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是一部以革命家在重庆闸子洞和白公关监狱被囚禁和杀害的故事为题材的小说,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塑造了许云峰、蒋捷和双枪老妇等许多生动的英雄形象。1961年底,随着《红岩》的出版,由它改编的电影《火中永生》,以及戏曲电视剧《江姐》的播出,江姐已经是家喻户晓,中国妇孺皆知的革命英雄。2009年9月,江竹筠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之一。可以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少有小说像红岩这样给中国人带来如此强烈、深刻、持久的印象和影响。红岩里的主角蒋捷,几乎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完美化身。

然后,红岩是怎么诞生的,前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材料来源于作者的经历

小说《红岩》的故事发生在1948年,当时重庆和四川的地下党派被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都经历了小说中描述的革命斗争。

◆红色经典小说《红岩》。

罗广斌1924年出生于四川重庆的一个地主家庭。早年为了争取婚姻自由,脱离封建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后来在同乡、中共西南联大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马志图的帮助下,于1944年离开家乡,到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就读。在此期间,罗广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团”,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并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1946年,他被送回四川重庆参加地下工作。后来,经江竹筠等人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工作关系属于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冉一之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体系。1948年秋,中共重庆市委主任、副书记刘、冉一之相继被捕造反,给重庆地下党组织造成严重破坏。仅冉一志就提供了62位同志。9月10日,罗广斌也因背叛叛徒在成都家中被捕。他被关押在两个监狱,即闸子洞和白公馆,那里是国民党政府关押重庆各种政治犯的地方。

◆罗广斌

罗广斌的兄弟罗广文是国民党军司令,国民党军指挥17万军队,负责西南防务。如果利用这种关系,罗广斌完全可以避免坐牢,但他毅然选择留在监狱里,与战友一起面对折磨,面对生死考验。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党组织的高度忠诚,使他始终坚定不移、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地进行斗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典礼隆重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西北、西南、南方迅速推进,追击国民党残余敌人。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奄奄一息,重庆正处于黎明明之前最黑暗的时刻。根据坐飞机逃到台湾的蒋介石的命令,国民党特务于11月27日在白公馆和闸子洞集中营进行了疯狂屠杀。近300名革命志愿者英勇牺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红岩村和歌乐山。然而,在这次大屠杀中,有35人侥幸逃脱特工人员的枪口,其中19人是由罗广斌带领逃出白公馆监狱的。

原来,早在大屠杀之前,就劝说并反叛了白公馆的看守人杨钦点,让他下定决心要把他放了。11月27日凌晨,杨钦点切断电话线,打开大门的锁,然后回到楼下二号房间,对罗广斌说:“你赶紧准备,我上楼看动静,如果没有问题,我就在地上踩三下,你就跑!”

作为这次越狱的组织指挥,罗广斌召集了身边难缠的朋友,认真部署:“同志们,来,我们赶紧做好准备。这次突围会按照老、中、青分成几组,分组突破;出去后分头行动,翻过歌乐山,往红槽房方向走,走出封锁,找到自己的藏身之处,等待解放军迎接胜利……”

这时,楼上传来杨钦点的信号,罗广斌挥挥手:“同志们,我们走!”

天亮后,罗广斌帮助囚犯杨其昌一路走来。1948年冬,作为黔军爱国将领的杨其昌与老朋友陈在重庆组织了“国民革命”,密谋打败蒋介石,被蒋介石逮捕,关押在白公馆监狱半年多。

罗广斌和杨其昌终于冲出歌乐山,来到卡米努吉加入来往的人群。他们赶到易白石,躲在杨其昌的一个老部下家里,终于迎来了黎明明的黎明。

杨益言,1925年生于重庆,考入同济大学后从重庆来到上海求学。在此期间,他担任上海地下学生会机关报的负责人和“首席撰稿人”。1948年初,他因参加反对美国、蒋介石和内战的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并逮捕。出狱后回到家乡在重庆中国铅笔厂夜校教书,很快就和重庆大学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8月,被国民党特工逮捕,关押在扎子洞监狱,然后在大屠杀前夕成功越狱。

朱邀写小说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罗广斌没有忘记烈士们的委托,迅速写出《关于重庆组织破坏和监狱情况的报告》,提交党组织。报告约2万字,包括“案件发展”、“汉奸集团形象”、“监狱情况”、“逃犯——白府”、“监狱意见”等7个部分。其中,《监狱意见》是罗广斌对狱中犯人朋友集体意见的总结,包括“防止领导成员腐败”、“加强党内教育和实践斗争”、“严格进行党内整风”等八条意见。这对我们今天加强党的建设、廉政建设和党员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意义。

罗广斌最初被分配到“重庆杨虎城将军和烈士悼念委员会”工作。刘德斌也和他一起工作。其任务是在一个月内整理出“11.27”大屠杀中近300名遇难者的材料,作为评定烈士的参考和国民党重庆集中营的档案材料。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根据罗广斌的要求,杨益言被调到帮助工作。

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在追悼会前夕,罗广斌等三人终于拿出了20万字的《于是中美特殊技术合作所》特刊,其中包括罗广斌的《血色白公馆》和刘德斌的《烧渣洞》。

不久,罗广斌、杨益言、刘德斌被分配到重庆市委团委,罗广斌也担任团委副主席。

◆1958年10月,朱在重庆与及重庆市团委成员合影。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罗广斌、杨益言、刘德斌应共青团的要求,大力宣传解放前革命义勇军的英雄事迹,以激励人民奋发生产、积极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贡献的高昂斗志。他们三人不停地与各种机构、学校、民间组织来回穿梭,根据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进行演讲,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因此,罗广斌、杨益言和刘德斌决定写下他们在狱中与敌人英勇斗争的个人经历。他们第一次创作的报告文学《圣花》发表在《重庆大众文艺》杂志上。许多读者在信中表示,他们渴望阅读更多关于地下党与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真实故事。于是,他们三人写了一部革命回忆录,名为《烈火永生》。

1958年10月,共青团中央常委、中国青年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朱,文艺编辑王等访问川滇,同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征集稿件。在成都,朱向四川省文联、作协主席学习了等三人撰写出版的反映革命知识分子在重庆闸子洞、白公馆集中营与敌人英勇斗争的报告文学和回忆录,深知这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于是,他们赶到重庆,受到了重庆市团委的热情接待。

朱一行在共青团重庆市委办公室主任的陪同下,了解到、正在长寿县长寿湖农场劳动锻炼。见到罗和刘后,郑重地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部小说。因为他们没写过小说,怕自己胜任,所以没有马上同意。朱见了,热情地鼓励他说:“你们都是共产党员,都是共青团干部。你天天动员团员响应毛主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号召,你就不能带头吗?你没写过小说,为什么学不会写?不敢写?你写小说,目的很明确。不是为了名利。为了教育年轻一代,为了履行烈士的委托,为了履行一个幸存者和一个革命者的义务,拿起笔,不要犹豫,写出来。一定要写好!”受到这些话的启发,罗广斌等人最终接受了小说创作的任务。

市委支持作品出版

朱、、王从长寿湖农场回到重庆后,立即向市委常委、主管共青团工作的组织部部长肖泽宽汇报了向等人送审稿的情况,并建议市委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肖泽宽向市委一秘任、书记处书记李作了汇报。经三位领导认真研究,决定由罗广斌、杨益言完成小说创作任务,任命肖泽宽代表市委负责组织领导这项工作。

首先,市委拿出罗广斌和杨益言专心创作,安排了两个平房供他们使用。然后他们又包车让罗和杨去公安部门查了许多敌特档案,并采访了在押的敌特。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套长达15年的间谍日记,使罗和杨对间谍与各种人物的面孔和心理特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从而加深了他们对敌特的感性认识。

◆左起:杨益言、陈嘉俊、罗广斌、刘德斌、项罗欣。

1959年初,罗广斌和杨益言开始了他们艰难的创作。为了尽快完成这个光荣的政治任务,他们白天收集材料,晚上往往就开始写作,通宵达旦。在三年的经济困难时期,食物供应非常紧张。在市委的特殊照顾下,每晚给他们一点黑馒头。每天晚上收到馒头后,杨益言总是要等到凌晨,饿得吃不下。冬夜很冷,他们写字写字,手冻得有点僵硬。渐渐地,连笔把持不住了,所以他不得不停一会儿,用力搓搓手,待稍微暖和一点后再继续写。

第一稿完成后,印刷了50份,并分发给各方征求意见。根据任提出的“小说精神状态要翻身”的要求,萧泽宽主持了三次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文艺界的朋友和地下党的老同志。听了各方的意见,肖泽宽启发作者说:“中美合作所的集中营真的很黑暗,很残酷,所以人们称之为地球上的神奇洞穴。但正是在这里,共产党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正直和情操,谱写了不朽的篇章。你不能一直写小说,抓一个,死一个。你必须通过烈士的事迹来写烈士的精神和本质。你在写共产党人的正义之歌!”座谈会上,甚至有人建议,作者应该把精力集中在狱中的斗争上,而不是狱外的地下党的活动上。罗和杨一时拿不定主意。肖泽宽态度明确地说:“狱内斗争和狱外斗争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听了很多意见,不要气馁,不能退缩,一年做两年不行,两年做五年不行,一定要为党,为牺牲的烈士而奋斗。你一定要把小说写好。”这些见解和热情的鼓励不仅为小说的进一步修订指明了方向,也大大增强了作者的信心。

应重庆市委邀请,沙汀专程从成都来把脉初稿,并对罗广斌、杨益言进行了悉心指导。根据沙汀的建议,重庆派了两位作者到北京参观和研究中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为期一个月。所以罗、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境界。他们在如何写监狱内外的革命斗争,如何塑造革命烈士的英雄形象等方面获得了新的灵感和新思路。

《红岩》中后期的改版是在中青社编辑王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三年作品数量变化很容易,改了好几次名字。字数从300万字减少到最终版本的41万字,书名也从《被囚禁的世界》不断变化。直到1961年12月付梓出现,才被认定为“红岩”。

畅销书成就经典

《红岩》一经出版,深受读者喜爱,社会反响强烈,以至于供不应求。因此,中国青年协会于1963年7月重新出版了它。1962年中秋节,全国青联成员罗广斌应邀参加了全国青联在北海公园举行的联谊活动。在女生联谊会上,他有幸见到了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胡耀邦和他亲切握手,高度肯定:“你写了一本小说《红岩》,但我不说你写了一本好书,因为用好书这个词已经不能概括它的意思了。在当前经济困难时期,你出版的《红岩》以其优秀的描写和感人的事迹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成功地开展了一场具有革命先烈崇高牺牲精神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气节教育,使人们保持高度的革命精神,战胜困难。红岩的社会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了一部好小说的作用。”

◆1961年出版的小说《红岩》。

十年浩劫,红岩被污蔑为“汉奸文学”,被封杀,作者也是满目疮痍。特别是,罗广斌当年越狱的经历已经成为反叛方指控和攻击他的历史疑点。当时“黑线上的周扬人物”、“重庆文艺界最大的死忠保皇派”、“山城头号政治扒手”都扣在罗广斌头上,江青甚至诬称他为“大汉奸”、“反革命”,使他精神崩溃,于1967年2月初逝世。直到文革结束,罗广斌才得以平反,红岩才得以继续出版。

这么多年来,《红岩》一直卖的很好。截至2011年5月,仅中国青年学会就印刷了98次,430多万册,并被翻译成英、法、苏、德、日、韩文出版,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葩”。

文坛人士普遍认为,红岩的艺术成就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形象地刻画了一批革命英雄,甚至在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上;二是结构宏伟、严谨、错综、有序;三是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和环境氛围的渲染,充分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红岩》作为新中国十大红色文学经典之一,在扶正祛邪、弘扬革命气节、爱党爱国、热爱中国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003年4月视察重庆思想文化工作时所说:“一部小说《红岩》,一首歌《红梅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很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红岩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我们党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剧照

2011年12月7日,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世忠在重庆各界纪念小说《红岩》出版5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高度评价红岩成功塑造了革命英雄的群体形象,有效传播了伟大的红岩精神,不断促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它是一部永恒的红色经典,是革命传统教育和共产主义的经典文本因为“红岩”,重庆在全国各地都是“红色”,有着鲜明的文化印记……红岩精神不仅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曾经是我们的精神支柱,现在是,将来也是。让红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精神,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这篇文章是《党史》的原创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侵权必须调查

维权支持:河北吉能律师事务所

1.《重庆红岩律师事务所 长篇小说《红岩》创作的前前后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重庆红岩律师事务所 长篇小说《红岩》创作的前前后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3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