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初年的官制大多为承袭五代或者唐制度,但俗话说得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宋朝的统治者在总结了唐朝灭亡以及五代十国的分裂经验之后,也对官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随着宋朝统治者对于统治和官制的一些改革,宋朝的政治体制开始凸显自己的特点,中文抑武,中央集权的加强等等。
和前朝往代相比,宋朝的官制注重中央集权、百官分权,最大的特点是设立了两府三司分化宰相的权力,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两府三司之间又相互牵制,总之皇帝要把控全局。
宋朝的宰相不是一个人,他们更像是一个机构,一个团体。宋朝也有三省六部,可怪就怪在他的三省六部长官只有名号,不具体管理本司事务,成为散官闲职。
那么除了皇帝,谁来帮忙管理国家政务呢?答案是“中书门下”,这一个机构也叫政事堂,他们里面的老大是同平章事,大多是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另外还有参知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担行政事务,说是分担,其实也是一种分权。
如果这么说还不好理解的话,电视剧《清平乐》中宋仁宗经常和几个大臣面对面坐着商量国家大事、庆历新政,那一群人就是宋朝的宰相、副宰相们。
枢密院是宋朝的最高军事机构,老大是枢密使,和上面提到的政事堂并称两府。“三司”,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管理者户部、盐铁、度支,他们的老大是三司使,也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两府。两府三司互不干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是宋朝官家的好帮手。
看历史大剧,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了,连手指头都有长短,更何况是帮自己打理国家的帮手,总得找个顺眼、顺手的不是?!
很多小伙伴就问了,那么不顺眼、不顺手的人都去了哪里呢?那就是今天咱们要说的话题了,大宋官家不喜欢的宰相都去哪了?
答案是,官家都派他们去做“山陵使”了,被分配到山陵使的宰相都不用想自己为啥不受待见,因为做了山陵使就差不多要和宰相一职说拜拜了。
话不多说,上菜!“山陵使”的威力这么大,那么什么是“山陵使”呢?说山陵使之前,我们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山陵”,山陵就是指皇帝或者皇后的陵寝,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山陵使是一个临时设置的职位。
皇帝去世之后,会像现在一样,设置一个类似治丧委员会的团体,山陵使就是这个团体的主要负责人,管着皇帝丧礼的一应事务,所以山陵使也叫山陵仪仗使。
从唐朝以来就有山陵使一说,到了宋朝这个职位职务表述更加的详尽,要求也更加的明确。在宋朝,山陵使这个职位的身上有两个点非常有意思,一来,充当山陵使的必须是宰相,还要是先朝的宰相;二来,这个宰相做了山陵使,送走他所服务的帝王之后,他就需要辞职了。
从这两点来看,可不就应了那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
下面我们就结合几个例子看看都谁被新皇帝“嫌弃”安排了这个职位?
还没来得及辞职的山陵使丁谓
宋真宗登基之前,《宋史》里还真没有什么所谓的奸臣传,到了宋真宗这里,丁谓算得上被点名的第一号奸臣。
丁谓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同学,他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进士甲科出身,天才式的人物。做了官以后也是尽心尽力,又是巧建宫殿,又是安抚便民,还巧渡黄河,总之他的前半生算得上利国利民。
结果回京之后,他就变质了,人们还将其和同时期的王钦若等组了个“五鬼”的组合,他干嘛了呢?
大家都知道宋真宗是一个十分痴迷道教的皇帝,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大兴土木,更是弄出了所谓的“天书”东禅西祀,真的是劳民伤财,而这背后都有丁谓和王钦若的影子。
丁谓还甚至拿了一只小乌龟告诉宋真宗这是天降“吉祥物”,关键是宋真宗也信了,好吧,到这里梨白只想说一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很多人都知道寇准,后来寇准被陷害发配到了崖州,也是出自丁谓之手,是他勾结宦官搞出来的冤假错案。
看过电视剧《清平乐》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章献刘皇后(宋真宗的皇后)曾经穿过衮服祭祀太庙,丁谓和王钦若两个“鬼”还曾经撺掇刘后学习武则天,被刘皇后训斥。
宋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很明显这两人对丁谓的印象都不佳。宋真宗去世之后,丁谓升任司徒兼侍中,为山陵使。
他来了,他来了,丁谓带着山陵使走来了。上文中提及丁谓勾结内侍陷害忠良,这里公布内侍的名字,雷允恭,这个人被任命为了山陵都监,等于在山陵使丁谓手下干活,也负责宋真宗丧葬事宜的一部分。
《宋史》记载,雷允恭和判司天监刑中和擅自更改了宋真宗的皇堂,这事被宋仁宗得知。大家都知道古代皇帝帝陵的选址和建造那都是很讲究的,结果这俩人在没有通知刘太后和宋真宗的情况下把宋真宗的皇堂给更改了,这可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出了这种事情,宋仁宗召来了山陵使丁谓,毕竟这事是他的负责范畴。丁谓来了一问三不知,且这时候才想着安排人去调查这件事。作为山陵使的丁谓真的对此事不知情吗?肯定不是,更换皇堂是个很大的工程,丁谓不可能不知道,最后雷允恭被杀,丁谓也因为勾结内侍被罢黜宰相之位,降为了太子少保。
再之后,丁谓一贬再贬,最后被贬到了崖州,巧合的是,宋朝的名相寇准曾经被他陷害也是贬到了崖州。
坐上山陵使的丁谓还没来得及体面地向相位说拜拜,就被贬了,各位看官们,此事你怎么看?
韩琦两人山陵使,要为英宗暴病早逝负责?
宋真宗的山陵使是丁谓,那么宋仁宗的山陵使又是谁呢?答案是韩琦。
《宋史》记载,韩琦“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家的榜眼。
韩琦自入仕途之后,便受到了宋仁宗的重用,先后历任将左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还曾经和仁宗一朝的名臣范仲淹抵御西夏,之后又和范仲淹、富弼等人主持“庆历新政”。
庆历五年,杜衍、范仲淹等人因为新政实施不利,全被罢黜出京,反倒是宣抚河北的韩琦回了京。
韩琦没有因为支持新政的朋友都出京而变得低调,身为枢密副使的他,对于行政管理表示了自己的观点,“指陈其实”,对于范仲淹、富弼等人的遭遇,据理力争;在自己的分内职责军事方面,他上疏陈述十三条理由反对修建洛城,结果朝中也没有回应他。心灰意冷之下,韩琦自己请辞出京,去了扬州,之后他便一直在地方任职,且励精图治。
嘉佑元年,韩琦被召回京,为三司使,同年八年,拜枢密使。嘉祐三年,韩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
眼见着宋仁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大臣们就开始劝诫他早立太子,以固国本,无奈宋仁宗还是对生儿子抱有执念,最后还是拜相的韩琦和副宰相欧阳修等人轮番劝说之下,他终于确立了赵宗实(宋英宗)的皇太子地位。
嘉祐八年,宋仁宗驾崩,宋英宗即位,韩琦为宋仁宗山陵使,加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进封卫国公。
很明显,相比于刘太后和宋仁宗都不待见的丁谓,韩琦助宋英宗上位,且不遗余力地调和宋英宗和曹太后日益紧张的关系,无疑他是受到宋英宗和曹太后肯定的。
韩琦为宋仁宗的宰相,充山陵使,事后他并没有辞去相位,很多人都认为英宗即位之初的突然患病于此有关。
在当时的人看来,充当了山陵使的宰相就是“凶相”,如果不辞去相位,就会影响新登基皇帝的龙体,当然,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宋英宗上位之后,韩琦、欧阳修等人迎合宋英宗提出要追封英宗生父濮王为皇考,宋仁宗为皇伯父,针对这场到底谁是英宗的“爸爸”的争论持续了近两年,最后以曹太后的妥协结束了这场所谓的“濮议之争”。
“濮议之争”因为宋英宗的早逝而不了了之,且即便韩琦一直支持宋英宗,又有人将宋英宗的早逝和韩琦做了仁宗的山陵使之后没有辞相有关。
历史惊人的相似,宋英宗因病久不能上朝,同样是韩琦建议英宗早立子嗣,于是颍王赵顼为皇太子。
不久之后,宋英宗去世,宋神宗上位。韩琦拜司空兼侍中,并任英宗山陵使,是的,韩琦先后担任了宋仁宗、宋英宗两任山陵使。
宋神宗即位之后,终于有人对于韩琦“动嘴”了,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自仁宗嘉佑拜相之后专执国柄,君弱臣强,专权跋扈。
宋神宗知道王陶污告,将其罢职,但韩琦这次在宋英宗的永厚陵复土后,便不再入中书门下办公,坚决辞位。
韩琦坚决辞位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他已经两朝拜相,两任山陵使,当时很多人就认为他在为仁宗山陵使之后就该辞相,并将宋英宗的早逝归到了他这个“凶相”身上。
那么韩琦为什么在充任宋仁宗山陵使之后没有辞相呢?
梨白并不认为他是贪恋权势,而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宋英宗即位后突然暴疾,和曹太后又不是亲生母子,两宫之间还有嫌隙,韩琦在对于医治宋英宗的“心疾”以及缓和两宫关系之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韩琦两任山陵使,各位看官们又是怎么看的?
《宋史》中的奸臣轮番充山陵使,下场都不咋的
转眼间,咱们就到了宋神宗一朝。宋神宗一朝的大事就是各位小伙伴们在历史上都背诵过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将朝廷的官员大致分了两类,变法派和保守派,自变法以来,两派就互相攻讦,影响了宋王朝的命运走势。
之所以提到王安石,就是因为接下来这位宋神宗的山陵使就是王安石变法小分队的主力蔡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