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专访:用文艺作品表达对中国维和部队的敬意——访维和步兵营主任宁海强

新华社记者刘莉莉

自2015年2月中国首个维和步兵营先遣支队抵达南苏丹以来,这片饱受战争蹂躏的土地上出现了一群黄皮肤黑头发的蓝盔士兵。

为了展示中国军人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风采和贡献,曾执导《百团》、《中国兄弟连队》等作品的著名导演宁海强即将推出新作《维和步兵营》。

“创建“维和步兵营”源于内心涌动的热血,也表达了对中国维和人员的敬意。”他说。

我不想编故事

目前电视剧《维和步兵营》已经完成,处于后期制作阶段。预计在八一建军节前后与观众见面。

虽然作为一名军事导演,他拍过很多战争片,但是在新华社的独家专访中,宁海强承认自己关注了一个题材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做成,那就是“维和”。

“中国观众对维和相对不熟悉。如果维和人员不深入战区,很难理解他们是如何生活和执行任务的,”宁海强说。“在这一点上,我不想编织故事,嫁接外国桥梁,因为这样做根本不能反映中国维和人员的内心活动和战斗状态。”

因此,自中国维和步兵营首批官兵抵达南苏丹后,宁海强和他的创作团队深入维和步兵营,与部队官兵一起工作和生活。结果在2016年底,当中国维和步兵营第三批官兵前往南苏丹即将离开时,前去送行的宁海强觉得自己已经对这群士兵产生了情感上的关怀。

今天,宁海强经常收到来自南苏丹的中国维和人员的照片。每当他看到南苏丹战争的消息,他的心就会紧绷。“我过去拍过很多历史战争片,那些作品都源于创作者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和感受。“维和部队是我们现代的产物,”他说人们看到的是维和人员戴着蓝色贝雷帽离开祖国完成特殊使命。然而,环境的艰难和战争的残酷只有维和人员自己知道。"

“胸前戴着国旗,他们不敢侵犯我们。”

《维和步兵营》以男主角“万能的战神”林浩南和女主角蓝海的情感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中国维和人员在某非洲国家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故事。这部戏剧描绘了一群勇敢而足智多谋的中国维和人员,他们为当地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痛苦,渴望世界和平。

为了恢复中国维和人员在战区的工作状态,维和步兵营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非洲拍摄的。宁海强派摄制组去南苏丹拍摄维和步兵营和当地难民区。

宁海强表示,南苏丹的拍摄工作充满困难和危险,恐怖袭击频繁,武装冲突不断。一些当地人拿起武器成为武装分子,放下武器成为难民。在摄制组所在的战区,各种武装参差不齐。

“有时候,武装人员看到摄影师拿着相机,就以为是在给自己的军事设施拍照,拿枪指着你。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宁海强说。“所以我们所有的员工胸前都挂着中国国旗。当地的武装人员知道中国强大,不敢侵略我们。”

“他们是为了和平。”

“我创作了很多战争片,所以有人说我是鹰派导演,”宁海强说。“但事实上,展示战争并不是我的最终目标。我以前拍主旋律是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记住历史,珍惜和平。现在拍维和题材也是为了表达对中国维和人员的尊重。”

中国维和步兵营,有荣耀也有悲伤。2016年7月,中国第二批轮式战车前往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守卫难民营哨所,遭到炮弹袭击,造成维和人员李磊和杨树鹏死亡,多人受伤。

维和步兵营的明星杜春曾在微博上写道:“我们不是生在和平年代,而是生在和平国度。”

宁海强说:“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维和是在一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作战,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为和平而战。”。“维持和平是为了确保当地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减少妇女和儿童。战争中遭受的创伤是联合国赋予维和人员的重要使命。”

谈及创作初衷,宁海强说:“只要这个主题对中国大格局和老百姓有意义,按照真实精彩的要求去创作就对了。现在中国处于改革发展阶段,需要民族凝聚力。也需要像中国维和人员一样的热血精神和艰苦奋斗。”

1.《用文艺作品表达对中国维和军人的崇敬——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用文艺作品表达对中国维和军人的崇敬——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60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