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媒体时代,中国主流媒体被誉为媒体方阵的“领袖”,引领并大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前沿。但毫无疑问,随着新媒体矩阵的突然出现和形成,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在展示度上有所下降,甚至一度出现在网络舆论圈的主流媒体的喧嚣和杂音。如果仅仅因为受到新媒体的直接冲击,主流媒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下降了,在现实中的影响力就减弱了,这既不符合主流媒体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主流媒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现实中真正发挥的独特作用和指导价值。虽然我们不否认新媒体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媒体的格局产生影响,但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如果能及时调整和明确其功能定位和价值坐标,新媒体的加入将会体现为一股新的力量,在更大意义上是一种巨大的欢呼和帮助。虽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时效性、互动性、多样性和参与性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功能和效果,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传播力、导向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新闻报道和评价中表现出不可动摇的导向功能、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依然强大的传播效果。
一、新闻舆论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概念内涵和时代意蕴
所谓影响力,一般是指新闻媒体通过对自己制作的新闻作品的传播,在舆论圈引起关注、产生反响、引起共鸣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媒体为了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通过特定的传播手段向受众传递需求信息而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力量。媒体影响力的基本目的是让受众获得信息,让受众理解和接受信息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在某种程度上,媒体影响力是评价媒体传播效果的“指示器”和“晴雨表”。影响力有大有小,没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注定没有生存发展空。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力不仅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也是信息传播的结果。这个结果的含金量和门槛取决于媒体的传播和引导。传播和引导越强,影响越大,反之亦然。新闻舆论影响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中不断培养形成的,因此需要长期积累。影响力也与魅力密切相关。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自然有动员舆论的力量,可以激发聚集在媒体周围的受众参与社会事务,进而对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渗透往往不是通过一两次干预就完成和实现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产物[2]。
所谓公信力,一般是指新闻媒体在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形成和积累的,赢得社会和广大受众信任的程度或能力。有学者认为,媒体公信力反映的是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新闻媒体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甚至好评的程度[3];它是关于新闻媒体在观众心目中获得的深远魅力。诚信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信任资源。因为它是一种无形资源,是一种软实力,它不同于制度资源、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四力”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影响力”和“公信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引导、影响力和公信力。”中国社论在这“四种力量”的建设中,沟通和引导无疑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方法和手段;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以沟通和引导为重点,以有效提升影响力和公信力为目标设定和价值追求。。公信力与新闻媒体一贯倡导和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敢于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等功能和行为密切相关。相反,如果社会出现重大突发事件,如果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在这个时候选择回避、沉默,或者发布虚假报道,将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无形的损害和显性的损害,留给受众的心理阴影和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将难以根除和有效解决。从某种程度上说,公信力不仅是媒体的一种属性,也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关系。媒体公信力的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经验获得的,是基于对媒体作为一种具有特定使命的社会公共产品,即新闻舆论,履行其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和体验的评价二、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建设实践。新闻舆论或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往往取决于受众的信任程度,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信任关系。因此,有学者认为,信任实际上是公信力概念的逻辑起点,表达对象的信用、信任或信赖是公信力的重要评价对象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社会面临着快速的转型和变化,各种矛盾不断积累。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面对互联网等非主流媒体的喧嚣,义无反顾地肩负起“铁肩担德,妙手写文章”的社会责任,重塑了主流媒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5]
[6]
[7]
[8]
1.《沈正赋 沈正赋: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建构与提升路径研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沈正赋 沈正赋: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建构与提升路径研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52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