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阳低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决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5次世界遗产、杭州市第三次世界文化遗产。
万科良渚文化村有部分区域在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范围内,因此,它也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考察的其中一站。
大屋顶文化负责人、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又名大屋顶)馆长张炎表示:“考察总共七天,其中有一天在良渚文化村,与遗址保护区的居民举办利益相关者座谈会,观看社区居民组织的演出,教村民跳家乡的舞蹈,还逛了我们的村民集市,文化村村民的幸福感应该给了她比较深的印象。”“对于居民来说,申遗成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良渚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涨,居民的热情也越来越洋溢,‘我们家就在世界遗产里面’,这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张炎说。
这个由万科一手打造出的“新型城镇化”标杆,如今正在“去万科化”,将文化村的氛围建设和创新交给居民,万科更多承担服务者的角色,同时,万科正将着眼点放在更加广义的“良渚文化村”上,试图依托世界文化遗产,打造更加复杂的复合业态。
二十年造一村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文化遗址会这样美丽,这样地水草丰美,这样地搭配匀亭……我们要告诉世界,我们还有一种温和、玲珑剔透、娇小的文明,就像良渚的玉器……我们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另一种形态,它属于江南,它属于长江流域,属于杭州湾和杭嘉湖平原。”温润如玉,这是余秋雨对良渚文化的总结,同时也是他对良渚文化村做出的评语。
良渚文化村,这个从2000年开始开发建设的小镇,被不少特色小镇的运营方当作“经典教材”,在万科内部,良渚文化村同样是各项业态的试验田。
万科推向全国的“随园”系列首个项目随园嘉树在良渚落地,代表杭州万科文化运营能力的“大屋顶文化”同样由良渚走出。
良渚文化村的发展脉络从来不是秘密,万科甚至印出了一本完整的发展手册,上面详细记录了良渚文化村前期规划期、开发起步期、高速发展期和升级转型期的完整发展模式,良渚文化村“新三生融合”的理念也被记录在内。
所谓新三生融合,指“生态、生活、生产”,简单而言,就是以“先生态、后生活、再生产”的路径发展。在文化村发展初期,打造以生态禀赋为基础的发展基调;在此基础上叠加多场景的小镇生活配套;当前阶段,在生态和生活上,融入产业,打造配套产业链、参与区域的产城融合。实际上,这就是良渚文化村一路走来的缩写。
二十年的时间,万科在良渚文化村打造了完整的业态,教育上,有玉鸟、英联、七贤郡幼儿园和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商业上,有良渚食街、村民食堂、春漫里商业;养老医疗则有随园嘉树、随园之家、随园护理院、浙一医院良渚门诊部;产业上,有玉鸟流苏创业产业园;文化方面上,有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良渚遗址公园内的莫角书院、矿坑公园。
这看起来并不困难,事实上,博物馆、学校、养老、商业街几乎已经成了国内由地产开发商主导的特色小镇标配,但第二个良渚文化村并没有出现,关键在于发展蓝图的规划不同,良渚文化村从一开始就聚集了一群有着共同价值观的居民,同时,也在一开始就定下了长远发展的基调。
例如,万科邀请著名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打造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没有村民要求万科请安藤大师来做这件事,但万科认为这是对整体文化氛围的一次提升,是对整个文化村价值的提升,所以花了大的代价去做好这件事。”张炎说。
“自治村”
2015年,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斑马线“礼让行人”首次被写入了地方性法规,自此,杭州市“车让人”成为了令全国游客为之侧目的良好风俗。
而在良渚文化村,“小镇内我们慢速行车,不开远光灯,主动礼让行人”在2011年就被正式写入了《村民公约》,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我们为宠物办理合法证件,定期注射疫苗”、“我们呵护孩子的自尊,在公共场合避免责罚”等一起,共同构建了26条村民公约。
《良渚文化村村民公约·序》上介绍了村民公约的由来:2008年,有村民构想良渚文化村制定“良渚宪法”,遂生共鸣,众村民偕万科斟酌推敲,数易其稿,于2010年秋公示“村民公约”32条,访问村民3931户,给力拥立者3653户,后定稿为26条《村民公约》。
村民公约由此成为了国内首个大型社区业主自律互助公约,而且,万科在其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公约的形成更多依靠业主自身发起和遵守。
记者于2015年曾在良渚文化村短暂工作、生活过近三个月时间,村民对《村民公约》自发遵守、业主之间联系热络、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彼此信任,彼时目睹的一件事令记者至今记忆深刻,一位刚刚搬进小区不久的母亲,由于临时公务不得不离家三天,在亲人无法立刻赶到的情况下,她尝试询问邻居能否帮忙照顾孩子一天,邻居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高度自觉的村民为文化村的“高度自治”带来了可能,一位在良渚文化村生活多年的村民表示,“这几年在文化村生活、创业、旅游的人多了起来,村民也因为场景的丰富变得越来越活跃。以前村里80%活跃的人我都认识,但现在不同,因为活跃的村民越来越多,现在这个群体太庞大了。”
万科在文化村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除了提供基础服务和逐渐多元的各类场景之外,万科已经不再直接出现在村民的生活里。
根据万科给出的数据,目前,良渚文化村的活跃志愿者超过500人,每40个村民中就有一个志愿者,拥有30多个长期活跃的公益社团,10多个小镇节日,100余位“村民学堂”讲师无偿授课,村民根据志趣建立了上百个微信群构建不同的微社区,这种状态“打破了商品房社区的陌生人防线,人们再次感到久违的熟人乡村社会才有的温馨”。
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成为良渚文化村难以被简单模仿的标签,因为它是根据良渚文化村实际情况,由村民讨论形成的一个共识,但它原封不动地放在别的地方,没有这个过程和氛围,就不见得适合。
角色转变
张炎告诉记者,随着良渚知名度的日益升高,由良渚文化村孵化出的大屋顶文化正在迈向全国。
这是由丰富活跃的社区文化带来的产业演进,大屋顶只是其中之一,良渚文化村的文创产业中,年产值4.4亿元的玉鸟流苏创业产业园位列杭州十大创意产业基地之一,Union创业社为村民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每年举办创业黑马大赛打造新的创意产业……
除了文创产业,在良渚文化村的产业升级规划中,还涵盖了旅游产业、养老产业、教育产业和人居产业,而随着良渚的申遗成功,旅游产业的升温预期愈发显著。
张炎认为,良渚文化村有望成为一个更加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从二号线良渚站出来,先参观中国美院良渚校区,那是大师张永和的作品,然后过了河就是我们大屋顶,安藤忠雄大师的设计,还可以参观我们和高晓松老师合作的晓书馆,之后可以去旁边的良渚食街吃个饭,接下来去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良渚博物馆,再去良渚遗址,参观完之后,晚上可以住在良渚文化村内的酒店,也可以住在未来之光的酒店,在光剧场看演出,做这样一条世界级的人文旅游路线。”
随着产业化的发展,“良渚文化村”的概念也在逐渐丰满和扩大,2017年4月开始,杭州万科也因在该片区的业务深耕,得到当地政府信任,参与到良渚文化长廊的前期筹备和建设中,良渚文化村得以进行外延,而在良渚申遗成功后,这些外延对万科愈发有价值。
其一是良渚万科中心项目,以杭州地铁二号线杜甫村站为枢纽,融合了千人剧院、主题酒店、情景商业街、SOHO产业办公的业态,打造垂直复合的TOD产城融合地标;其二是玉鸟流苏创业产业园的二期建设,助力产业规模扩张及升级;其三是打造完整的旅居路线,将良渚文化村的旅游资源与世界遗产资源连通。
这是一次更大格局的探索,万科作为开发商的属性逐渐淡去,而更多以服务商的身份对产业链进行探索与支持,服务的对象也逐渐延伸至整个良渚板块。
与此同时,以良渚文化村的运营及发展经验为试验田,万科开始在产城融合上对自己的“产业服务能力”进行输出。
1.《万科业主公约看这里!万科一手打造出的新型城镇化标杆 如今正在去万科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万科业主公约看这里!万科一手打造出的新型城镇化标杆 如今正在去万科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215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