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河南洛阳。某影院银幕被一儿童拍打导致损坏。影院经理告诉澎湃新闻,监护人以未提醒顾客不可触碰,孩子身心受损为由拒绝赔偿,双方已约定再协商。

该事件场次时间为:2021年5月29日晚20:35分 电影《我要我们在一起》。我影城值班经理在监控中发现七号厅内有儿童在拍打影厅银幕,随后进厅制止,此时银幕已经遭到损坏。当与监护人沟通不畅时,影片正在播放,为了不影响其他观影顾客的观影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我影城值班经理决定待场次结束后继续与其监护人进行沟通,且同时求助了警方协助。最终场次结束后影城对厅内其他顾客进行了电影票的相应赔付。

但最终与其监护人沟通赔偿事宜时,监护人以:“影院未提醒顾客银幕不可触摸及拍打,孩子身心受到了影响”为由,拒绝赔偿。因当日场次结束较晚,我影城当班值班经理决定向顾客交换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改日沟通。最终顾客不愿提供身份信息,仅仅留下了联系方式。今日网络热搜上升的同时,各大媒体均提出申请,想得到该监护人的联系方式,我影城本着对客户隐私保护的态度,并未曝光,也希望该名儿童的监护人早日主动与我影院沟通,否则影城将在一定时间内提起诉讼。也呼吁广大影迷朋友文明观影,共同营造安心、舒适的观影环境,同时感谢我们自己的员工,昨晚的值班经理,及时发现,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已经购买7号厅影票的顾客可免费退改签,或到前台免费领取可乐一杯。

好奇心强、淘气顽皮、求知欲和探索欲强烈,对于正值热切与世界联通的孩子来说,这并不稀奇,也绝不是什么毛病。但如果这种好奇没有规则,这种顽皮不守规矩,这种探索是以破坏秩序为代价的,那熊孩子也就出现了。在网络空间,“熊孩子”从一个褒义词至少是中性词被进一步标签为贬义词,与其“斗智斗勇”之后的挫败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打不得、骂不管用、讲道理又根本听不懂,而且凭着自身弱小又占尽道德优势,网友们的“苦大仇深”真不是空穴来风。

每个孩子天生并不熊,就算熊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但在熊孩子的背后或隐或现都会有几个熊大人。网络上对熊孩子的围攻,其实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中熊大人对孩子教养不当的愤慨。北京“尼克狐”被推倒,网友评论一边倒质问家长为何不看管好自己的孩子;上海玻璃翅膀被损坏,舆论集中谴责家长坐视不管只管拍照。所以,我们在谈论熊孩子的时候,看似在讨论教养问题,实则在追问,我们的家庭环境怎么了?

古有训“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熊,作为其成长最为重要的家庭环境自然不可推卸责任。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在孩子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简单的是非对错,规矩原则,礼貌教养,多半是从家庭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如果按照果壳网对熊孩子“下至3岁,上至高中”的年龄界定,他们有着怎样的家庭结构呢?属于“70后”“80后”的父母一辈,生活与工作的重压之下,不得不牺牲一部分亲子陪伴时间,在补偿心理机制的作用下,结果就是有求必应、“你高兴就好”。不仅正常的成长教育缺位,更糟糕的是,由于教养任务让渡给老人,在“老养小”的隔代教育中,过分的溺爱直接将他们往熊孩子的路上又推了一把。他们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爱也需要智慧,包容也有边界。

每次熊孩子出现,都会有家长站出来辩护,动辄就是“他还是个孩子”“为什么要对一个孩子如此苛刻无爱”云云。但就是在这般辩解中,熊孩子解读出、接收到的信息是,我不需要理性、不需要考虑任何后果,也不需要遵守规则等。因为,那些孩子长孩子短的言论的潜台词是,你并不认为他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有意识的个体,不需要对自己行为负责。甚至,不少熊孩子的家长自身就是漠视规则者。

当然,除了家庭教育,对于大龄熊孩子来说,学校教育在他们的成长中又扮演了哪种角色,也是值得深思的。都戏谑他们比“广场舞大妈”更具杀伤力,都斥责他们是“麻烦制造者”,但谁又是他们的制造者?熊孩子的每次出现,理应引起除了看笑话的围观之外,更为严肃和冷静的思考。

1.《男童拍打银幕家长拒绝赔偿:没人提醒不可触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男童拍打银幕家长拒绝赔偿:没人提醒不可触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99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