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许晖教你读《茶经》”系列之“四之器”(一))

注译者简介:许晖,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主编《“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个人著作有《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四辑)、《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辑)、《古人原来是这样说话的!》等。


风炉(灰承)

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杇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

【注释】

杇墁(wū màn):涂抹。

古文:演变为小篆之前的文字均可称“古文”,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坎、巽(xùn)、离:均为《周易》卦名。“坎”代表水,“巽”代表风,“离”代表火。

体均五行去百疾:古人认为水、火、木、金、土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相生相克,推动万物的变化,称“五行”。均,调和。全句意为:炉体之内五行调和,可祛除各种疾病。

圣唐灭胡明年铸:指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平定安史之乱。“明年”即764年。

【译文】

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形状就像古代的鼎。炉壁厚三分,炉口的边缘宽九分,收口的地方向内折六分,这六分下面的炉膛是空的,用泥涂满。风炉共有三只足,用古文书写二十一个字。一足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写:“圣唐灭胡明年铸。”

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飙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

【注释】

飙(biāo):本义为暴风,泛指风。

伊公羹:“伊公”指商代初年的名相伊尹,善烹调,被尊为中华厨祖,故称“伊公羹”。

陆氏茶:“陆氏”是陆羽的自称。《茶经》开创了系统的煎茶法,因此陆羽自信地与伊尹并列。

【译文】

风炉的每两足之间各开一个窗,共有三个窗。风炉的底部也开有一个窗,作为通风、漏灰的地方。三个窗上也用古文书写六个字,一个窗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上写“氏茶”二字。合起来就是“伊公羹,陆氏茶”。

置墆㙞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

【注释】

墆㙞(zhì niè):“墆”是贮积、堆积的意思,“㙞”是低矮的小山。这里是指“墆㙞”的形状就像略微凸起的小土堆。“墆㙞”的用途,学术界有争议,有的说是炉箅子,有的说是支锅的架子。

格:这个“格”不是指一格两格的“格”,按照学者们的意见,应该是指墆㙞上沿突起的三个锅撑。

翟(dí):长尾的野鸡。

彪:小虎。

【译文】

把“墆㙞”这个架子或者炉箅子放进炉膛内,“墆㙞”上设有三个突起的锅撑:一个上面画有翟,翟是代表火的飞禽,因此再画上代表火的离卦;一个上面画有彪,彪是代表风的猛兽,因此再画上代表风的巽卦;一个上面画有鱼,鱼是代表水的水虫,因此再画上代表水的坎卦。巽卦主风,离卦主火,坎卦主水,风能兴起火,火能烧熟水,因此备上这三卦。

风炉示意图(右边为箅子状“墆㙞”和灰承)

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台之。

【注释】

连葩:缠绕连结的蔓花式纹样。

垂蔓:下垂的缠枝纹样。

曲水:水波纹样。

方文:四方或矩形的连续的人字纹样。

柈(pán):通“盘”。

【译文】

炉身的装饰,有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的纹样。风炉可以锻铁制作,也可以用泥做成。下面接炉灰的灰承,制作成三只足的铁盘,作为底座。

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六出固眼,其底盖若利箧口,铄之。

【注释】

筥(jǔ):竹编的盛物器,方形的称“筐”,圆形的称“筥”。

楦(xuàn):本义指做鞋用的木制模型,这里指制作筥的木制模型。

六出:六角形。

利箧(qiè):“箧”是小箱子,大的称“箱”,小的称“箧”;“利”通“莉”,草名。“利箧”即指竹编的小箱子。

铄(shuò):摩挲使之光滑。

【译文】

筥,用竹篾编织而成,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也可以用藤编成,先制作筥形的木制模型,再编织而成。筥的外表织成六角形坚固的孔眼,筥的底和盖要像竹箱的箱口一样打磨得光滑。

炭檛

炭檛,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一,丰中,执细,头系一小(金+展),以饰檛也。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或作鎚,或作斧,随其便也。

【注释】

木吾(yù):“吾”通“御”,防御。“木吾”是军队中的仪仗棒,木棒称“木吾”,两端涂金的铜棒称“金吾”,“执金吾”就是指手执铜棒的官员,“木吾”则由较低的军尉所执。

鎚:通“锤”。

【译文】

炭檛,用六棱形的铁棒制成,长一尺,一端尖锐,棒身粗,手执的一端细,棒头系有一个箍环,起装饰作用。炭檛的形状就像今天河陇一带军人所用的“木吾”这种仪仗棒。有的做成锤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随其便。

火筴

火筴,一名筯,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注释】

筴(jiā):筷子。

筯(zhù):通“箸”,竹筷。

葱台:指蒜头。蒜的头部高而平,故称“台”。古代建筑材料中使用的葱台钉也是这种形状。

勾锁:“勾”是弯曲的意思,“勾锁”即指弯曲的锁状饰物。

【译文】

火筴,一名“筯”,就像常用的筷子一样,圆形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平齐,没有蒜头状和弯曲的锁状之类的饰物,用铁或熟铜制成。

【本节评述】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在《僮约》一文中有“烹荼尽具,已而盖藏”八字,“荼”是“茶”的古称,这是第一次出现饮茶器具的古文献记载。不过在陆羽《茶经》之前,并没有专门用于饮茶的器具,自陆羽《茶经》始,茶具方才专用化和艺术化。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同为著名诗人的晚唐一对好朋友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吟咏的就是以上茶具中的“碗”,诗名则同为《茶瓯》。皮日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邢客”和“越人”指的就是邢州窑的白瓷和越州窑的青瓷茶瓯。陆龟蒙:“昔人谢塸埞,徒为妍词饰。岂如珪璧姿,又有烟岚色。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直使于阗君,从来未尝识。”“塸埞(ōu dī)指有底座的瓯,显然是越州窑青瓷的精品。

“四之器”此节,陆羽设计、罗列了二十八种茶具的名称、制作和使用方法,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八类:

第一类为生火用具,计有风炉、灰承、筥、炭檛、火筴五种;

第二类为煮茶用具,计有鍑、交床两种;

第三类为烤、碾、量茶用具,计有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六种;

第四类为水具,计有水方、漉水囊、瓢、竹筴、熟盂五种;

第五类为盐具,计有鹾簋、揭两种;

第六类为饮茶用具,计有碗、札两种;

第七类为清洁用具,计有涤方、滓方、巾三种;

第八类为藏、陈用具,计有畚、具列、都篮三种。

八类二十八种茶具,真乃洋洋大观!这就是所谓“器以载道”。

既然“器以载道”,必须有“器”的存在才能“载道”,而唐代饮茶器具多已失传,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成套的宫廷饮茶器具,今人才能一睹真容。

针对“器”的失传,北京大学学者刘乐园(Lewis Eden)在为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所写的图注中,非常不客气地议论道:“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糊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蒙元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明清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头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敬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这一大段议论略显刻薄,但却旗帜鲜明地点出了“器之不存,道亦不复”这个为今日茶人所忽略的道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日茶人也许真的应该深刻地反思一下“茶道”之“道”、“茶文化”之“文化”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精神了。

上面说的是《茶经·四之器》第一类——生火用具。

赵孟 《斗茶图》

注译:许晖

编辑:冠如

1.《古人怎么斗茶 斗茶怎么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古人怎么斗茶 斗茶怎么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1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