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畅):今年是中巴建交70周年,也是中国对巴基斯坦援助65周年。在过去的65年间,中国对巴援助深入到了巴基斯坦的各个领域,体现出中巴两国之间深厚的情谊。

中国驻巴大使农融

1956年,中国启动了对巴基斯坦援助。初期的援助以军事援助、基础生产和生活物资生产线为主,帮助巴方增强了自主发展能力。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援建喀喇昆仑公路,打通了中巴唯一一条陆路通道。近年来,中方又援助巴基斯坦在伊斯兰堡建设了大型会展中心——中巴友谊中心,修复了被洪水冲毁的国家公路网N5和N55公路,在伊斯兰堡F9公园建设了太阳能照明工程,为国会大厦修建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农融表示,本世纪以来,中国对巴援助更是雪中送炭。农融大使说:“本世纪初,巴基斯坦遭遇地震和洪涝灾害时,中方多次提供救灾物资和现汇援助,为巴民众恢复生活秩序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巨大助力。我们向巴方提供了脊髓灰质炎疫苗存储冷藏设备,使免疫工作更容易覆盖到偏远地区儿童。我们及时提供灭蝗技术支持、杀虫剂和喷洒器械,帮助巴方快速控制重大蝗虫灾害。我们为落后地区提供太阳能水泵和净水设备,提高民众饮水健康。现在,援巴瓜达尔国际机场、瓜达尔职业技术学校、瓜达尔医院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

农融大使说,中国对巴援助着眼发展,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中国每年为巴方提供数百个援外培训机会,覆盖了发展政策、教育、医疗、减贫、农业和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培养了大批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中国还帮助巴方建成白沙瓦高级技术培训中心,为培养机械相关领域设计和技术人才提供了摇篮,并且支持巴建设了一批重工厂、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硬件条件。

此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巴方改善社会民生的诉求。2019年4月,双方在中巴经济走廊项下设立社会民生工作组,在农业、教育、医疗、减贫、供水、职业培训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农融大使表示,目前这些项目进展顺利。农融大使说:“两国政府共同确立的17个‘快轨’项目已全部启动。一批重要物资已经交付。援巴冷链疫苗储藏运输设备、救灾储备物资运抵并移交,有助于巴政府提高疫苗储存和冷链运输能力、提升灾害应对能力。培训项目顺利完成。职业教育和减贫领域5个人力资源培训项目成功举办,80余位巴籍学员赴华接受了培训。成套项目积极建设。联邦部落区50所学校复建项目、瓜达尔医院项目、瓜达尔职业技术学校项目正在顺利施工,智慧教室项目、瓜达尔海水淡化厂项目即将开工。剩余物资项目已列入计划、今明两年有序交付。双方完成了农业设备物资、农业技术联合实验室、医疗设备物资、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设备和俾路支省太阳能照明设备等项目的立项准备工作,相关物资按计划今明两年交付。”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仍在世界蔓延。农融大使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巴两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为全球抗疫合作树立了光辉典范。两国的抗疫合作创造了四个全球“第一”。农融大使说:“巴基斯坦接收中国援助的抗疫物资和疫苗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巴基斯坦是中国对外援助抗疫物资的第一个国家,首批中国援助新冠检测试剂于2020年2月1日就抵达了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是中国对外援助新冠肺炎疫苗的第一个国家,首批中国援助国药疫苗于2021年1月31日交付巴方;巴基斯坦还是‘春苗行动’中第一个完成中国公民疫苗接种全覆盖的国家,2021年4月下旬,9658名在巴中国公民完成了疫苗接种。”

农融大使表示,当前,中巴友好和务实合作蒸蒸日上,中巴经济走廊产业、农业和社会民生各领域合作逐步推开。下一阶段,中巴两国将继续加强抗疫合作,协助巴方早日战胜疫情。关注可持续发展,增强巴自身“造血”能力,挖掘增长潜力。同时双方将聚焦改善民生,进一步拓展在农业、教育、医疗、减贫、供水、职业培训、绿色发展、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加大对巴偏远地区和脆弱社会群体覆盖,让走廊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普通民众。

1.《[国际在线]中国驻巴大使农融:中国对巴基斯坦援助65年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国际在线]中国驻巴大使农融:中国对巴基斯坦援助65年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881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