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8/社会关注
什么是“破壁”?什么是“破壁”?
作者:森林产品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邵主编,副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一个
作为一名从事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年轻学者,我在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论坛、沙龙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在我真正进入我想重点关注的文化问题之前,我必须花很长时间向在场的大多数参与者解释一些与我的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网络词汇,这样当“名词解释”的工作完成后,我的发言时间就不多了。重要的是,这不是我一个人遇到的问题。身边很多同学,尤其是北大网络文学论坛的学术伙伴,也在各种场合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除了是学术界的文化研究者,我也是长期参与“二次元”文化活动的“二次元”爱好者。当我面对上述困难时,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二次元”爱好者发明的有趣概念——“二次元之墙”。由于“二次文化”在当今中国还只是一种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亚文化,“二次”爱好者在自己的生活中时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在“二次圈子”里可以流畅使用的词语,很难在圈子外流通,一些能在“二次圈子”里引起广泛共鸣的文本,很难在圈子外引起任何反响。对于“二维快乐”来说,一些珍贵的情感体验很容易被别人鄙视或嘲笑,而对于“二维快乐”来说,一些可以称之为共识的话语表达则很容易被别人严重误解。针对这样的遭遇,“二次元”发烧友发明了“二次元墙”的概念来描述“二次元”亚文化中“圈内人”与“圈外人”之间的沟通障碍甚至文化障碍。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身边很多同学在各种学术交流中遇到的上述困难,其实可以看作是“维度之墙”的一种表现。我们需要解释的那些名词,往往是“次生圈”的内部术语,或者是一些深受“次生文化”影响的网络亚文化群体的内部术语。在我们这种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网络亚文化群体中的年轻研究者眼中,这些词都与一些特别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有关;但对于更多从未投身于某个特定网络亚文化群体的学者来说,这些话往往很奇怪。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或者即使听说过,也难免会因为缺乏相应的文化生活体验而对这些词汇产生一些误解。正是这种文化障碍的存在,导致我和我的同学们总是需要经历一个费时费力的“名词解释”,才能进入他们学术刊物的话题。
但相对于一般的“二次元”爱好者,我们的体验其实是相当幸运的:感谢学术平台的沟通礼仪,我们毕竟不是因为缺乏沟通,在一些对“二次元文化”有偏见,占据强势话语权的人身上,直接“撞墙”,甚至在错误的无效互动中陷入情感言语冲突;至少可以获得一个宝贵的机会,对“次级圈”之外的有识之士进行“名词解释”的工作,从而为进一步的对话奠定有益的基础。感谢大学校园的文化包容,我们也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在集体讨论和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把我们的“名词解释”编译成组织清晰、讨论严谨、体系完整的成熟版本,通过正规的学术出版渠道出版。结果是《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
这本书的标题反映了我们的初衷和核心动机:我们试图通过对网络亚文化群体中产生的各种重要词汇的独特词源、特定语义和社会文化内涵的追溯、梳理和阐释,打破“维度之墙”概念中涉及的沟通障碍甚至文化障碍,从而在“三维文化”和“二维文化”之间,以及社会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之间建立沟通桥梁。借用“维度之墙”这个有趣的意象,我们一般把我们的写作目的叫做“打破维度之墙”,简称“破壁”。
二
此外,由于我们接受的学术培训,我们也试图借助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和跨学科视野,反思和分析我们在写作本书过程中所处的亚文化社区,并从相对宏观的角度解释“维度之墙”的历史成因和开裂,进而认识到“维度之墙”工作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
正如《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标题中的“网络”一词所暗示的,词典编纂过程中选择的“关键词”都是在网络亚文化群体中生成的。然而,将这些“网络文化关键词”从主流人群的认知谱系和词汇中屏蔽出去的“维度之墙”,是在媒介变革或“数字转型”的背景下,由于某种“数字代沟”或“数字鸿沟”的存在而形成的。
即使是那些从未有意识地关注媒体问题的传统学者,也应该能够通过个人经历感知到,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及其引发的媒体环境的变革正在以不可估量的深度重塑当今中国的社会面貌和文化生态,从而造成不同代人之间日常生活体验和文化消费习惯的巨大差异。虽然不同世代的人都生活在“数字转型”的过程中,生活在数字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形成的新媒体环境中,但关键的区别在于,“二次文化”及其相关网络亚文化的参与者和爱好者大多是从小生活在数字媒体环境中的“数字原住民”,而他们的长辈则是成年后逐渐适应数字技术和数字文化的“数字移民”。与“数字移民”相比,“数字原住民”往往更擅长使用数字产品,对互联网的依赖更深。因此,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有许多不同于长辈的新特点。“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之间的这一关键差异导致了“数字代沟”,这种代沟比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代沟”更深。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虽然中国文学界经常将英语学术界兴起的“数字本土”概念翻译成“网络本土一代”或“数字本土一代”,但我更喜欢用“数字本土”来指代中国语境中“数字本土”的对应词。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阶层分化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能够从小享受到高度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人数,是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诞生的新生代,实际上, 这只是非常有限的一个,这些“数字原住民”大多来自中产阶级或准中产阶级家庭,与社会底层人群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数字产品的购买力和享受网络服务的权利。 这些热衷于上网、经常被指责“沉迷网络”的“数字原住民”,与那些因为家庭环境或学校而与网络亚文化社区隔绝的同时代人,在媒体接触渠道和文化生活方式上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两个原因造成了某种不容忽视却又常常被搁置的“数字鸿沟”。
就“维度之墙”问题而言,在“数字代沟”或“数字鸿沟”造成的诸多差异中,或许最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原住民”与“非数字原住民”之间的社会差异。如果“非数字原住民”的社会交往主要是基于血缘、地缘、因缘等传统情感纽带,那么“数字原住民”就会把更多的精力和情感投入到一种可以称之为“有利益的社会交往”的社会关系中。
一方面,从小在数字媒体的包围和陪伴下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大多是在当代中国极其激烈的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新生代。他们很难分享计划经济时代官方意识形态试图建构的宏大叙事和集体认同,也很难获得中国传统社会基于血缘网络的宗族归属和乡土情怀,因此他们必然会陷入“原子化个体”的孤独异化状态。“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造就了“家中独子”的特定处境和成长经历,进一步加剧了“原子生存”的孤独和异化。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2.0”这种鼓励“用户自己制作内容”的技术和理念的支持下,“数字原住民”作为互联网应用的活跃用户,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利用一系列互联网应用提供的发布平台和交流渠道,推出各种信息传播和内容分享行为。这些行为会让现实中从未谋面的网民空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进行频繁的人际交往,从而产生新的情感联系。在这里,共同的兴趣爱好起着“因缘纽带”的作用,引导着从“弱联系”到“强联系”的转化,再通过线上互动和线下聚集,凝结成一个社会关系相对密切的“利益共同体”。
这些“利益相关社区”的成员不仅会主动发布自己的“用户制作内容”,还可能出于共同利益而聚集在与共同利益相关的目标下。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他们将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进行团队合作,以网络协同工作的形式从事文化生产。在信息共享、互惠交流、合作运营、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许多不同专业的用户可能会带动知识、技能、观点、创造力的交流和碰撞,从而产生“集体智慧”的效果。我们试图收集整理的“网络文化关键词”,就是这些“数字原住民”的“社会互动”的产物,也是上述“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的传播之所以会受到“维度之墙”的阻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字代沟”或“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有趣的社会互动”很难被“非数字原住民”分享,也很难被不在特定网络亚文化群体中的“局外人”认可。
三
如前所述,“维度之墙”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但在我们看来,“打破维度之墙”的工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首先,各种“利益相关社区”为网民开辟了多元文化领域,成分众多,让在社会结构不同维度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基层用户,在这样的文化领域中建立自己的身份,获得对社区的归属感,进而通过共同的认同和协同创作,发展出具有自我赋权效应的群体符号系统或表意风格,从而释放被压抑的欲望,表达被忽视的意见和需求。从这个角度出发,梳理和阐释与“利益共同体”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文化关键词”,对于我们感知和理解构成亚文化共同体的网民的欲望、需求和意见,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
再者,社交网络上产生的社区文化或“部落文化”会与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主流商业文化形成复杂而微妙的博弈关系:一方面,那些野蛮的草根势力必然会对现有的主流文化进行抵消、溢出、冲击和反叛,但另一方面,展现出相当市场潜力的网络亚文化也必然会被商业文化所整合和吸纳。在一定条件下,一些网络亚文化趋势甚至可能突破特定的部落圈子,演变成超级社区流行文化。
虽然社会机制和信息技术的相互嵌入将无形中为网络媒体的赋权效应设定边界,但政治控制和资本盈利的力量总是试图异化或限制信息技术的赋权属性。在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互联网能否真正成为促进社会民主的公共空,目前尚不清楚。但从目前的媒介生态和文化态势来看,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深入,网络社区文化将不断与精英文化、商业文化和官方文化碰撞融合,参与塑造一种始终处于“现在进行时”的“融合文化”。
对于从事大众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这种“整合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整合文化”这一新的文化格局,我们需要仔细追踪各种文化语境的碰撞与整合过程,仔细审视各种力量的互动与博弈过程,试图梳理出它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动态关系;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精英文化、商业文化、官方文化的运行机制,还需要致力于研究对象所在的信息网络和社会网络,深入特定网络社区的文化语境和媒介领域,才能真正把握文化碰撞和文化融合的演进过程。对此,显然有必要打破“维度之墙”,但《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的写作,可能仍只是长征的第一步。
去修远的路很长,所以我们从上到下找。
笔记
作为互联网部落文化中广泛使用的词语,“二维”可以指ACG创造的二维世界,即动漫、漫画、游戏,也可以指ACG发烧友或ACG发烧友组成的亚文化群体,也可以指ACG及相关产业形成的文化产业链。此外,广义上的“第二向度”也可以泛指受ACG文化影响的各种网络文化。参见《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邵主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以及林品主编的第一单元《二次元宅男文化》中“二次元”的词条。
1.《破壁 何谓“破壁”?“破壁”何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破壁 何谓“破壁”?“破壁”何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46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