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大选尘埃落定,强硬派候选人、伊朗司法总监易卜拉欣·莱西毫无悬念地当选为下一任伊朗总统。
易卜拉欣·莱西
本来这次大选有400多人登记“海选”,但在伊朗宪法监督委员会的努力工作下,大部分人被取消参选资格,最终被批准参选的只有7人。而除了莱西之外,其余6人从知名度到政治、宗教经历,都基本没有当选的可能,这次选举实际上早已有了结果。
莱西不仅被视为哈桑·鲁哈尼的接任者,而且未来可能还会继承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的权力。
此次竞选,莱西的竞选主旨是承诺要应对经济困难。
因为这确实是伊朗的燃眉之急。
据统计,伊朗目前的劳动力参与率(即15岁及以上从事经济活动或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只有41.4%。相比之下,大部分西方国家都能达到6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数字常年保持在70%以上。
伊朗年轻人对现状不满
说白了,这国家没什么人上班,是真·躺平了……
也许有人会说,疫情对全球经济有很大影响,劳动力市场呈现低迷状态的国家不在少数,不能说大家都躺平了吧?
诚然,疫情重创了经济需求,劳动力充分就业率下降是一个全球问题。但对大部分国家来说,这是暂时躺下而已,但对伊朗来说,这是把一个已经躺平者的枕头抽走,让他躺得更平了……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仔细分析伊朗的就业状况,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这个国家的充分就业程度和劳动力参与率,一直就是这个鬼样子。
即便在被一些人视为伊朗“黄金年代”的巴列维王朝,彼时的伊朗同样一路失业率高企,就业人口占比极低,1978年,也就是伊斯兰革命的前一年,伊朗失业率达到惊人的48%……
不过公平点说,这也不能说是伊朗一家的问题。中东以石油出口为主的资源型国家,劳动力参与率都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战后的伊拉克,劳动力参与率是43%,利比亚49.69%,正在战火中的叙利亚则跌破了40%,只录得39%的成绩。而同时,那些“富裕”的海湾国家,这个数字同样很可怜,沙特只有45%,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数据上看还“及格”,但众所周知,这些国家超过人口一半的人是外国劳工,本国人参与工作的比例其实都并没高出50%。
沙特对于雇佣本国人的私企,在就业合同签署后由国家直接预付第一年工资的50%,科威特、卡塔尔等国采取的策略大致相同。这简直已经是国家花钱求着大家上班了,但是现状依然如此。
为什么这些中东资源型国家都躺得这么平呢?
因为他们没有实现工业化。
当制造业部门提供不出足够的岗位,想要就业的人无处可去。当出售石油的收入比较多的时候,国家大可轻松发放福利,保证大多数人的生活,而当全球经济发生危机,或者石油价格大跌,这些国家往往就要面临困难了。
也许有人会好奇,这些中东资源型国家坐拥大量资本,为何无法实现工业化呢?
这就得从历史上开始说起了。
1
其实,中东资源型国家并不是一直躺平,它们也努力过。
甚至在石油资源被发现之前,中东地区就有一个资源型国家,它奋勇地想要实现工业化。
1760年5月17日,穆罕默德·阿里生于希腊卡瓦拉市的一个阿尔巴尼亚人家庭,老爸是一位烟草商人,老妈宰纳布出身阿尔巴尼亚的科尔察市。当时的希腊还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
说起来,对阿里影响最大的人,应该是他的舅舅侯赛因,这位侯赛因当时担任地方长官。由于父亲早逝,阿里由舅舅扶养长大。
早年的穆罕默德·阿里靠买卖烟草维生,并替舅舅担任收税的工作。后来他又娶了自己的表妹为妻。这位二婚的表妹除了带来了前夫的遗产,还将阿里与舅舅死死绑在了一起。
1798年,一场战争将改变这位烟草商人的命运。
拿破仑率领大军进攻埃及,作为埃及的宗主国,奥斯曼帝国出兵对抗。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作为帝国的地方长官,侯赛因响应苏丹的号召,派出300名士兵。由于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侯赛因无法亲自前往埃及,他便任命外甥兼女婿阿里为上尉,以志愿军副司令的身份前往埃及作战。
法军在金字塔战役中摧毁了马穆鲁克贵族的军队。即使在尼罗河海战战败后,仍有相当数量的法军驻扎在当地与英国-奥斯曼联军对峙。
1801年,法军败退离开了埃及,此时战功卓越的穆罕默德·阿里升任为阿尔巴尼亚志愿军副司令,协助总司令塔尔帕夏管理约6000人的部队。
1803年,在总司令塔尔帕夏被人暗杀身亡后,阿里继任为总司令。1805年,开罗的民众起义废黜胡尔希德帕夏,并推举阿里为埃及新任总督。时任奥斯曼苏丹的塞利姆三世最终不得不认可事态发展,追认其统治的合法性。
1811年3月1日,穆罕默德·阿里设局杀死了约400名的马穆鲁克贵族。此次事变后马穆鲁克再也无法进行有组织的对抗,其残部散逃在埃及各处。
在金字塔下法军与马穆鲁克军队的对战中,阿里第一次见识到了在工业化条件下选种、育种、驯养的欧洲战马是以何等的阵势冲向马穆鲁克战阵,那种摧枯拉朽的力量让称雄中东的马穆鲁克骑兵显得无比可笑;他同样第一次见识到工业化国家的军队,拥有何等出色的后勤补给能力、战术训练条件与单兵作战素质。
此时已是一名沙场老将的阿里,明白工业化对于军队的重要性,那就是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必须有近代工业做支撑。
已经统治埃及的阿里,开始了伊斯兰世界,甚至是整个非西方世界里的第一次工业化改革。
阿里从引进西方专业人才着手,为埃及建立近代化的工程学校以培养工业人才。依靠国家投资来推动本国工业。
为了满足改革的巨大支出,阿里将海岛棉引入埃及作为经济作物,并将埃及的农业经济重点定向棉花。而埃及优越的棉花种植条件,迅速使该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国之一,与美国南方并驾齐驱。
后世,人们将中东国家出口石油得到的美元称为“石油美元”,那么200年前穆罕穆德·阿里所创立的这个资源型埃及出口棉花换来的外汇可能应叫作“棉花英镑”。
埃及长绒棉至今享誉世界
在“棉花英镑”的支持下,阿里建起了新兴的兵工厂,军事院校,引进了战马驯养技术,并开始建造军舰,筹备一支强大的海军。
到1838年时,埃及的400万人口中,有3万人在工业系统上班,对埃及工业的总投资也高达数千万英镑。
要知道,同时代的林则徐,才刚刚睁眼看世界啊。
阿里改革的成果,很快开始在战场上得到体现。
阿里的武功
1820年阿里下令征服和占领苏丹(今北苏丹)。1821年他的军队进入苏丹并遭到强烈抵抗。但是埃及军队及其装备的精良保证了阿里对苏丹的征服。
1827年,阿里随同宗主国奥斯曼帝国镇压希腊人的起义,结果在纳瓦里诺海战中惨败给了英法俄联合舰队。海战后,阿里向奥斯曼帝国政府要求统治叙利亚,作为他在这场海战中的损失的补偿。
奥斯曼苏丹心想,这人怎么给主子办点事儿就开始讲条件呢?于是他对阿里这个要求非常冷淡。
但有了近代化军队的阿里决定不再忍受宗主的窝囊气。你不给我?那我就直接抢好了。
1831年10月31日,在阿里的长子易卜拉欣的带领下,埃及军队对叙利亚的入侵开始了。
埃军在叙利亚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在围攻六个月后,重镇阿卡被埃及占领。埃军进入安那托利亚。
1832年12月21日在孔亚战役中,易卜拉欣击败了奥斯曼帝国大丞相亲自带领的军队。此时此刻,在易卜拉欣的军队与伊斯坦布尔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军事障碍了。
大惊失色的苏丹紧急求和,1833年在俄罗斯的调停下双方达成和议:阿里从安那托利亚撤军,作为补偿他获得克里特和汉志。易卜拉欣被授命为叙利亚的总督。
这是列强第一次介入埃及与奥斯曼的争端,而随着埃及崛起为中东第一强藩,列强的干预也越来越多。
1839年,阿里希望扩大自己在叙利亚的统治,因此又开始对奥斯曼帝国苏丹动兵。
当奥斯曼苏丹马哈茂德二世的军队到达叙利亚边境时,易卜拉欣在尚利乌尔法附近的尼西比斯进攻并打败了奥斯曼军队。伊斯坦布尔又一次处于易卜拉欣军队的直接威胁之下。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虚弱不堪,如果埃及人的脚步继续前进,伊斯坦布尔必将迎来一位新的主人,一位锐意革新,致力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领袖人物。
但是列强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1840年7月15日在英国的主导下,英国、奥地利、俄罗斯和普鲁士达成伦敦协议,保障阿里对埃及的世袭统治,以及他终身对阿卡的管理,但是要求他的军队从叙利亚的后方和黎巴嫩山的海岸地区撤出。阿里拒绝这些要求。
于是欧洲列强在数周后组织了一支远征军。英国海军和奥地利海军封锁尼罗河三角洲海岸,1840年9月11日炮轰贝鲁特,之后围攻阿卡。
贝鲁特港
1840年11月3日阿卡投降后,阿里表示同意伦敦协议的条款,放弃了对克里特和汉志的统治,缩小海军,将陆军缩小到1.8万人。
随之而来的就是,20年来,埃及人筚路蓝缕、辛辛苦苦建立的工厂——其中大多数为军工厂,大批被关闭、转卖。
2
阿里的继任者没有将埃及的工业化继续下去,而英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不平等条约不断签订,埃及作为名义上的奥斯曼属国,无法抵御这些条约的影响。大量英国廉价工业产品进入埃及,极大打击了起步阶段的埃及民族工业。
阿里改革的失败,固然有其偏重军工业的原因,但是试问哪家的工业化,不是以军事重工业为核心?阿里的失败,归根结底,还是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不愿意中东出现一个工业化的强国,毕竟在英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中东的定位只能是任其摆布的原料产地与市场。
到了阿里的孙子伊斯梅尔统治埃及的时代,这孙子的改革让埃及又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伊斯梅尔的改革虽然也为埃及带来了铁路、电报、现代城市规划、艺术杰作以及炼糖厂,但却没有把埃及建设成工业国家。
伊斯梅尔继位时正值美国内战,美国南方的棉花因北方的封锁而无法供应至英国的工厂,这极大刺激了埃及的棉花出口。这让埃及获得了实现工业化的大笔资金。
但狡猾的列强不可能这么轻易就让埃及发展,他们利用伊斯梅尔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大量借款给这位好大喜功的统治者。伊斯梅尔则寅吃卯粮吃得十分愉悦,一点没有注意到潜在的危机。
等到美国内战结束,埃及的“棉花英镑”效应也结束了,这时候西方列强就来找伊斯梅尔了,嗨,殿下,您该还钱了啊!
伊斯梅尔一看这张单,天哪!我怎么欠了这么多钱?(据了解,当时埃及的国债高达十亿英镑,相当于今天的150亿美元)
须知,为了庆祝苏伊士运河开幕,伊斯梅尔就耗费200万镑(相当于今天的3亿美元)举办了极其奢华的典礼,重金邀请意大利作曲家创作歌剧《阿依达》。
这样的钱花多了,难免债台高筑。
脑袋都大了的伊斯梅尔无奈之下只得拆东墙补西墙,用更高的利息借款。
但是借款的银行家们就说了,你这么干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于是这些银行家在本国法庭把埃及给告了。然后这些欧洲法庭下了判决,说埃及啊,你这么干不行啊,我们不能允许你再借钱了,你还不起啊。这样吧,你把苏伊士运河卖给我们吧!卖多少钱我说了算,就卖397万英镑吧!
你说你们几个在你们自己家开个会,结果决定把我们家电视机抱走了,这合适吗?
但是在列强看起来这太合适了,于是苏伊士运河就归了英国了……
所以,为什么如今中国给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西方列强就说这是债务陷阱呢?因为他们自己当年就是这么干的,如今难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甚至英国人还派了个调查组,调查伊斯梅尔的财政状况。这帮人假模假式调查半天,结论是伊斯梅尔花钱太多,需要控制。怎么控制呢?那就是埃及内阁里得有英国人和法国人,控制埃及的公共财政和公共工程。
后来伊斯梅尔决定利用埃及版“义和团”也就是阿拉比起义和列强斗一斗,结果英国干脆施压奥斯曼帝国,废黜了伊斯梅尔。埃及彻底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近代穆罕穆德·阿里王朝统治下的埃及,以棉花资源获取财富,从此实现工业化的努力,就此被列强扑灭。
这是中东第一次工业化的努力,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中东国家并未直接躺平,在丰厚的石油储备被发现后,中东产油国通过出售石油,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也有许多中东国家希望借此机会实现工业化。
但阿里的改革被当时国际秩序的主导者英国阻拦,后石油时代的中东工业化进程,则是被英国的后继者美国所切断……
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产油国凭借雄厚资金,曾尝试通过以购买方式来实现工业化。
70年代,沙特曾出台高达1440亿美元的“五年计划”,通过引进包括工程师、经理、教师和工人在内的70万外来移民来提供劳动力,以便能够建房、铺设公路、使城镇通电,计划提高港口吞吐量近三倍,提高水泥生产近十倍,建立炼油厂和石化厂以及其他重工业设施。
1974年,时任沙特石油大臣亚马尼宣布:“将来,我们不会再为挣美元而销售石油了。而且我们只会把石油卖给那些给我们提供技术和帮助我们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中东石油收入的主要部分将会用于购买资本货物,以建造庞大的工业基础设施。”
同一时期,与美国关系密切的伊朗巴列维王朝宣布,要用石油美元促进本国工业化,并投入了700亿美元的启动资金。
巴列维沙阿(国王)宣称:“我们要把它们全部投资于本国建设。应该把石油用于石化、医疗等方面,要从中创造价值。这样我们就能够使它持续300年。”
1974年,伊朗与法国公司签订合约,计划投资60亿美元在德黑兰建造一条40英里的地铁线、一个彩电网络、几家钢铁厂和汽车厂以及两家核能发电厂。
沙阿雄心勃勃地宣布,50年内他的国家会达跃居世界第五大强国。
看看这豪情壮志。咱算算啊,从沙阿说出这句话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8年,至于伊朗是啥状况嘛,咱们一开始就说了。乌鸦大可笃定地下结论,未来两年伊朗跃居世界第五大强国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有人认为,海湾国家与西方国家关系不差,更容易买到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各类企业,从而推进本国工业化。
你要是信了这个,你就太天真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对海湾产油国的“购买现代化”举动,发达国家总是敷衍搪塞,设置种种壁垒和障碍。法国政府对大额股份收购制定了“提前通知和正式申请”等限制条件,造成收购工作难上加难。
美国则设置严格的条件限制,禁止企业将核心技术外流至中东产油国。
在德国,当1975年大量奔驰股票流入市场后,施密特总理督促德国银行赶快购买,以防落入伊朗人手中。
在日本,产油国家的投资者在进行收购时也遭遇类似的阻挠。
西方国家还提出对产油国在美国银行的存款实行负利率、鼓励购买军火和国债、威胁对其购买的资产货物征用和国有化、鼓励其投资分散化等种种举措。
在西方国家有形无形的不断阻挠下,中东产油国“购买工业化”的尝试最终无疾而终。
因为美国不能接受中东产油国实现工业化。
圭亚那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沃尔特·罗德尼在1972年的《欧洲如何不发达非洲》一书中,描述了一个被欧洲帝国主义者有意识地剥削的非洲。罗德尼认为,是欧洲将非洲置于落后、不发达的地位上,使之成为殖民秩序中的一个齿轮,来扮演被剥削、被奴役的角色,最终为帝国主义统治服务。
美国对中东产油国也是如此。
美国的霸权体系就像一柄巨大的钳子,石油与美元是钳子的两个齿端,紧紧咬住了世界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命脉。
在“中东石油用美元计价”的背景下,石油价格越高,非产油国支付的美元越多,世界就越需要美国印刷更多的美元钞票。石油消费国为购买石油,不得不加大储备美元,由此美元作为国际流通和储备货币的地位反而上升了。
与此同时,由于中东产油国的国内经济无法吸收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因此其通过西方银行系统,又将美元花到了西方国家。等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利用这一秩序,白嫖了一波中东的石油,并让金融资本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中东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美西方怎么可能还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让中东工业化,美国绝不可能同意。
于是,中东产油国彻底躺平了。
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原本在20世纪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已经噤若寒蝉,但石油储藏被发现之后,他们迅速富裕了起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依附西方,欣然加入了西方的殖民经济秩序,做了美国的走狗。
工业化国家的目标被他们抛诸脑后,因为美国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意。所以他们的兴趣转向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阿联酋的迪拜有意被打造成“土豪之都”:建造全球最奢华的七星级帆船酒店、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棕榈岛、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世界上最大的法拉利主题公园,不一而足。
许多富豪热衷于收集豪车、游艇等奢侈品,将猛兽当宠物养。网上屡屡曝出沙特王室的奢侈生活细节,如“24.3亿元定制3层飞行宫殿”“6亿美元订购豪华游艇”“1.8亿元包马尔代夫度假村并赶跑游客”“1.2亿元包场巴黎迪士尼狂欢”“国王一天花费500万欧元”。
而对于这些国家的民众来说,这种纸醉金迷的畸形财富观和享乐主义消费观,极大地助长了他们的炫富攀比心理,使其日渐丧失斗志和进取精神。据了解,在海湾国家,很多当地居民只接受管理层以上的职位,年轻人普遍嫌弃脏活、累活和有风险的工作,觉得这类工作既艰苦又肮脏。民心日渐颓废。
上班?算了,我还是躺平吧。
工业革命以来,先发国家对后进国家的压迫,一直都是如此。后来者的工业化,从来充满坎坷与荆棘,往往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能坚持走下去拒绝躺平实难。我们没有理由肆意贬低这些国家放弃工业化的选择,因为跪着挣钱不寒碜也实属正常,在这个世界,站着还把钱挣了的,那真是稀有动物了。
参考资料:
田文林:资源的诅咒,石油对中东各国的消极影响 界面新闻:石油经济遇困境,中东未来出路何在? 法赫米·哈拉德:穆罕默德·阿里的时代 姜英梅:“阿拉伯之春”以来的中东经济发展问题 :困境与应对 BBC:失民意者失天下 王朝覆灭前的世纪盛宴
1.《[乌鸦校尉]壕无人性的中东产油国,买不起“工业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乌鸦校尉]壕无人性的中东产油国,买不起“工业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86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