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们和叶星灿合影

为了深入了解天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浙江财经学院大学生实践团前往台州天台县龙溪乡湟水村,探寻天台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足迹——“湟水十八宫”。队员们仔细观看了十八宫的视频和图文资料,并采访了十八宫的继承人叶星灿。

叶星灿是“十八宫”表演艺术的传承者。他在湟水村出生长大,见证了“湟水十八公”80年来的历史变迁。叶星灿认为,《湟水十八蜻蜓》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它由鼓、鼓、大锣、小钛锣、大钹、小钹等组成。,共分五段,包括357、九头、慢板、长锣、57、倒板、紧板等。2006年被列入天台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我们没能在现场见证‘湟水十八蜻蜓’的震撼,但从叶星灿老人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了现场的宏伟和肃穆。”一名队员感慨道。

采访结束后,队员们也了解到了黄水十八公目前发展面临的难题:传承者少。“现在表演湟水十八宫的主要是老年人。大部分孩子不愿意学,也没人愿意看,所以新演员很少。”叶星灿说。据统计,全村能把湟水十八锣弹完整的不到50人。

为了防止“十八锣”消亡,2008年初冬,村里的老人聚集了10多名在县城工作的男子,每周回村里到祠堂里集合,学习敲“十八锣”。现在玩“十八宫”不仅仅是为了祝贺,也是为了每一个死去的湟水人。可以说,“十八宫”已经融入了湟水人的血脉,成为湟水人永远不会抹去的标记。

接下来,台州天台浙江金融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师生将继续深入天台县其他村落,寻找更多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繁荣做出贡献。本报记者严

通讯员王叶雅贞

1.《浙金院师生深入黄水村 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浙金院师生深入黄水村 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9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