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国飞 来源 | 李国飞哲学与投资笔记 编辑 | 扑克投资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国飞先生93年进入证券行业,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亲历者,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历经数次蜕变,其2010年北大的演讲,至今传播热度不减。作为有幸亲临现场聆听教诲的少数幸运儿,李国飞先生在现场3个多小时的演讲中,把这些年对投资的所思所想都详尽记录在此文之中。此文是难得一见的对整个投资体系抽丝剥茧、做系统化梳理并具备鲜活案例的好文。无论是对投资者,还是想在其他事业中有所建树,其思维体系和分析框架,都会是很好的学习与借鉴!
本文2018年2月3日演讲于高礼价值投资研习班深圳第五次课程,算是我多年思考投资的一个总结。这个投资框架是探讨投资决策、公司基本面和股价这三者的内在变化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再加上这三者与宏观变化的关系。这个框架,强调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变化”!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投资框架,但是,我认为唯有至繁,方可至简,关注变化是为了不变。衷心感谢申文风、余晓光、蔡川和陈修竹对本文写作的大力支持!
缘起
投资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工作,它涉及很多方面,而且都在持续剧烈变动中,如何建立一个分析框架深入研究它?我多年前曾经写过一份演讲稿,把投资框架分为宏观经济、市场波动性、公司经营和公司估值四部分分别总结,但总觉得还是不太完善。
去年十月,我和朋友去哥伦比亚潜水拍鸟,其实脑子一直都在思考投资的事情,在一个机场等行李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金刚经》里的一段著名的经文:“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陀认为,只有出离这四相,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刹那间我从这句经文中找到了构建投资框架的新的灵感,并马上用手机把这个灵感记录了下来。
这四相的“相”字是什么意思呢?相就是表相,万事万物都有这四相,这四相是佛法对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最高层次的一种抽象,抽象是指高度的概括,我看过很多不同的解读,其实都是在用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四相。我今天是用投资这个角度来解读四相,以前可能从来没人这么做过。这些表相是持久不变的吗?《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意思是这些表相,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有如幻象,佛陀说“无我相”,可以理解为“不要认为‘我相’是固定不变的,其实它是在持续变化中的”。要特别指出的是,为方便起见,在下面的讨论中,“我相”的特性都是持续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已经出离了那种固定不变的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都一样。
针对不同事件,四相的内涵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投资,对于投资这件事情,它的四相是什么?我努力用简明易懂的方式来阐述一下我的见解,“我相”对应的是主体的“我”---投资决策主体,“我”要持续地做出各种投资决策,这种决策最重要的是对股价的判断,“我相”本质是指“我”所作的持续变化的投资决策;“人相”对应的是与“我”相对的客体,也就是我要研究的目标----上市公司,“人相”本质是指上市公司的持续变化的基本面;除了“我”,还有很多别的投资者也在研究这家公司,“众生相”对应的就是市场全体投资者,我这里概括称为证券市场,他们的判断会形成阶段性的共识,这种共识表现为股价的波动,“众生相”本质是指波动的股价 。“寿者相”对应的是与投资相关的各种因素,既包括政治方面的也包括经济方面的,我用“宏观”一词以概括,这些因素都是有时间性的、稍纵即逝的,也就是有“寿命”限制的,“寿者相”本质是指宏观变化。而且,还有一点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四相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这种关系,用禅的术语来表述,就是一方是另一方能够成立的因缘(条件)之一,反之亦然,可以形象地用一条双向的线连接彼此来反映这种关系。
一个完整的投资体系由这四相组成,这四相的每一相都由很多因缘(条件),包括另外的三相和合而成。举个例子,“人相”代表的是公司的基本面,影响的条件很多,我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条件,如设计、销售渠道、仓储物流,人才培训、企业文化等,这些条件和企业直接的内部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另一类是“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宏观变化、投资人关系和股价走势这三种,也就是另外的三种相,这三种外部条件,对公司基本面持续有影响,有时候甚至是很大的影响。当我们研究“人相”,也就是公司基本面时,我分为两步:第一步,研究主要由“内部”条件所影响的基本面变化的规律,我称之为“内部规律”。第二步,分别研究这三种外部条件所影响的基本面变化的规律,我称之为“外部规律”。研究这两种规律,有很多观察的角度,我会选取一些我认为最重要的角度。通过这两步研究,我们就能对公司基本面变化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分析“众生相”(股价)也遵循同样的思路,分析“我相”(投资决策)时,我把内在规律和外在规律合在一起介绍了。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建立了一个新的投资框架,一个大圆圈代表宏观(宏观变化),在这个圈里,三个小圆圈代表我(投资决策),上市公司(基本面)和证券市场(股价),它们三者用双箭头彼此连接,表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三个小圆圈在大圆圈的里面,表示它们都受到大圆圈(宏观)的影响。
这个投资框架是受《金经刚》的方法论的启发而建立的,由于这四相涵盖世间万象,所以我相信这个投资框架是完整的和圆满的,但是四相这种术语很抽象,理解起来挺费劲的,当我们建立好这个框架后,四相这种术语已经不重要了,人已过河,就要把舟放下,我们现在就可以把它们给忘了,这个投资框架,其实是探讨投资决策、公司基本面和股价这三者的内在变化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再加上这三者与宏观变化的关系。这个框架,强调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变化!”
第一章 上市公司(基本面)
如何研究呢?根据之前提到的思路,第一步我们先研究基本面的“内部变化规律”,有很多观察的角度,我选取的角度是“护城河”和“进化力”这两个指标。
一、内部规律
1、护城河
我们投资的公司一定要有强大的竞争力,如何评估呢?我认为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拥有很宽的护城河。巴菲特说:“我们根据‘护城河’加宽的能力以及不可攻击性作为判断一家伟大企业的主要标准。而且我们告诉企业的管理层,我们希望企业的护城河每年都能不断加宽。”
我们如何研究呢?只有那些护城河很深的公司,才能持续在没完没了的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最终成为市值很大的公司,因此,我们先找出市值最大的公司,并从中思考这些公司的护城河为什么会这么深。
这是2018年1月14日的一份中国公司(包括A股、港股和美国中概股)市值最大的32家公司的榜单, To B公司共有7家(其中能源类公司有五家,), To C公司25家,占了大部分。
这是2018年1月14日的一份在美国上市的美国本土公司的统计,共33家,To B公司8家,其中包括两家能源类公司,而To C公司25家,也占了大部分。
这两份统计表中,得出第一个结论,就是To C公司更容易成长为巨无霸,To B公司中的能源类公司一般需要各种政治资源,而To B公司中的非能源类公司一般需要非常强的技术,但由于技术颠覆太频繁,哪怕是大公司,一步没跟上可能就出局了。总的来说,To C的公司比To B的公司更容易成为巨无霸大公司。就我个人而言,我大部分的精力都是在研究ToC的公司,主要原因是由于To C的公司更容易亲自体验,也更容易理解。看了巴菲特的投资,2000年前基本全部都是ToC的公司,后来资产大了,也买了一些如电厂、铁路这些垄断的业务简单的公司。另外,我也查了下这两个国家2008年1月14日,也就是十年前,市值最大的前三十名公司的市值榜单,并和以上两张榜单的公司作对比,发生了不少的变化,比较显著的是:两国科技公司市值都在暴增,排名靠前,能源公司业绩普遍大幅滑落,排名下滑较多,但两地金融公司则差异较大,美国大金融公司市值增长还不错,尤其是Visa和Master两家信用卡公司,涨得很厉害。而中国金融公司市值普遍停滞不前,排名也有下滑。
我们继续分析以上两个榜单,中国的25家ToC公司里,互联网4家,而且1、2名都是,金融12家(银行9,保险3),消费类5家(食品2,白电2,汽车1),地产3家,电讯1家。
在美国本土的25家To C公司里,互联网5家(包括苹果),而且排在前5名,金融7家(银行4,保险1,信用卡公司2),消费类5家(食品2,日用品1,零售连锁2),制药3家,电讯2家,媒体娱乐公司2家,烟草1家。
看以上榜单,最重要行业的前三名都是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和消费类公司,由于中国处于消费升级的重要阶段,什么样的消费品公司有可能成长为巨头,我统计了最新的全球消费类公司市值的前三十名。
这份榜单里,电商互联网两家,食品12家(可乐2,烈性酒2,啤酒2,食品饮料品牌连锁2,食品及日用品连锁超市2,其他2),汽车3家,服装3家(奢侈1,运动1,大型快时尚1),烟草3家,日常个人用品2家,装饰连锁2家,药房连锁2家,化妆品1家。
大家从这三份榜单里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To C公司可能能够成长巨头,能成为巨头的,一定是有强大护城河的,我对其中的一些品类谈谈我的看法。
(1)护城河的深度最强的是垄断,几乎都是互联网公司,两个原因,1)转移成本非常高,微信和Facebook,朋友们都在那里,一个人转移没用;2)强大网络效应,例如阿里巴巴和亚马逊,买家卖家都已大量存在于这个市场里,强者恒强,相同策略的后来竞争对手基本就丧失了逆袭的机会。线下的公司要做到垄断非常困难,分众传媒可能是勉强接近垄断的一家,主要指在一二线城市,但今后几年它有大规模扩张的计划,这门生意之所以能够做到接近垄断,和它的下游楼宇太分散,而上游广告商要求大规模播出广告有关系。
(2)金融公司有强大的护城河,一方面经营业务需要政府的牌照,另外,老百姓把血汗钱交给你,会非常谨慎,对金融机构的信用要求很高,而且,富国银行的研究,如果一名客户在一家银行有四项以上的业务,他就很难离开了,难怪银行和保险股是巴菲特的至爱。国内平安集团尤其值得关注,它拥有金融全牌照,能提供几乎所有金融服务,一旦成为客户,它会向你推销很多产品,现在这种趋势已经开始了。另外,Master和Visa两大支付公司联手垄断信用卡市场,增长非常好,我由此想到国内的支付宝和微信也前途无量。
(3)与吃有关的公司,茅台、五粮液、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百威啤酒、星巴克,亨氏卡夫,还有烟草和售卖食品的连锁企业等,都能成为市值非常大的公司,这个行业其实进入门槛是很低的,竞争很激烈,但是,最顶尖的企业品牌一旦树立,会形成强大的护城河,原因是大家都很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对食品品牌的信誉有很高的要求,认同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食品行业不需要太多的创新,只要持续维护自己良好的声誉,就可以财源滚滚,其中啤酒、烈性酒喝了会上瘾,这真的太好了,茅台市值一万亿是有道理的,烟草抽了也会上瘾,可惜中国没有类似标的。其实说到上瘾,腾讯的微信和游戏又何曾不是令人上瘾、欲罢不能的东西?从上瘾这个维度研究护城河也很不错,赌博也让人上瘾,高档护肤品让女人上瘾,一身名牌炫耀让人上瘾,相关的公司,出了很多的巨无霸。
(4)制药公司出了很多巨头,原因也是大家如果生了病,都愿意用最好的药,对药价不敏感,另一方面,新药的研发费用越来越高,成功机率却很低,风险巨大,而且一旦研发成功后有专利保护,这些都构成了强大的护城河。国外的医药连锁也能成为超级巨头,但国内还没出现,可能和国内开设药店的进入门槛过低,专业性要求不高有关。中国研发新药特别好的公司很少,但是中国有传统中药,而且大家都特别相信,同仁堂、东阿阿胶、片仔癀等老字号价值非凡,虽然药理说不清楚,有时管用有时不管用,但没关系,它们生产的药品,其实可以当作安慰剂或者食品来看待。
(5)制造业公司里,美的格力的产品是白电,技术升级是比较慢的,这对公司是巨大的好事,它们几家基本已形成了垄断,顺应消费升级,未来前景仍然不错,但是做黑电的家电公司,由于技术升级太快,经营普遍不好。汽车方面,国外的丰田、奥迪、奔驰一直很强,但国内的吉利、上汽、广汽近两年发展得很好,在新技术的应用和本土化方面,优势巨大,而且电动车研究也走在国际前列,我感觉是有机会变道超车的。只是汽车产业对新技术、新车型依赖太深,而这种东西变化很快,说到护城河,仍然不算太强,至少不是我最喜欢的行业。
(6)有深厚护城河的公司还有很多,如何发现呢?最好的一个测试办法是,如果产品提价了,顾客是否还会购买,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这个办法简单粗暴,但非常有效。茅台提价大家仍然抢购就是很好的案例,高端护肤品涨点价,女士们还是要买,因为要美丽,高端奢侈品涨点价,女士们还是要买,因为要面子,孩子在学而思学奥数,一位难求,再涨妈妈们也趋之若鹜,这样的公司护城河就很深。
有两种对护城河的误解,第一,优秀的品牌,或者良好的无形资产就是护城河,其实这要因品类而异,例如给小孩子吃的高端奶粉,大家只愿意选择非常优秀的品牌,对不熟悉的品牌不太愿意尝试,因此这些高端奶粉的品牌就成了它们的强大的护城河,而有些品类,大家就没那么强的品牌忠诚度,哪个功能强大、哪个好用就用谁,例如电脑电视,当年品牌非常强大的方正、长城、长虹、康佳等已经一塌糊涂。当然无论哪个行业,优秀的品牌或者好的无形资产一定会加深企业的护城河,但是,很浅的护城河即使加深了,还是很浅。第二,优秀的管理层是护城河,其实优秀或者杰出都是事后证明的,成王败寇,在一个护城河很深的企业里,平庸的管理层也能做得不错,而在护城河很浅的企业里,再优秀的管理层也无能为力。有些分析师见了公司管理层,觉得特别好,就要写推荐报告,其实先研究这家公司的护城河有多深,再写不迟。
护城河与商业模式是什么关系?好的商业模式,我理解就是“长的坡,厚的雪”。一个公司不可能每个决策都正确,或者每个决策都是最领先的,一旦出现失误,或者竞争对手有创新推出,护城河深的公司有时间改正这个错误,或且通过向竞争对手学习而后发制人,这非常重要的,公司反脆弱的能力就会很强,这样它才能走得远,也就是它的坡比较长。而且护城河深,意味着它有提价的能力,盈利能力就会不错,也就是雪比较厚。可见长的坡和厚的雪,都和护城河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认为理解商业模式,护城河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
护城河的宽度要经常检讨,无论看起来是何等坚不可摧,柯达被数码技术彻底打跨,IBM几十年在一些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行业如金融业有如同上帝一般的地位,但最近十年在廉价云计算的冲击下狼狈不堪,如果腾讯2011年没有推出微信,它用qq筑成的护城河可能早已百孔千疮。如果护城河宽度变窄了,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2、进化力
进化力是指企业的进化能力,这是我在《失控与投资》里提出来的,这个研究越想越重要,原因是出现了一批大型公司,特别大的如谷歌、亚马逊、腾讯、Facebook、阿里,小一点的如美团、小米、平安等,它们一直处于高速进化之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拓展它的边界,而且虽然体量很大了,但是增长速度仍然很快,这是人类商业史上前所未有的,传统的商业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了。这些的公司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的管理有什么特点?如果我们研究清楚了,会对我们理解这些公司的基本面有重大帮助,当然也对我们的投资意义非凡,不要被市值一万亿美元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我想用KK《失控》里的理论来进行解释。我前年写了一篇长文《失控与投资》,有非常详细的阐述,今天我就简要地介绍一下。
我先来阐述“失控”的一些重要理论。KK认为,错综复杂的21世纪的世界可以用“网络”这种结构来表达,没有中心、无我、分布式。为了直观地呈现KK所设想的这个世界的模型,我设计了这样一张图。这张图里,球体代表这个世界,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个体,节点不均匀地分布在这个球体上,没有所谓中心的节点,每个节点都不是孤独地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千丝万缕的复杂的关系。
KK所设想的这个世界,其本质就是各种连接,每一个节点的属性,都可以用连接来描述,离开连接,属性也就无从谈起。
关于用连接如何来描述各种属性,我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谈论某个人,我们会说他是哪的人,哪个大学读书,在哪工作,和谁共事,其实都是在谈论他和这个世界的连接。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论述太精辟了。
投资研究一家公司,其本质也是考察这家公司和它的员工,它的上下游供应商,它的客户的关系如何,公司的本质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巴菲特说要投资护城河很深的公司,实质上也是指那些公司的产品和客户的关系非常牢固。护城河本质就是连接的强度。
这样的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会引申出两个重要的概念:去中心化和涌现。去中心化是指一个系统没有统一的控制机构,而是分布式的各自为政,但之间紧密连接,没有中心,或者每一个点都是中心但都不是控制式的中心。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上面这幅网络图很好地表达了这个概念。
什么叫涌现?简单来说,当一个系统的个体数量急剧增加的时候,整个群体突然衍生出了新的特性。例如一滴水,一片汪洋大海,都是由水组成,但所呈现出来的特性是非常不一样的。你研究水的分子式H2O,在实验室做各种实验,对一滴水的特性了如指掌,但是你能预见得到一片汪洋大海的特性吗?它的潮汐,它的海啸,它所引起的狂风雷暴?不可能。
为什么会这样,书里写道:“随着成员数目的增加,两个或更多成员之间可能的联系呈指数级增长。当连接度高且成员数目大时,就产生了群体行为的动态特性——量变引起质变”。
KK在此非常清晰用“连接”来解释“涌现”这个概念,当连接足够多足够复杂时,涌现就横空出世了!
腾讯、阿里、谷歌、平安这些大公司为什么能够好像很轻松地进入新的商业领域,而且迅速壮大,原因就是它们的业务建立了非常强大的连接,当这种连接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后,各种创新业务就源源不断地涌现了出来。
腾讯是如何涌现的,最早做的是qq,很快就达到了几亿用户,他们有玩游戏的这种需求,qq游戏应运而生,几亿人有情感倾述的需求,涌现出了qq空间,有看新闻的需求,涌现出了qq.com,2011年移动互联网崛起,微信横空出世,真正第一次实现了全民互联,有转账付款的需求,涌现了微信支付,钱存在微信里,有理财和消费和的需求,涌现出了理财通,2017年小程序正式发布,我觉得是微信最重大的一次进化,它连接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它把人、资金、商家、机构、产品、服务进行了连接,连接一切,赋能一切,微信已经成了超越iOS和安卓这些物理层面的更高维的商业操作系统,前景难以限量。
从这个例子,我们还可以总结出这种由涌现而失控性发展所形成的多种业务经营,与传统说的“多元化”的区别,这些新的业务的客户本来就是现成的,而且是有某种强烈需求的,提供这种业务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成功概率很高,而传统的多元化,是公司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客户、需求、推广都有可能需要重新开始,成功机率当然要低很多。
一个公司连接强度越强,数量越庞大,就越能涌现出新的商业模式从而高速进化,这些公司是最有投资价值的公司。这些具有强大连接能力而且连接数量巨大的公司,我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连接器”。
一个公司非常强大而且数量巨大的连接,是不是就一定能够进化为超级大公司呢?不一定,谷歌和百度都是做搜索起家,但是谷歌发展得非常好,而百度不说也罢。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我觉得主要在于管理,这么复杂的业务架构,对管理理念和能力是巨大的挑战。腾讯马化腾对此很有感悟,他写道:
“在传统机械型组织里,一个“异端”的创新,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甚至会因为与组织过去的战略、优势相冲突而被排斥,”、“要想改变它,唯有构建一个新的组织型态,所以我倾向于生物型组织。那些真正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外界看起来似乎是混乱和失控,其实是组织在自然生长进化,在寻找创新。那些所谓的失败和浪费,也是复杂系统进化过程中必须的生物多样性。”
“如果一个企业已经成为生态型企业,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冗余度、速度、需求度都比较高,创新就会从灰度空间源源不断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创新不是源头,而是产物。企业要做的,是创造生物型组织,拓展自己的灰度空间,让现实和未来的土壤、生态充满可能性、多样性。这就是灰度的生存空间。”
我有很多腾讯的朋友,我还是比较了解他们具体的一些管理方法,我把要点总结为三点:
1.充分授权,鼓励由下而上的业务推动。
2.相对宽松的KPI考核,容忍甚至一定程度鼓励失败。
3.非常鼓励内部竞争,不担心资源浪费。
我有一些阿里的朋友,他们说阿里也是失控性的成长,但是,创新业务更多是来自于高层的推动,同时KPI考核相当严格,可见失控性发展的管理可能有很多种模式,不过,我觉得从长远来看,我更看好腾讯这种模式。
不仅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广泛连接实现进化,传统企业也可以学习,我觉得国内的平安集团锐意进取就令人印象深刻。平安集团本来就是一个全牌照的金融企业,他们自身业务和多个重要的行业如医疗、地产、汽车等有深度的链接,多年前就已经积极布局四大生态圈: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地产金融,它自己创立和收购的陆金所、壹帐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汽车之家等子公司发展得很好。至17年年底,公司已拥有4.3亿互联网用户,其中3.1亿的APP用户,下面这张图可以了解它在连接客户,包括C端用户和B端商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而且才刚开始,平安集团也成了一个连接器。平安集团各子公司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协同效应,以平安银行为例,2017 年 1-9 月平安银行新一贷发放额 268.51 亿元,集团渠道占比 32.52%;信用卡通过集团渠道新发卡 433 万张、渠道占比 44%,其中第三季度集团渠道新发卡 258 万张、渠道占比已升至54%,这些闪亮的数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
用进化的角度去研究公司的成长,我觉得非常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评估公司成长的理论框架,腾讯的进化史,堪称目前最佳的研究案例。巴菲特研究上市公司特别强调“护城河”,护城河深的公司竞争力强大,而进化力强的公司未来增长潜力巨大,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思考,相信会让我们对公司成长的本质有更深入的认识。不同公司在这两项指标的得分各不相同,我在16年5月演讲时评点了三个公司:“茅台,护城河很强,但进化力偏弱;美的,护城河一般,但进化力很强;腾讯,护城河很强,进化力也很强,这当然是最梦幻的投资标的。”17年这三家公司都涨得非常好。这个研究才刚刚开始,未来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上面介绍我分析公司基本面的两个角度,其实还有一个维度,也很重要,那就是公司的价值观,听越来好像很虚,但是对公司发展非常重要,好的价值观,能够凝聚人,给人信心,让人信任,这是商业世界的无价之宝。我觉得好的价值观有三个最重要的特点:善待客户,善待员工,鼓励创新。
二、外部规律
1、上市公司与投资者
一名投资者与公司主要有两种关系,第一种只适合极少数投资人,就是影响公司管理,典型的是3G Capital,他们成为控股股东后会委派新的管理层,会注入自己的价值观,彻底改造公司,他们通过收购整合全球啤酒业,联合巴菲特收购亨氏和卡夫,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的成为小天鹅大股东后,在生产、销售等领域帮助公司提高管理水平,效果非常突出。腾讯入股上市公司,往往有点石成金的效果,原因是腾讯通过流量输出、科技赋能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如果一名股东的入股,可能导致内在的基本面发生重大改变,从而影响股价,当然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第二种类型就是只作为财务投资人。巴菲特投资的大部分公司,他都只充当这种角色,只有管理层非常优秀,非常值得他信任,他才会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我自己深受巴菲特的影响,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一般投资者只应该做一名“旁观者”,才能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文章写道:“整理演讲稿的时候,我想补充一点,就是‘一个意见都不能提’。我多年前做投资总监,年少轻狂,无知者无畏,经常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指手划脚,实际上公司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从来就没有因为你的意见发生过什么改变。就如一个人是很难被改变的,一个公司亦然。企业经营环境非常复杂,不在第一线的管理层,根本很难根据形势改变提出对策。我们提出的意见,99%不是废话就是错误的,1%也许有点真知灼见,但是,如果是一个好公司,它自然会意识到,对一个坏公司,再怎么提,也没有用。如果我提出意见,我就会想,公司如果按我的意见这么去做,经营方面就会如何如何。这往往是一厢情意的,而且会严重影响对这个企业的客观判断。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观察,持续观察!”
2、上市公司与宏观变化
也就是我们要评估宏观变化,例如利率、汇率、M2、供给侧改革、环保政策等会不会影响公司的经营,这都很重要,都需要认真分析,我这里列举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2015年开始国内一二线城市房价大涨,2016年底蔓延到三四线城市,恒大、碧佳园、融创等几个地产公司一年多涨幅数倍,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宏观因素是央行把中长期贷款利率,从14年底的6.15%,连降5次,降到了4.9%,催生了一波房价上涨狂潮。
再换一个案例,05年中国房产价格暴涨,地产股都涨疯了,万科两年间涨了十几倍,也是由于利率下调吗?其实不是,当时物价涨得比较多,房贷利率一直上升,曾经超过7%,那房价为什么这么涨呢? 原因是中国2001年年底加入WTO后,外贸顺差暴增,拉动M2快速增长,2001年至2007年M2增长在18%左右,我当时就研究过,日本、台湾、韩国也曾经经历过同样的阶段,由于货币泛滥,房地产是最好的投资选择,价格都会因此暴涨。其实当时你不买万科,买别的地产股,也涨得很厉害。这样的一种地产投资,其实和地产公司的基本面关系并不太大。
两次房地产股投资的极好机会,是由不同的宏观因素引发,只有那些对宏观研究很深的人,才能发现这种机会。
地产和宏观经济的整体景气高度相关,金融、有色、基建等行业公司也是如此,这些行业的公司的股票在景气好时涨得非常好,但当景气不好时跌得非常厉害,所以我们要在行业低谷买它才会有好的回报,还有一类行业和宏观经济的景气相关性相对较弱,如游戏行业、食品行业、一些消费品行业等,股票表现与景气强弱的相关性就弱很多。研究某一具体公司,从一开始就要想清楚这是一家强周期的公司,还是一家弱周期的公司。
第二章 证券市场(股价)
股价在电脑屏幕上不停跳动,动荡不安,还经常暴涨暴跌,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简直就像一个迷。
一、内部规律
有一种说法,每个公司都有它的价值,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有一个著名的估值公式,公司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运用这个公式要估算未来十年二十年利润的增长情况和选取一个折现率,但是,世事如此无常,竞争如此激烈,能预测未来一两年已经非常不容易,凡人怎么可能预测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业绩?贴现率事关通胀,预测通胀同样非常困难。这个估值方法只有理论上的价值,但却缺乏可操作性。
我来谈谈我的看法,股价波动来自于投资者买与卖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对公司值多少钱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以自己的出价表达自己的这种看法,显示在屏上不停跳动的股票价格,是市场参与者的各种看法在某个时点所形成的一个阶段性的共识,这个共识包含了一系列非常脆弱的假设,包括基本面的、宏观面的等等,这些假设随时都可能发生改变,共识也只好发生变动,股价因此上下波动,市场参与者的共识认为公司值多少,它就是多少,仅此而已。巴菲特是真正的智者,他说众人恐惧我贪婪,众人贪婪我恐惧,他早就洞察众人情绪的波动会引发股价的重大波动,换句话来说,股价波动乃众生心动。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为公司估值呢?估值的本质,以我的理解,不是算公司的真实价值是多少,而是估计未来市场的投资者们可能给它一个什么样的价格。我对估值的这样一种认识,可能和教科书里的理论很不一样,我在下面还会继续解释。
1、PE曲线
市场给一个公司估值有几种主要的方式 ,大部分是用PE,还有些用PB、PEV(主要用于保险业)、PS(主要用于销售型企业)等,当然也会综合一起参考,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而且,市场对一个公司的分析框架也会逐步达成一致,也就是说会形成共识,这种共识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是由市场的意见领袖决定的,谁是意见领袖?主要是大行研究员。我们做研究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依赖别人,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市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想法,因为股价是由市场全体参与者,而不是我们自己单独的想法决定的,我们千万不能一厢情愿。我有一次和朋友探讨中国保险股的估值,我发现她用PB来估值,因为美国的保险公司不公布EV,但全球所有的保险公司都会公布净资产,因此她想用PB来估值有利于全球比较,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 市场都是用PEV来估值的,你也只能跟随,不排除用PB来估值可能更好,但是市场已形成共识,你不能自以为是,否则会严重影响你的判断。我记得05--07年的时候,给中国的地产股估值,主要用的是PE,这当然有很多问题,只是,除非你不买地产股,否则你也要跟随市场共识。
股价和什么因素相关,股价上涨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可以用两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我这里用的估值方式是PE,其他PB、PS、PEV等道理也是一样的。
股价=PE*业绩
股价上涨倍数=PE上涨倍数*业绩上涨倍数
例如18年底,市场给某个公司的PE较17年底提高了30%,同时公司18年的业绩比17年上升了30%,那么股价全年上涨倍数=1.3*1.3=1.69倍。
从这个公式看,研究公司的股价分为两部分,一是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判断公司未来业绩如何增长,二是研究市场能给它多少倍的PE,能否提升。可见,要做好投资,不仅要认真研究公司的基本面,还是认真研究市场的逻辑,缺一不可。
价值投资者给公司估值时,他认为是给公司估一个“价值”,所谓公司价值,感觉是公司内在的客观的一个东西,他是怎么估呢?他也是用他研究的业绩乘以一个PE来估的,这个PE怎么来的,是一个客观的数字吗?其实不是,选择哪个数字,是非常主观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哪有什么客观可言?一百个坚信公司有所谓真实价值的价值投资者,所算出来的价值可能有一百个个非常不同的答案,哪一个是对的呢?
虽然我认为公司是无所谓价值的,但我当然也会给公司估值,我估的是市场的投资者未来可能给它一个什么样的价格,我也要选用一个PE,怎么选呢?我认为,首先要充分理解市场给公司估值是一种什么逻辑,然后不仅要考虑公司的基本面,还要考虑诸多宏观及市场变数,在这样的基础上确定具体PE,这个PE值是我认为未来市场比较高概率可以接受的,只是未来太多变数,因此我们确定这个数字时一定要留有足够的余地,所谓要有安全边际,就是这个意思。
市场现在给一个公司的PE,已经隐含了对它未来业绩增长的预期,而未来市场会否调高估值,关键在于市场预期未来业绩增长是否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或者说利润增长的加速度是否比较大,比如说,一个公司去年成长30%,今年还是30%,市场给它的PE是不变的,但是如果今年成长上升到40%,那么市场给它的PE马上就会涨。有时候公司公布了一个重大的好消息,虽然尚未对目前的业绩造成影响,但是市场如果认为会显著提升未来的业绩增长,它的估值随之也会被提升。下面这张图是腾讯PE走势和业绩同比增速的对比,市场给腾讯的估值与其利润增长的加速度总体基本是一致的,但是,2014年初净利润同比增速从约27%大幅下滑到18%,但是估值却仍然大幅上升,最高接近44倍,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13年下半年腾讯推出手游,反应极好,大家对它未来业绩增长非常乐观,因此迅速提升了它的估值,而同时,由于公司向全球推销微信、视频内容采购等成本大幅上升,造成当期同比业绩增速有所下滑。腾讯的这个案例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市场给公司估值的这种逻辑,蕴含着股价暴涨和崩盘的秘密。下面这幅图是合生元三年的股价走势图,白色的线是彭博统计的跟踪合生元的最有影响力的分析师对当年利润预测的平均值,2013年底股价最高到了70元,当时分析师预测当年净利润超过13亿港元,市场给的当年估值约32倍,随着它的下跌,分析师给的净利润预测快速下滑,到2015年底时调到当年4.8亿,分析师同时不断下调估值,市场上公司估值跳水式下跌,最低不足10倍,同期股价从70一路暴跌到13。
总结一下,股价跌,净利润预期下跌,估值随之下跌,然后带动股价再跌,然后再循环 。
再看一个一年期的案例,腾讯2017年全年股价上涨超过一倍,随着它的上涨,分析师对全年净利润的预测随着调升,从580亿一路上调到650亿元,并反复调升它的估值,市场给的估值最终从27倍也一路狂涨到49倍。总结一下,股价涨,净利润预期上涨,估值随之上涨,然后带动股价再涨,然后再循环。
每一轮大牛市走到最后,都涨得难以置信,而每一轮大熊市走到最后,都跌得尸横遍野,认真研究这两幅图背后的逻辑,你就能找到答案。估值的这种逻辑,很好地证明了索罗斯提出的“反身性原理”,反身性原理是说证券市场表现与现实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加强,并最终走向崩溃,我把这一类的反身性称为第一类反身性,后面我还会介绍第二类反身性。
以上所绘制的PE走势图,对于我们判断股票当前估值是贵了,还是便宜了有重要参考价值。在这里要说明一下,绘图计算PE时,所采用的业绩因子E 有很多种算法,例如TTM,本年度预测,未来十二个月预测等 ,各有各的道理和利弊,本文统一用彭博分析师最新本年度一致预期来计算,这种方法带来的问题是每到新的一年,曲线就会出现一个很不平滑的断层,对那些高速增长的公司来说显得尤其突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判断,只是我们观察PE区间的时候,要以年为一个区间来看才比较好。
PE曲线的使用有几点注意事项:
1.它比较适合经营相对稳定的公司,尤其是蓝筹公司 ,有些公司业绩大起大落,那就不太适用,或者说参考意见就没那么大。
2.它适合那些主要用PE来估值的公司,例如消费行业的公司,有些行业如有色、地产,它主要用PB或者NAV来估值,那么就不太适合,或者说你非要用的话,所呈现的规律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特点,需要自己总结。以铁矿石龙头必和必拓为例,2011年,股价很高,但是当年PE低到只有五六倍,而2015和2016年股价暴跌的时候,PE反而非常高。
3.有时候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这时PE线就会出现一个高点,进行估值判断的时候,要排除这种噪点,如下面伊利这张图,2008年由于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业绩跳水,结果当年PE就出现了一个峰值,经营过了大半年才重回正轨,PE走势也才恢复正常。
4.市场给公司的估值除了公司的基本面,还受到别的一些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的是市场整体估值,如果市场整体大涨或大跌,大部分公司的估值也会同趋势发生变化,因此把公司的PE走势和市场整体的PE走势叠加在一起分析,会让我们更清楚地判断大盘走势对公司估值的影响,下面这张图是腾讯PE和大盘PE的对比图。2014年年初的时候,两者的PE走势是相反的,原因是之前微信支付和手游的推出,让市场非常乐观,因此腾讯估值逆大盘估值下跌而上涨,由此可见,腾讯估值的高点与低点,有些可以用基本面的变化来解释,有些要用大盘的整体估值的变化来解释。
研究PE曲线,要重点研究它的顶和底,发生了什么事,要做出合理解释。另外,要有区间的概念,它一般在一个区间内相对稳定地移动,如果突破了某个区间上升或下跌到一个新的区间,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我们要认真研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下面腾讯这幅PE图为例,在2013年年中之前,它的PE一般在25倍至35倍之间,但是之后就上升到35—45倍这个区间,为什么呢?原因是微信支付和手游推出后发展得特别好,带动了估值的上升。2017年年底突破了这个区间往上,为什么?比较好的解释是小程序经过一年的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腾讯被市场进一步看好。在图中做出标注是一个好的方法。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深刻地理解市场估值的逻辑,从而提升我们对这只股票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把一个公司的PE曲线和它的同类公司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例如下图把腾讯和Facebook的PE曲线叠加在一起研究,2016年底之后,腾讯的PE区间持续提升,而Facebook则停滞不前,说明市场对腾讯未来的增长比Facebook有信心的多,为什么?我觉得腾讯多项潜力业务,如广告、微信支付和小程序等发展势头很好,生态越做越强大了,而Facebook盈利还是主要以广告为主,缺乏突破,未来想象空间一般,当然,如果未来Facebook向微信学习,也有支付也有小程序,也有各种生态,它未来也会前途无量。我作这样的比较,同样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市场的估值逻辑,并提升自己对社交产品公司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2、观察市场情绪
证券市场其实是由买卖双方的欲望交织而构成,在市场上表现为某种情绪而能被我们所察觉,我把这种情绪分为贪婪、平和以及恐惧三种状态,情绪的变化会严重影响股价的表现。极度贪婪之时,牛市见顶,极致度惧之时,熊市见底。市场里有很多公开的数据,常用的有PE走势,换手率,融资融券额、卖空数量等,这些数据都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市场认同感和活跃度的人气指标,周期性地综合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就能感受市场整体情绪的变化。
(更多内容请看:《强烈推荐:李国飞投资框架2018,从一个非常高的纬度,透彻剖析投资框架(下)》)
1.《强烈推荐:李国飞投资框架2018,从一个非常高的纬度,透彻剖析投资框架(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强烈推荐:李国飞投资框架2018,从一个非常高的纬度,透彻剖析投资框架(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