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众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培养在数千年历史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历史上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技术特征。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的发明和发展具有更加独特的意义。英语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也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和中国汉字一样,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早在欧洲人掌握陶瓷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制造出了非常精密的陶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瓷的国家之一,中国陶瓷以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受到世界的推崇。
现在中国人虽然日常用品离不开陶瓷,但每天都与陶瓷打交道,但对陶瓷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很多人掌握着古代陶器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渠道是节目收集、收藏家、书籍收集、体系也不全面,充满了鸡贼、诈骗和铜臭。(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MART)从今天开始,我将从一位业余人士的角度介绍一点普及型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知识。水平有限,请谅解。请专业界和收藏界人士过去。不要在这里浪费宝贵的时间。谢谢!
(8)
苏、唐、5大陶瓷3354南清北百科三彩
南清北白和三彩,即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唐三彩,是苏、唐、五大时代的三大主力陶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苏、唐、五大陶瓷史简编——《南清北白》
唐五代用了379年,这一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国力最强、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作为亚洲中心和世界中心地区之一,在世界发展史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代虽然39年来很短,但他的历史地位却像秦朝对汉朝那样,为后继王朝——党建立统一的强盛帝国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开凿大运河,将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和中原黄河流域融合在一起,比今天的高铁意义更为突出,为随后贞观的统治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白釉筒,苏,高19.2厘米,口径9.7厘米,脚直径15.2厘米
同样,在陶瓷历史上,隋朝也是新时代的开始。到隋朝为止,北方几乎没有记载文字的陶瓷窑,考古发现的高价马地皮也很少,只有在北朝末期才开始生产陶瓷。此时可以看出,北方的陶瓷制造技术、水平和规模远远落后于南方。
青釉印刷台盖子浸壶,苏,筒高14.2厘米,口径8.4厘米,脚直径10.6厘米。
进入隋朝后,南北自营业开始飞速发展,烤制的器物也明显增加,河南安阳养马、河南工业县窑、河北紫家窑、安徽南窑等著名窑系新出现。与之前介绍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的窑界共同演出了陶瓷业开始繁荣的景象。
青釉兔纽扣莲花板文卷,苏,高12厘米,底径12.7厘米。
隋朝最大的成就是烧了真正意义上的白瓷3354白瓷。在北朝已经开始出现,但真正的发射成功在隋朝。隋朝长城墓(公元595年埋葬)出土的白瓷虽然还是白中范青,虽然还保留着南方青瓷的影子和特征,但比北朝范秀墓(公元575年埋葬)出土的白瓷好得多。泰釉的铁含量减少,燃烧温度高,上釉技术也有所改善。伟业4年在李正庙(公元608年埋葬)出土的白瓷,泰体洁白,上釉有光泽,上釉上已完全看不到白中黄或白中凡青的痕迹,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白瓷。
白釉战斗,钱,高9.9厘米,口径12厘米,脚直径6.9厘米
进入唐代以后,除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陆上海上的交通也很发达,沟通中西的丝路空前繁荣,唐代政治文化影响跨越出了国境之外,唐三彩的骆驼和人像中胡商形象就是丝路繁荣的记录。除了丝织品,瓷器也从海上陆上输出到国外。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落后地区的开发,都为陶瓷制品准备了市场。陶瓷考古发现的唐瓷窑址之多是空前的,特别是北方瓷窑的增加超过了长江以南各地,陆续涌现出了一大批名窑,如河北邢窑、河北定窑(曲阳窑)、山西浑源窑、陕西铜川窑、湖南铜官窑(长沙窑)、安徽寿州窑、四川邛崃窑(固驿窑)等,为日后出现众多的名窑和南北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外销最多的记载是越窑青瓷和湖南铜官窑瓷器。
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这虽是事实,但实际上北方诸窑也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也有专烧黑瓷与花瓷的瓷窑。北方诸窑中,很多瓷窑烧瓷历史较短,没有成规可以墨守,敢于做各种尝试和探索,釉色不厌弃青、白、黄、黑、绿、花,制胎可以两色重叠拉坯,形成纹理,不薄素雅,更喜富丽,代表了一种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在南方的唐墓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白瓷,却没有发现白瓷瓷窑,这是一个白瓷向保守的南方青瓷进行冲击的迹象。
青釉凤首龙柄壶,唐,仿波斯图案,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
在制瓷工艺上,唐人的最大贡献是在烧制工艺中普遍使用的匣钵装烧。
这就是匣钵,里面装的就是瓷器(现代图)
瓷器从匣钵中取出,光洁美观(现代图)
匣钵是一种放瓷坯的窑具,先在匣钵底部放一层细砂,再将瓷坯放入,盖上盖子,再放入窑炉烧制。匣钵的使用,使制品受热均匀,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面,并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在一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窑室高度,提高装窑密度,增加产量。
巩县窑绞胎三足罐,唐,高11cm,口径10.7cm,足径15.8cm
匣钵创制使用早于唐代,但大量使用并作为工艺的常规,则在中唐以后。唐人烧出高质量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也为以后的宋代名窑的出现准备了工艺条件。
郏县窑黑釉月白斑双系罐,唐,高17cm,口径9.7cm,足径10.3cm
唐代社会风尚和习俗对唐瓷的釉色和造型起了相当大的影响。
郏县窑黑釉蓝斑三足盘,唐,高2.9cm,口径15cm,足径10.2cm
中国的喝茶习惯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朝盛行喝茶,士大夫、文人之间,更以饮茶为韵事,不仅讲究茶的色香味和烹茶方法,而且对茶具也非常重视。当时把茶碗叫做茶瓯,陆羽在《茶经》中,就曾对当时各地瓷窑所产的茶瓯,做了细致的比较和评论。孟郊、卢同、皮日休、郑谷、徐夤、陆龟蒙、韩偓等诗人,也都有赞美过茶瓯的诗句。
邢窑白釉碗,唐,高7cm,口径8.1cm,足径3.8cm
唐朝人喝茶的习惯和我们现在是不同的。唐朝人将茶叶末碾碎,倒入茶锅中煮一段时间,然后将茶分别盛入茶瓯中,喝茶时将茶水和茶渣一起喝下。
青釉花口高足杯,唐,仿金银器,口径8.5cm,足径4.5cm,高4.5cm
所以,唐朝不会有茶壶,因为不需要,那些有水注的壶,其实是酒壶。
白釉葵瓣口杯,唐,仿金银器,高6.2cm,口径7.5cm,足径3.4cm
唐朝人饮酒盛行,饮酒就需要酒局。朝廷和贵族使用金银器,老百姓和穷人用不起金银器,就只能用瓷器和陶器了。所以,这个时期生产的瓷器中,有大量器型是仿制金银器餐具和酒具的。
越窑青釉执壶,五代,高19.7cm,口径9.7cm,足径7.6cm
五代、十国的纷争乱世、群雄四起、战火不断是唐王朝的各种固有矛盾发展的结果,虽然后周政权有所建树,但由于时间短暂,没有完成统一。在一些地方政权割据的地区,由于采取保境息民政策,使得社会比较安定,包括陶瓷在内的手工业仍然有所进步和发展,吴越的青瓷就是例子。但是也正因为在天下分裂、割据的形势下,各地瓷窑之间借鉴、仿制以及市场竞争成为不可能,这种进步与发展又是有限度的。据记载,这个时期有一个柴窑,产著名的柴窑瓷器,但窑址至今没有找到,窑器也很少见。瓷业的新的发展繁荣,还有待于北宋统一全国。
青釉夹耳盖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径7.2cm,足径8.2cm
隋唐五代的重要窑场瓷器特征对比
越窑:窑址情况上集已经介绍过,此时分布已扩展到江苏宜兴等地。这时期越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产品种类丰富,釉色以青泛黄为主,光泽晶莹,唐初的器物胎体较厚重,一般无纹样,唐后期的胎薄质细,火候高,以划、印并兼刻、雕、镂、彩绘等技法装饰纹样,题材以花卉为主,也有禽兽、人物。秘色瓷就是这段时期烧制出来的,代表越窑的最高水平。秘色瓷就是这个时期烧制的。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晚唐,高3.6cm,口径14.1cm,足径6.5cm
婺州窑:窑址情况上集已经介绍过。隋唐时较普遍地在瓷器的胎外施用化妆土,使暗灰和深紫的胎色得到覆盖,烧出光滑滋润的器物。有的器物为青釉施大褐斑。
婺州窑器
岳州窑:分布在湖南省湘阴县城关及其他地区,因县得名。湘阴县唐属岳州,以前叫湘阴窑,唐代改叫岳州窑,是长江中游盛唐前重要的瓷窑。隋唐产品以碗、杯、盘、壶、罐为主,釉色有青、酱绿、酱褐、酱黄等多种,胎呈灰白、棕灰色,纹样以印、划、雕塑等技法饰出的莲花、卷草、几何形为多,也有人物和鸟兽等。
岳州窑青釉碗,唐,高8.1cm,口径16.4cm,足径8.3cm
湖南长沙铜官窑:湖南长沙铜官窑,斜坡长条形的龙窑,产品数量多,以壶、碗、盘为主,各式的壶是长沙窑最具特色的品种。玩具、文具用品、俑也不少。胎色多灰白,质细腻,不少器物是先涂化妆土后再施釉,釉色有青、黄、褐、白等。釉下施绿、褐等彩绘。以印、刻、划、剔、雕塑、镂空的技法饰出繁缛的纹样。釉下彩绘和在器物上题有文字是长沙窑的产品的特征。长沙窑的盛烧期在中晚唐,较早的壶及碟等与湘阴的岳州窑相近,可能是从岳州窑演变而成的。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唐长沙窑,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邛崃窑:分布于四川省邛崃县固驿镇一带,就是之前介绍的固驿窑,窑床为斜坡长条形的龙窑,窑具中除常见的匣钵、锯齿形支垫、支钉外,还有环形的板托。唐代盛烧青釉下施褐、绿彩器,一般再无其他装饰。胎色呈灰或土黄、朱红,主要产品为碗、盘、杯、碟、壶、罐、钵及大量的动物玩具。
邛窑青釉褐彩四系罐,唐,高18.2cm,口径9.8cm,底径9.2cm
洪州窑:分布于江西省丰城县罗湖一带,也就是之前的罗湖窑。出土大量的青黄、酱褐瓷器,施釉前涂一层化妆土使瓷釉明亮。盛行刻划、模印的莲花和重环纹。产品中有各种形式的杯、盏等茶酒具。已发掘的遗址表明洪州窑兴盛时期为隋至中唐。
洪州窑器
中陈郝窑:之前介绍过,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中陈郝的隋代窑,由火道、窑门、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窑床、烟囱组成,平面略呈椭圆形,火膛与窑床交接处筑中心柱支撑窑顶。窑炉南边发现木炭,可知是以木柴为燃料。窑址出土遗物有三足支钉、支柱、托座、匣钵、垫圈、五齿支具、蹄形印模等。装烧方法流行叠式裸烧法,有的小型器物可能是装在匣钵中烧成的。器物有碗、罐、盆、盘、高足盘、钵、杯、盘口壶、器盖和砚等,以青釉瓷为主。唐代的器物增加了注壶和水盂,除了青釉外,出现了少量的褐釉。
中陈赫窑器
寿州窑:位于安徽淮南市,创烧于南朝中晚期,兴盛在隋唐,发现窑址10处,已发掘的窑炉呈圆形,窑具有匣钵。唐代除了烧造青、黑釉瓷外,主要是以氧化焰烧制黄釉瓷。胎色为淡黄红、青灰等。产品有碗、杯、钵、高足盘、壶、注子、罐、炉、枕等。寿州窑以烧黄釉瓷著称。
寿州窑黄釉高足盘,隋,高12.5cm,口径27.5cm,足径14.5cm
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于1959、1973、1984—1985 年进行了发掘。唐代的窑炉平面呈马蹄形,由燃烧室、窑床和两个烟囱组成,以木柴为燃料。产品以烧黑、白瓷为主,其次是黄、绿釉,还烧白釉褐彩、素胎黑彩、釉下彩等。釉下彩绘不见贴花,与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的风格不同。1985 年重要的是发现了唐三彩的作坊和窑炉,窑内还出有桶状匣钵,三彩窑炉分布在作坊附近,约建于盛唐,连续生产到中晚唐。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径10.8cm,底径9.1cm
邢窑:位于河北内丘、临城,烧青瓷和白瓷,以白瓷为主,主要产品是碗、钵盆、杯、罐、瓶、壶、盂、高足杯、砚等,还采集到与唐代长安大明宫出土的“盈”字款白瓷碗一致的“盈”字白瓷片。窑具有支钉、三叉形垫片、支柱。烧造方法为叠装、套装和单件装。除青瓷和白瓷,并已用桶式匣钵烧成了细白瓷。邢窑在唐代的烧造很兴旺,白瓷的产量大、质量高,是中国古代的名窑,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烧造白瓷的窑址。
邢窑白釉壶,唐,口径7.5cm,足径7cm,高17.5cm
安阳窑: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河之滨。窑炉的形制是圆形,内径约1 米。窑具有支烧和垫烧的器托。产品以碗、盆、钵、瓮、四系罐、高足盘为主,还有瓷俑等。器物的胎色灰白;釉呈青绿色透明;纹样有刻、划或印的莲花、忍冬、草叶、波浪和三角纹。
白釉罐,隋,高19.2cm,口径9.7cm,足径15.2cm
巩县窑:位于河南省巩县,隋代始烧,唐代进入极盛,主要烧白瓷和三彩,巩县的大、小黄冶村窑是烧唐三彩的主要窑场,器物种类繁多,有黄、绿、红釉和搅胎器。还采集到唐代窑址中少见的翻制马、象、狗、骆驼,鸟、狮及器物部件、纹样的范模,并有单模、双模、多模之分。
巩县窑白釉弦纹匜,唐,仿金银器,高8.5cm,口径19.3cm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北方名窑,始烧于晚唐,五代时期窑的形制为马蹄形,皆用耐火砖砌建。火坑内残存木炭,说明是以木材为燃料。唐代的窑应与之略同。窑具有匣钵、支垫等。窑址内出土的制瓷工具,如楔子、釉座、铁刀、瓷凳等。唐代的产品以白瓷为主。
晚唐定窑器
隋唐五代时,还有磁州窑、郏县窑、鲁山窑、青羊宫窑、瓯窑、浑源窑、淄博窑、景德镇窑等窑口,这里不深入描述。
唐三彩
唐三彩,全称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俗称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唐三彩是一种冥器,是为了厚葬死去的人用的。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明文规定,哪一级的官员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变本加厉,加大数量去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上行下效,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全社会的厚葬之风,导致唐三彩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
从唐三彩的流行可以看出,那是的殡葬风气是相当腐败的,反映大唐盛世中社会治理等环境是比较宽松的,这是不是导致后来的社会动荡和唐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呢?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先用1000℃左右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约800℃。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的色彩,主要依靠在陶坯上涂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所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即黄色和绿色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
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
世人总是以唐诗来看所谓的盛唐气象,而陶瓷艺术领域最能表现这种盛唐气象的则是唐三彩。
这不仅因为三彩釉器绚丽斑斓,富于浪漫色彩,而且三彩陶俑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就像一幅唐代长安、洛阳两地贵族风习与生活情趣的风情画,丰腴的贵妇,射猎的贵族,恭谨的文吏与女侍,牵骆驼的胡商,还有负重的骆驼,健硕的骏马......记录了开元盛世的富足与奢靡。
好,本讲就谈到这里,谢谢阅读。后续请看(九)宋辽金瓷器——美学的丰碑
老程家的业余文化生活
1.《【白釉瓷器】中国陶瓷历史文化简述(8):隋唐五大时代——南清北白和三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白釉瓷器】中国陶瓷历史文化简述(8):隋唐五大时代——南清北白和三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966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