,到了晋代出现了双瓣品种,这期间芍药还没有和芍药分化。到了唐代,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些植物的观赏价值,想方设法让它们提早开花开放,于是不断繁殖,分化成两个不同的系列:花较大的牡丹叶宽,前绿后黄,牡丹叶窄,前黑后绿;牡丹花生活在枝头,多数是一枝一朵,而牡丹花可以生在枝头,也可以生在叶腋,往往是几朵一起;牡丹的枝条比芍药短而粗,冬天不会死亡,而露在地上的芍药的茎在冬天是无法存活的,只有埋在土里的纺锤形的根还维持着生命,等到明年初春才能抽出新芽,长出地面;牡丹通常在4月中下旬的谷雨前后开花,而牡丹则在两周后开花。所以江南有句话叫“谷雨三朝顾牡丹,长夏三朝顾牡丹”。
花大、色艳、香浓的牡丹在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盛极一时,牡丹不得不逊色,留下了“小牡丹”的绰号。隋唐以后扬州牡丹名花,宋代人有“洛阳牡丹,广陵牡丹”,“牡丹为花王,牡丹为花相”之说。回顾牡丹和牡丹的分化过程,就像玫瑰和玫瑰的分化一样,当人们在花园里种植和欣赏某种植物时,会有相应的制度——无论是皇帝的命令还是权贵的购买——鼓励人们人为地加快栽培过程,进而导致知识的不断提炼和深化。在繁殖和嫁接观赏植物时,更大的花、更多的颜色和更早的花期是主要目标。唐代牡丹品种大爆发是因为当时牡丹价格高,“几万块钱买一棵树”抵得上十个中产家庭的税额,给了花农足够的动力。但是芍药可能还是以药材为主,所以栽培上的提高要慢很多。
既然武则天和唐玄宗下面的有钱有势的人那么欣赏牡丹花,那么养花的人就会继续培育和选择世人欣赏的特色,比如花的色彩鲜艳、香气浓郁、连续种植、繁育杂交,让他们在园中竞争。和牡丹一样,花精致的荷花也没有激起这样狂热的爱好。按刘禹锡的说法,“庭前牡丹稀,池上荷花洁,乏情”,但我宁愿从季节天气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对于北方的长安来说,每年农历四月牡丹盛开的时候,也是脱去臃肿的冬装,在户外打扮得漂漂亮亮,光彩照人的时候。
唐力皇室崛起于黄土高原的关陇。黄河中下游的陕西、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适宜牡丹生长。住在这里的皇室达官贵人与江浙文人爱好不同,但后者并没有那么欣赏牡丹。当然也有审美和文化的原因。当时的皇室喜爱艳丽的色彩,他们对金、蓝、紫的刻意追求体现在他们的壁画、礼服甚至脸上画的“红妆”上。明亮的牡丹比梅花这样的小花更适合反映当时宏伟的宫殿和仪式。每年春天,长安和洛阳的人们肩并肩去看牡丹花盛开。白居易的诗里说:“一个城市里的人,花开花落二十天就是疯了。”显然,从皇室到民间的人们都在追求它,这也刺激了种植业的发展。“人为了利益值几万人。”。据说当时有人把牡丹嫁接到比张还高的香椿上,楼上可以欣赏。被称为“楼子牡丹”。
唐朝以后,最著名的牡丹是洛阳和菏泽。欧阳修和司马光都称赞洛阳牡丹,并称北宋扬州牡丹“天下第一”。虽然牡丹最初是由武则天引入洛阳的,但学者们故意贬低皇后的作用。程的《物本原》说:“吴侯到时,百花齐放,牡丹姗姗来迟,所以降级为洛阳,所以洛阳牡丹居天下之首。”我们坚持在牡丹丰富的寓意中加入力量和刚性的象征精神。目前洛阳和菏泽仍以种植牡丹闻名,各有自己的旅游项目“牡丹节”,极其隆重。我去过菏泽牡丹节,几百种牡丹的确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感觉,比如“醉费阳”裹红,“姚黄”端庄典雅。至于同株的“粉儿翘”和随花期变色的“美容三变”,
古人喜欢用颜色、形状、结构类似的东西来比喻牡丹品种。除了花的样子,“青云黄”、“玛瑙盘”、“御服黄”、“淡鹅黄”、“观音面”、“醉费阳”、“睡鹤仙”这些名字,足以让人遐想。从洛阳风土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苏家红、何家红、林家红等都是当时富豪家族的产物,他们竞相培育“姚黄”、“魏子”等新颖品种,几天之内就会在全市闻名。在那个时候,“姚黄”足够珍贵,一年可以开几朵花,而且必须比今天手工精制的宾利车还要稀有
牡丹科观赏牡丹据说是由空海僧于9世纪初从中土传入日本,主要种植在佛教寺庙和高官显贵的园林中。也被唐人赞赏为“富贵花”,直到德川时代才传到民间。江户时代(1603 ~ 1867年),日本嫁接培育出“汉牡丹”等新品种,后来欧洲人率先从日本引进牡丹品种。20世纪前后,成为日本花木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大量出口欧美。到目前为止,东京的安倍牡丹园、奈良的永雅寺和石光寺、杉川牡丹园和新西京牡丹大师园也以牡丹花而闻名,是每年4月和5月赏花的热闹场所。欧洲人最早了解牡丹花和牡丹花,这是从中国进口的丝绸和瓷器上看到的装饰图案。直到165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代表访华,亲眼见到牡丹,回国后公开报道。大约在1786年,元秋皇家植物园园长约瑟夫·班克斯读了这份报告,要求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外科医生亚历山大·邓肯帮助收集广州的牡丹,并于第二年将其送往元秋。1789年,有一种高双瓣的“粉球”牡丹,是中国第一朵进入欧洲的牡丹花。
19世纪,英国从中国引进了牡丹的其他品种,但牡丹没有玫瑰、山茶花、菊花那么受欢迎,可能是因为它缺乏菊花那种浓而高饱和度的色彩,散花的形状也没有玫瑰的冲击力和持久性。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从欧洲和日本大量进口牡丹,并将其种植在公共和私人花园中。植物学家、园艺师A. P .桑德斯还成功地将黄色牡丹、紫色牡丹与日本牡丹杂交,获得了一批由深红、猩红、杏黄到琥珀色、金黄色、柠檬黄等不同颜色变化和组合的种间杂种后代,育成了70多个新品种。然而,牡丹似乎不适应美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相反,牡丹非常适应当地的环境,种植和使用较为普遍,在婚礼等重要场合经常使用牡丹鲜切花。
以上内容选自《花木人文之旅》
1.《牡丹国花 国花:牡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牡丹国花 国花:牡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29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