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我招了关于读书的问题——,你最近读过的书中最后悔的是什么?
意外地听到了很多奇怪后悔的理由。
有被周围人吹上天,读完觉得言过其实的。
有被灌了一嘴毒鸡汤的。
有先看了电视剧想去翻一翻原著小说,结果回来感谢编剧的。
有站错cp的。有读了恐怖小说睡不着觉的。有印刷字体太小差点眼睛看瞎了的。有被冗长相似的外国人名逼疯了的。
也有的在哲学著作的海洋中遨游以后,深深慨叹一句:“是我配不上它。”
但最令我惊讶的一个答案,来自一个男生。为了回答我的问题,他回想了近一年内读过的一百多本书,发现很难用“后悔”来形容任何一本。
“至于后悔,还是留给那些早该读却还没有读的书吧。”他说。
你后悔读了什么书?你会怎么选书?阅读的意义如何?在读书日这一天,听大家聊聊阅读吧。
Q1:最近读过最后悔的书是什么?
@大头狐狸
最近最后悔的书是一本木心的散文。
当时去乌镇的木心美术馆,沉浸在美术馆的氛围中。黑白两色强对比光影线条组成静谧肃穆的神圣,其中阶梯式的图书馆,潜望镜般正对庭院,它也是网红拍照点,我随手在台阶一侧翻到木心写的随笔散文,一字一句,与美术馆的氛围极度契合,不知不觉沉浸其中。走出来后在文创用品店果断买了这本书。
然而回家再翻阅,发现完全不是我的菜。
我喜欢木心的文学史3册。但这本碎片化的散文语言,没有组织为思想和哲学逻辑,也没有细节和故事感人心肺,在家实在读不进去,像一本高级版心灵鸡汤。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消费场景下的阅读和购买冲动。
@江文
最近我读的最后悔的是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新冠时代的我们》。
保罗是我一直关注的意大利青年作家,他以前的书我都读过,很喜欢之前《人体》和《质数的孤独》。他每部虚构作品都能带给我惊喜,我欣赏举重若轻的写法,不动声色的背后蕴含着很深的感情,他的写法就很克制。
《新冠时代的我们》是今年他的非虚构,紧跟时事,书籍简介是说这本书讲述的是意大利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时,作家对疫情的感悟和反思。
我以为是社会观察类型的书籍,打开以后发现只有两三万字,体量很小,像散文集。内容也是散碎的片段式,每个片段只有一两百字。像发在报纸小专栏的文字,每一篇都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和反思深度,而更多的是纪念意义。
像是意大利的普通居民看待新冠影响就能体悟出来的,没有感觉到作家的独特视角。
@小蒋
最近绝对是后悔读了安部公房的《砂女》,这是一本有寓言性质的书籍,我在办公室午休时看完,结果就是内心极为不舒服。
《砂女》在寓言每个人都可能是困在洞穴中的男子,无法逃离无穷无尽的劳动,习以为常后哪怕获得自由,也会觉得自由也没什么好的。安部公房的写法和故事的讲法容易让人引起生理不适,有非常残酷的阴暗面的描写。
@四月
春天正是读书天。最近因为工作的关系,翻开了一本侦探小说《幻影小巷》。浓雾弥漫的伦敦夜晚,年轻的外交官意外闯入一条小巷,看到了一场十九年前的谋杀。接着,围绕这条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小巷,一系列离奇死亡事件相继浮现……
如果说后悔的话,我很后悔在外出办事当天看了这本小说。那天晚上,我从外面回家,跟着导航选了一条从未走过的路线,谁能想到走着走着竟然进了一条陌生小巷,我不自觉地回想起小说里的情节,周围环境仿佛都变得光怪陆离。
我一边安慰自己,一边快步穿过巷子,假装自己没有被作者的脑洞唬住,实则心脏怦怦乱跳,就这样度过了刺激中混合着搞笑的一个夜晚(捂脸)。
@饺子
最近比较后悔的书是《地铁2033》,当初看是因为喜欢同系列的游戏《地铁:离去》,打算补一下之前的故事,但是这本书翻译不太好,我看得云里雾里,感觉不是很连贯,读起来特别干涩枯燥。很难集中注意力,也没办法代入。其实也影响了我去玩同名游戏的兴致。
@翻车鱼
最近看了《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这本书内容非常理论化,有点“说大书”的感觉,趣味性和可读性都不够,让人读不下去。后悔读也是因为不得不读,因为这是专业课推荐的书。
@老王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去豆瓣上翻了一遍这两年读的一百多本书,却发现很难用“后悔”来形容任何一本。
最近读的书不乏平庸的作品,也有很多时候我不认同书中的观点,但因为投入时间少,并不觉得后悔。每读完一本书,或多或少总能学到点新的东西,哪怕是读不喜欢的书,我会思考自己为什么不喜欢,有时甚至有更多的收获。
至于后悔,还是留给那些早该读却还没有读的书。
Q2:读书有什么偏好?
@大头狐狸
我是个雅俗不忌的人。
第一类,通俗网络小说看得不亦乐乎。晋江比起点看得多。一般按照首页推荐,或者关键字搜索,如修仙、穿书、逆袭、星际、ABO、复仇,或特定作品同人,唯独不爱看现言。我总体偏好脱离现实的东西,精彩的想象力会让我惊叹不已。如果文笔太差也不行。
第二类,日本侦探推理小说,轻小说等。十二国记、阴阳师、京极堂系列……这是一个无底洞的系列坑。
第三类,思想和学术类书籍。要么来自专家推荐,要么来自平时聊天时别人推荐,很少在书店下手,因为书店很难短时间判断思想类社科类书籍的好坏。
此外一些学术史上的名著,如果之前没有看过或买过,偶遇时也会下手。
@江文
我是豆瓣深度用户,我有很多豆友是出版社的编辑或者译者,他们会发动态, 新书出来我就会从动态里关注到。
另外,我有很多一直关注的议题,相关的书我就会有意识地看。比如奥斯威辛历史,赛博朋克科幻类,南美文学,看了一本书会看相关的书,围绕一个议题就会无穷尽地阅读下去。
我不太会在书店看到一本书就买,而是会根据自己以前读过的作者选书,或者是熟悉的编辑、译者推荐,某种意义上这些人的阅读量比较大,审美能力比较高,可以作为参考,同时我还会参照豆瓣的评分和短评、书摘等,争取少踩坑。
@饺子
我挑选书目的标准有三个吧,首先是知识性,偏好社会学和科普相关,比如《人行道王国》,加来道雄的《人类的未来》,还有日本70年代至90年代的插画家对未来世界想象的作品合集,主要满足好奇心,了解一下比较陌生的学科的通识信息或者有趣观察。
第二,有冷幽默或嘲讽性的文学作品,像《银河系漫游指南》,森见登美彦的书。
第三是对题材感兴趣,比如科幻,武侠,悬疑。在这个范畴内,会综合一下豆瓣评分和简介,偶尔也会失手,大多数时候都看得很开心。
Q3:阅读对你的影响?
@大头狐狸
我有过一段不太愉快的初中。当时是《苏菲的世界》等一系列哲学启蒙书,以及历史人物传记书,仿佛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陪我度过那段岁月,也从此养成了我比较佛系淡定的三观和心态。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和更为浩瀚的宇宙中,自己那丁点人生茶杯里的风波和焦虑,实在不值一提。这种思维方式是阅读带给我的。
另外,由于家里摆放书籍的地方越来越紧张,我也希望学术类书籍电子版更多一点,现在能买电子版,已经不买实体书,未来电子版是大势所趋。
@江文
我从小学开始一直有阅读习惯。读硕士以后,我的导师是个很爱阅读的人,她说我不会要求你们读书之后跟我汇报,因为读书是只有你想读才会真的去读,也只有你想读才有意义。
听了她的话,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个月至少要读4本书,那么一年就可以读48本书。如果能够达成,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圆满的结果。从2018年到现在,我一直都坚持下来了,甚至都超额完成。
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阅读对我的影响是让我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
我会针对某一个议题去看相关的书,比如奥斯威辛这一历史事件,相关的作品很多,但是切口是不同的,观点是不同的,展现的历史是不同的。这一事件不像历史书上一两句话写得那么简单,从原因到参与其中的人,到结果,你要读一百本才能了解。它如此复杂,不能被简单化,但现在很多事情很容易被简单化。
意识到这件事后,我现在不会再对事物随意下判断,读书多甚至会觉得自己更“虚”了,要读得更多才行,没有止境。
@四月
工作以后,越来越感觉到读书的时间变少了。豆瓣有个小组叫作“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应该是很多打工人的真实写照。
但是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带来的困惑、焦虑和压力越来越多,令人无所适从。这种时候,多读书、读好书,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抗焦虑,获得慰藉,知道人生漫漫,“风物长宜放眼量”。
@饺子
阅读的意义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比如在我比较困惑的时候,心理学相关书对我会有指导意义,平常更多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类似于沉浸感,被作者的俏皮话逗笑,被书中的风光吸引,会有心里一动的感觉。
@老王
我是做史学研究的。对我来说,阅读首先是一份工作,反复阅读自己领域的书籍是一种责任。
最开始阅读历史学作品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后来我发现读书改变了我的思考方式。我更能够理解发生在当下的事情,更能够看到事情的复杂性。大量阅读历史文献后我感觉读书最终还是要落在对当下每一个人的关怀上,让每一个人有尊严地生活。
工作以后,发现自己留给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有时候兴冲冲地买了书回来,在拆开塑封以后却很久没有去读。如此可惜地,书籍以另一种方式被重新“塑封”起来。
有句话说:“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而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设立,也正是希望能够让人们多一些“唤醒”,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的智识与力量。
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传说中,公主被恶龙抓获,勇士战胜恶龙,救出公主,她回赠给他的礼物正是一本书。据说,这也是世界读书日的一个灵感来源。
那么,愿书籍带来的智识与力量永远与你并肩而行。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书店一角。本报记者 摄
正文图片 均 本报记者摄来源:作者:刘畅
1.《【地铁2033小说】哪些书读完却后悔?网友答案引人深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地铁2033小说】哪些书读完却后悔?网友答案引人深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198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