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问题:《民法通则》会给人民带来哪些影响?——访中国民法研究会秘书长王伟

新华社记者宸妃、丁小溪

作为我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在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民法通则会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哪些体现时代特征的进步意义?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民法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秘书长王毅。

尊重民事主体的独立判断

民法总则第一章明确规定,民事主体的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民事权利和合法民事利益的核心是自由,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和民事利益就是保护民事主体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法基本规定》第一章确立的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和合法民事利益不受侵犯,从事民事活动的民事主体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条文互相印证,互相呼应。”王毅说:“在《民法通则》确立的法律规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始终坚持着一个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即只有出于确认、保护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能利用国家公权力干预私人生活,干预市场交易,剥夺和限制私人合法财产。另外,没有理由。”

王毅指出,在《民法通则》中也可以看到,凡涉及民事主体私人利益的事项,都应当尊重民事主体的独立判断,这是自愿原则的体现。这将对每个公民的生活产生影响,给我们更多的独立判断、自由探索和创新的空间,也让我们知道自由意味着责任,我们要为自己的独立决策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与现行民法的规定相比,《民法通则》在人们的价值共识发生变化和调整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法律规则进行了修改、补充、完善和发展,这些变化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更加具体和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王毅说。

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王毅认为,《民法通则》在重视和落实人文关怀理念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很多文章都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民法是一张人们永远无法摆脱的网。可以说一个人从入摇篮前到入坟墓后都会受到民法通则的关注。

比如关于胎儿利益的保护,在现行民法中,只要求在继承的场合保留胎儿,但在民法通则中,只要胎儿在分娩时是活着的,就更广泛地被认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这样,胎儿除了继承遗产外,在接受礼物方面也受到保护。这意味着胎儿在母亲体内,如果受到母亲的伤害,那么母亲有权向伤害者主张损害赔偿;在胎儿在分娩时活着的前提下,也享有对加害人的侵权损害独立请求权。此外,《民法通则》也重视对死者的照顾。死者包括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到侵害,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王毅说,此外,《民法通则》中还有相当多的法律条文渗透着人文关怀的理念。这一特征可以在监护制度、自然人享有人身自由和维护个人尊严、各种特定类型的人身权和身份权的确认和保障中看到。

王毅指出,《民法通则》民权部分开头的四条是关于人格和身份的权益。秉承人文关怀的理念,他们更注重个人关系的法律调整。这是《民法通则》具有21世纪特征,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认为,在新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关注民法的一般原则,包括未来民法典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要更加关注民法典所体现的人文关怀。这意味着我们民法的一般原则,包括未来的民法典,不仅将人定位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且将人定位为实现其全面发展的主体。”王毅说。

它反映了对家庭的重视

王毅介绍说,在《民法通则》草案审议过程中,规定子女应当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父母履行赡养、保护和照顾义务。当时有人建议,有民事行为能力的父母不需要赡养保护子女?所以最终表决通过的《民法通则》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保护父母的义务。

王毅认为,这一变化反映了民法通则对国籍要求的回应。他说:“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中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一些社会学家说,在一些西方国家,家始于两个成年人为了生活在一起而走到一起,家就是家庭;中国人的家是不一样的。人一出生就被“扔”进家里。人在这里出生长大,逐渐走向社会。他们和他们的家有着长期的密切关系。中国人的家,既是家,也是家。因此,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则反映了对家庭的重视。如今,在各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家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但家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仍然是毋庸置疑的。”

响应21世纪人们的社会生活

王毅认为,作为21世纪的民法典,它应该回应21世纪人们的社会生活。在民法通则中,典型的体现是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以及对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法律地位的回应。

民法通则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获取并保障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处理或者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泄露他人个人信息。

王毅说:“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个人信息被侵犯的情况,尤其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民法通则》的规定反映了民法典的特点。”他说。

关于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的问题,王毅认为,不仅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传统代表法典在制定时不会遇到甚至想象不到,我国民法通则也不会想到应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新型财产的代表,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随着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以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从某种意义上说,哪个国家率先对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做出深思熟虑、适当的法律回应,将在新一轮的大变革中起到带头作用。我国制定的民法典能够超越以前的民法典,是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适应时代需要的调整和变化。站在人类社会经济变革的又一个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能否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从容应对新技术的挑战,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1.《民法总则将给百姓带来哪些影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民法总则将给百姓带来哪些影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3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