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释义:

登上高处眺望,壮阔的天地之间,一条苍茫的长江滚滚东流,一去不还。黄云涌出,万里天色变,九条支流,白波滚滚有如流动的雪山。

感悟:

诗词的好处,正在于借与我们一双眼,来观看世界,品味世界,理解世界。诗人的笔下,风光无限。西湖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泰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扬州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有句话说:不去观世界,怎么培养世界观呢?所以啊,朋友们,多出去走走吧,感受大自然,感受外面的世界,愿大家有一双慧眼,有一双心目!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释义: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感悟:

理想,有人说是等于离乡。年少时,想离开家走得越远越好;如今长大了,却时时刻刻想家。想念家里的青菜白瓜、老布茶几和吱呀小床,初春时的雨水和泥巴,盛夏季的知了和青蛙,秋风中的落叶和香瓜,冬雪里的冰晶和小芽。

家,哪里都是欢乐和温暖,即使我们身处远方,但,走得再远,都别忘了回家。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释义:

年芳十三,正是最美好的年华。她气质高雅,体态轻盈,就如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灵动而娇艳。纵观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谁能及得上她的气韵神态呢?

感悟:

保罗·科埃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说:“我现在还活着。当我吃东西的时候,我就一心一意地吃;走路的时候,我就只管走路;如果我必须打仗,那么这一天和其它任何一天一样,都是我死去的好日子。因为我既不生活在过去里,也不生活在将来中,我所有的仅仅是现在,我只对现在感兴趣。

假如你总是能把握着现在,你就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你将会发现,沙漠中存在着生命,夜空里有着星星,战士们打仗因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是一个节日,是一场盛大的宴会,因为它永远是,又仅仅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一刻。”这句话送给我自己,也送给大家。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释义: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感悟: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佳句俯拾皆是。诗人们将明月融化在心中,清辉与柔情交相辉映。时光流逝,人去墨存,从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中,不仅可以重温月亮千年不变的阴晴圆缺,也能触摸到那一颗颗激昂跳跃的灵魂。

活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是绰约妩媚的,也是惆怅哀怨的,是相思离别的,也是喜庆团圆的,是旷达潇洒的,也是凄冷悲凉的。它是亘古不移的长久象征,是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不管是李白、苏轼曾经守望过的月亮,还是鲁迅、老舍曾经追忆过的月亮,我们都可以在月亮中找到精神的慰藉。往事越千年,每当人们仰望星空,看到那一轮皓月,仍能时时感受到它被赋予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为之深深陶醉,这就是月亮的永恒魅力。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吴绛雪《四时山水诗·秋景诗》

释义:

秋日长江边的大雁栖息在沙洲之上,浅滩上的江水静静地流动。流水浅滩的沙子上栖息着大雁,好一派美丽的长江秋色。

感悟:

或许在许多人最初的认知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严肃而不接地气的东西。但事实上,古人也“贪玩”,其中藏匿了许多的丰富的趣味,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了解、甚至去创新。多主动发掘这些趣味,也与孩子一同探索这些趣味,会让孩子真正地爱上传统文化。

1.《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2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