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面向对象的未来|来自作者的cnblogs博客

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懂得生,就懂得死。”当然,这是否能代表孔子的生死观,我们不敢妄下结论,但至少代表了一种典型的生死观。你还没有理解原始的东西。你在乎什么?在我们看来,生命的问题永远不会被理解,你根本不用考虑死亡的问题。

相反,它是一种基督教的观念,或者说是一种宗教观念,其实是从人对死亡的思考开始的——不知道死亡如何认识生命?如果你不明白人死后会发生什么,那你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这两种观点的比较我们就不说了,但是我们中国人的世俗生死观确实对死亡采取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方式——死亡禁忌。平时大家都不想提这两个字。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号后面跟着四个不好听。好像碰一下就不吉利了。我们有些小区没有4楼,14楼,甚至13楼。我觉得这大概是中西合璧,因为13是西方人的禁忌。

但是你想过死亡的问题吗?回避会有什么后果?我只想生,不想死,但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你不去思考这个问题,你就会活在一种本能和习惯的方式中。有一天到了那个时候,你突然意识到,唉,我怎么没早点想到呢?让我重新开始,我不会再这样度过我的一生。可惜回不去了!

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一部小说叫《伊凡·伊里奇之死》。伊万·伊里奇是个无名小卒,一个小公务员,绰绰有余,平庸无奇。有一天他生病住院了。医生、家人、亲戚朋友都说:“你会好起来的。”一开始他自己也信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发现,这一次好不到哪里去了!他立刻觉得死亡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大家都模糊过去,不去面对。他想如果让我再来一次,我还会这样过一辈子吗。

其实你想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是在逃避对生活的思考。你没有完全意识到生活的局限性。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认为自己会无限期的活着,没有人会一直认为我明天会死,尤其是年轻的朋友。老年人想学东西,可能会考虑有没有时间去做,年轻朋友就不会去想了。我们会马上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不会考虑有没有时间。但其实是有时间限制的。

我们说“每个人都会死”,大概只有这一条命吧!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命的意义就凸显在这里!在这千载难逢的人生中,你如何让它变得有意义?如果不考虑“就这一次”和“每个人都死了”,怎么让它有意义?

通常的死亡观:存在终结。我们说活着就是存在,最后面对死亡和不存在,生命就是从存在到不存在的生命。我们尽力让自己活下去,把不存在的东西推得越远越好,不去想它。但它面临的后果之一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如果你延迟了对死亡的思考,那就意味着延迟了对生命的思考,因为你没有考虑生命的意义。

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亡的分析相比,我们可以看看他的死亡概念。他说:“死亡是最有自制力的,不相关的,确定的,不确定的,超越可能性的。”非常重要,海德格尔把死亡看作一种可能性。为什么?毫无疑问,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可能的,因为我们还活着。但这种可能性是很特殊的,这种可能性是当所有的可能性都不是可能的时候,而你天生就有这种可能性。

鲁迅先生有一篇短篇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家庭生了一个大胖子,喝了满月酒,来到一个亲戚朋友面前:“这孩子充满了天堂,将来一定会成为大官!”主人很高兴,去喝酒了。另一个进来说:“这孩子很有钱,以后一定会发财的!”。第三个傻子进来:“这孩子以后肯定会死的。”,一阵乱贴出来。但是想想这三个人,只有这个傻子说的是实话!他能不能当官,能不能发财,不一定,但他死的可能性是一定的!

但这种可能性也是最有自制力的可能性。我们每个人只能自己死去。你面对自己的死亡,没有人能代替。有时候,我们不是很标准。比如说,我们说一个烈士为别人牺牲了。在危险面前,他救了别人的命,然后为别人而死。海德格尔说,他可以为别人冒险,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死亡不能代替!你能说你为我冒了险吗?你丢了命,之后我就不死了?我该死还是死,一丁点儿也带不走!平时不要总说“无奈”。如果你看过濒死之人的眼睛,你就知道真的很无奈!因为没人能帮你,抓什么稻草都没用——最有自制力的。

与...无关。面对死亡,一切都是自由的,所有的关系都不起作用。

既确定又不确定。其实人总有一个死的人,不知道,逻辑上知道。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人死了,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死了。”三段论是为我们准备的。但我们真的只是在想吗?不,“人一死”这句话你一听就没了。我们肯定知道有人会死,但我们不确定哪一天会到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祸福。”如果赶上地震海啸,正常情况下,你说人可以活几十年,但你不确定。有各种不确定因素。车祸时有发生。各种污染,疾病,很多因素都是不确定的,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掉下来。

除此之外,死亡是生命的极限。

所以海德格尔给出了这样一个死亡的概念。他想谈什么?你应该把死亡当成一种可能。毫无疑问,生命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如果你把它看成是一个从存在到不存在的过程,我不考虑。海德格尔说不,你面对的是可能性!面对这种可能性,你应该规划和选择自己的生活。他主张“提前去死”,“去死”!“提前去死”并不是要求你自杀,它就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死之前先死”!不要等到七八十岁才觉得我的人生真的没有价值。如果你让我再做一次,就别想了。

为了当时不说这样的感慨,现在就要好好想想!我们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做我们想做的事。唉,我们害怕狼和老虎。毛主席有句话,“中国人不怕死,也不怕困难?”其实你想想,大家都是要死的。你不能做什么?有什么是你自己无法尝试和实现的?正是因为我们真正意识到死亡,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为明天的一切可能做点什么,不再选择平庸,不会迷失在看似重要却又次要的事情里!

我们知道生命短暂,所以尽量不要浪费!在这里,我们认为中国有一句话,说到生死,说到名利,就叫“赤裸裸的来来去去,没有牵挂”,富贵名利,生不带来死,所以你要放轻松。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来了之后,去了之前,恰恰是你在乎的人生!你为什么不处理它?

人生当然会死,我说“也许”只是为了今生,因为我们不知道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这些都是不被考虑的。你只有这个机会。怎么才能让它轰轰烈烈有意义?而这种意义和价值不一定是客观标准。你积累财富到什么程度?你有多大才能让公司成功?

不,只要你实现了一个自我提升,实现自己到了这样的程度,就足够了!

1.《海德格尔向死而生 如何理解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海德格尔向死而生 如何理解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01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