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茶的普及,现在茶会依然成为人们生活沟通交流重要的的方式。茶在中国之为仪式,之为茶道,甚而之为文化,都是从一场精致有序的茶会开始的。

茶会,并非什么现代人所创,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茶会"这一词条,被解释为是用茶点来招待宾客的社交性集会,而"茶宴"是用茶叶和各种原料配合制成的茶菜举行的宴会,两者并不等同。

事实上,经考证,在茶会活动出现的初期,茶会被广泛称为"茶宴"。换言之,古代文献中记载,提及的"茶宴"、"茗宴"就是茶会活动的前身。

茶会活动是饮茶风气盛行的产物,茶会起源于东晋,说明从魏晋时期开始,茶已不仅仅是被当作养生服食的药物,而逐渐开始以一种饮料的身份为时人所接爻喜爱,饮茶之风在当时已逐渐兴起普及。

茶会是茶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是茶文化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伴随着茶文化的传播和各个朝代的发展,茶会活动也呈现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独有特点。同时,作为茶与茶文化的发源地的中国,也传播到了日本、韩国和英国等其他国家,呈现出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进入互联网+时代,赋予了茶会更丰富多元的形态内容。为了使茶会抵达更多人,有人不断挖掘茶会的亲和力,致力于让茶会更好玩。而仪式感往往是茶会的精髓之一,接下来几篇将分别讲述不同朝代茶会是怎样来举行的。

唐代茶事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社会条件的完善为饮茶的进一步普及和茶会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饮茶遂成为一种全社会的生活习惯和嗜好,茶会活动得以在此基础上掀起了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陆羽《茶经》问世,更是把饮茶一事推向艺术领域。其书内容完备,包括了茶文化的每一个层面。其中记载当时主要的饮茶方式有:煮茶,掩(an)茶及芼(mao)茶,其中最流行的方式是煮茶,唐代文献普遍称为煎茶。

唐代煎煮茶法多以饼茶研碾成粉末后,饮用的操作顺序基本为:

1.炙烤饼茶

2.研碾茶末

3.罗筛茶末

4.茶鳆或茶铛煮水

5.投茶末入鳆或茶铛

6.以茶匙或箸搅拌茶末

7.培育汤花即打出茶沫

8.酌茶于碗,即可饮用

《茶经》中还列举了二十五项茶器,在煮饮过程中互相配合,逐渐形成煎茶,品茶之道。

宫廷最盛大茶会

唐王朝的宫廷茶宴,对唐代茶会之风的兴盛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唐代皇室对茶的需求量逐渐扩大,并建立贡茶制,并成立了历史上首个由皇室设立的专门的贡茶院。

自汉以来,长安一带流行清明节以茶果等祭祀先祖的习俗,宫廷亦很重视,而当时一年一度最为豪华、盛大的"清明茶宴"就源于此。清明宴排场盛大,热闹非凡,是君王以新到的顾渚贡茶宴请群臣的盛宴。其仪规大体是由朝廷礼官主持,既有仪卫以壮声威,又有乐舞以娱宾客。席间,香茶佐以粽子,百花糕等各式点心,还出示精美的鎏金宫廷茶具。君王希望通过盛大的茶宴来展示大唐威震四方。富甲天下的气象,也同时显示出自己精行俭德。泽被群臣的风范。

除清明茶宴外,唐代宫廷也常举办其他茶会。如唐代茶画《宫乐图》描绘的就是宫中女子在宫廷内举行茶会的情形。这是一次嫔妃们的聚会,图中共绘十二人,除两侍女站立左旁,其余十人均围坐在长方桌旁。除了供应茶汤、茶点之外,桌上没有摆放其他食物 ,乐器演奏者前也只有茶碗,这是宫中典型女子们的茶会。

唐人顾况的《茶赋》也描绘了宫廷茶宴的盛况:"罗玳宴,展瑶席,凝思藻,间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莺转,宫女礦,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

文人茶集

唐代饮茶风气由禅院及陆羽的带动,继而在文人雅士中推展开来。在唐诗歌中有了为数不少与茶或茶器相关的篇章。

唐代饮茶风尚的开展与禅寺僧人密切相关。茶有提神的作用,学禅务于不眠,因此禅寺广为流传。而唐代文人与僧道往来频繁,陆羽亦出身禅院。陆羽与湖州刺史颜真卿、僧皎然御史大夫李季卿等文人彼此往来,互相影响,加速推广了文人间茶诗唱和。中唐之后,随着品茗风气兴盛,茶事成为文人、诗人、禅僧竞相吟咏的题材。

文人墨客品茶,并非单为解渴,而是交流相娱,也为洗涤心灵及松驰精神,久之成为一种情境艺术表现,把喫茶提升至精神文明的领域。

茶,在唐中期以后,成为与酒与并列的饮品,很多爱酒的文人同时爱茶,但一心品茶的文人很少同时爱酒,茶比酒更能治疗人的心情。繁多的文人茶集,以茶代酒,边品茶边联句赋诗的文人雅集,直接影响了明代的文士茶会的出现。

1.《唐代有什么茶,唐代出现了什么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唐代有什么茶,唐代出现了什么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10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