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宗
老用户暂时中断手机号码,报废后,运营商收回了现有手机号码,这是节约有限的手机号码资源,实施回收利用的普遍做法。
但是,不少新用户发现,使用“二次号”给自己带来了不少麻烦。有用户无法注册12306平台购买火车票,有用户频繁收到现金贷平台的催收电话。与此同时,老用户尽管注销了原来使用的手机号,其利用原号码在第三方平台注册的账号也存在泄露风险。据业内人士表示,为了在有限资源内提高手机号码的利用率,一般未办理停机保号业务且停机超过 3 个月以上的手机号,或是用户主动注销的手机号,将被运营商回收并再次利用。据报道,尽管工信部已分配50.13亿个号码资源用于公众移动通信业务,但实际可以使用的号码并没有那么多,这是“二次号”越来越多的原因。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号码早已不局限于原有的通信功能,很多情况下,以手机号实名制为基础,号码成了网络平台的实名认证工具。之所以那么多平台需要用户提供手机号,本质上是因为网络账号实名制的要求。而且,以手机号作为身份识别工具,也给用户带来了一定方便,比如忘记密码可以通过手机找回,或者干脆以接收手机验证码的方式登录。
然而,这种身份验证方式也存在问题。现实中,虽说手机号与用户基本对应,但用户可以更换手机号,而手机号本身却不会发生变化,甚至被“二次放号”。这就造成了手机号与用户之间的错位,一个手机号在不同时期可能对应不同用户。现有的技术,显然也没有那么智能——用户一停用手机号,与之关联的第三方平台不会自动注销。
对于通讯运营商而言,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用户。尽管号码有限,但在号码总数整体超过手机用户数,而且号段资源仍在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号码资源还有不少潜力可挖。运营商应努力延长“二次放号”的时间,减少二次投放的手机号的使用。此外,不少用户是因为“携号转网”仍存在诸多不便才换号,运营商应进一步创造便利条件,尽可能让用户“留住”原有的手机号。
在特定的时期,手机号扮演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身份证”的角色。确实,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号,而手机号又实行严格的实名制管理,因此基于手机号注册账号给广大用户带来了不少便利。然而现在看来,通过手机号注册账号并非万全之计。随着网络技术演进,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各种身份验证场景中普遍运用。手机号可以转借、可能被“二次放号”,而人脸识别被绕过的技术难度要高得多。尤其对于银行、火车购票等具有权威性的网络平台,可以把人脸识别置于更基础的地位——一个人可以换掉手机号,却不能轻易地换掉一张脸。当然,这其中涉及到的诸多隐私及伦理问题,也需要慎重考虑。
此外,各个网络平台也要学会割舍利益,挤出注册用户数的水分。很多用户用手机号注册某个网络账号以后,可能使用了一两次,就不再使用了。对平台来说,这或许是注册量的积累,但对于用户来说,无疑是安全隐患。平台可制定“休眠账号”使用规则,对于长时间(可以与“二次放号”的周期同步)不使用的手机账号,进行冻结处理,用户提供身份证等信息方予以解冻。如此,也有助于消除“二次放号”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
总而言之,“二次放号”是需要运营商、网络平台和用户一起解答的命题。这不仅要求运营商合理规划号段使用,也要求用户及时注销不再使用的账号,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逐步改变以手机号为基础的身份验证机制,让网络身份验证回归对“人”的识别,从而最大程度地方便用户。(王钟的)
1.《消除“二次放号”困扰,需要身份验证技术的革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消除“二次放号”困扰,需要身份验证技术的革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2160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