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笛

这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没有儿女情长,只有大爱无疆。对传统技艺的爱,对脚下故土的爱,对脱贫新生活的爱……所有爱,浓缩于一片树叶中。

翻开地图,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武陵山脉北麓,醴水发源地,海拔800米的高山,答案就在这里。

每年何时春风吹,何时春雨落,桑植县“爬”满群山的茶园最先感知。当第一片嫩芽吐新绿,茶农知道,这一年的日子又有盼头了。

一片绿叶能价值几许?

你可知,这片绿叶经茶农采摘、加工,将制作成桑植白茶,远销国内外。一片绿叶或许不起眼,那全县7.9万亩茶园一年将产出多少片绿叶?一片绿叶或许微不足道,由它衍生的产业正惠及全县3.5万人次贫困户。

现在,你是否对它更好奇了?

桑植县境内标准化茶园基地

一段“风花雪月”的历史

桑植白茶从何而来,为何独独青睐此处?事实上,桑植白茶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迁徙史。

1252年,蒙古大汗统一大理国,组建一支以白族子弟为主的寸白军,随蒙军东征南宋。寸白军将白茶饼随身携带,途中每遇水土不服,或为寒凉暑热瘴气所侵,皆以白茶煮饮,甚为有效。寸白军战后遣散西迁返乡,少数部众“溯长江,渡洞庭,温津澧,落慈邑”,千里走单骑,直至踏足桑植,终为这里的风土吸引,解甲归田,在此繁衍生息。

当然,随白族乡民一同“扎根”的还有茶叶。他们在住地广种茶树,守其古训,遵其古法,制成白茶自饮或是招待客人,这就是桑植白茶的由来。

桑植白茶通过白族儿女代代相传,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白族三道茶,寓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

桑植白茶

作为漂泊异乡的白族分支,智慧的的白族先辈们早已将思乡之情融入手中的一枝一叶。

你看,今天的桑植白茶按照“风花雪月”制定分级新标准,不正是将白族文化精髓刻写其中。“白族少女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桑植白茶古法制茶技艺第19代传人张碧达事茶四十余载,对桑植白茶文化历史烂熟于心。

桑植白茶古法制茶技艺第19代传人张碧达

张碧达还向我们讲述了这段“风花雪月”故事中的插曲。“今天,桑植白茶品牌响、销量好,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桑植白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老百姓种茶喝茶却卖不好茶,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

谁曾想,几百年前,白族先辈跋山涉水寻得这方乐土,定是钟情这里的山山水水,几百年后,却因地理位置和交通不畅,一度“绊”住了白族乡民发展的脚步。

这段“风花雪月”的历史将何去何从?不安现状的白族乡民决定就地“挖宝”,以一“叶”改写大山的命运。

一片“天作人合”的树叶

将全县脱贫致富的方向瞄准大力发展茶产业,桑植县的底气从何而来?

业内流行着一句话,“好茶,天做一半,人做一半”,这句话在桑植得到了印证。

茶是自然的产物,与环境互动而成的生命体,风、土、水、阳光、湿度、海拔都会影响茶的风味。每座山的微环境又称为山韵,不同山韵造就了不同风味。

桑植县位于我国茶叶北纬30°黄金纬度带附近,属于武陵山脉优质茶叶产区带。海拔平均800米,茶树鲜叶大多采自海拔500—1200米的高山生态茶园。全县森林覆盖率72.6%。土壤矿物养分含量丰富,有机质含量高达6.63%。年平均气温16.2°C,年日照时数1125h,年平均降雨量900—2000mm。境内的八大公山原始森林是中国首批、湖南首个、张家界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天然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生态环境可谓是得天独厚。

产于北纬30°黄金纬度带的桑植白茶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好茶光有自然借力还不够,接下来就看茶人如何选苗、培育、加工。

桑植白茶主推黄金茶、碧香早和槠叶齐三个品种,所制白茶产品香气高锐、滋味醇厚,同时还将加大桑植白茶专属品种西莲1号的选育。据桑植县茶业协会会长伍孝冬介绍,西莲1号叶片厚、芽头肥壮,内含物成分丰富,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均高于常规的名优绿茶品种,花香浓郁。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微发酵茶,因成茶外表满披白毫呈白色而得名。桑植白茶继承传统晾制工艺,进行六大茶类的工艺融合与创新,融入“晒青、晾青、摇青、提香、压制”工艺,创新优化“养叶、走水、增香”工艺参数,不经过杀青、揉捻工序。

鲜叶晒青

桑植白茶的制作工艺自然,形成了产品汤黄亮、味醇甜、孕花香、回味长、便携带、耐储藏、可增值的特点。初泡,花香甜香交融,复泡,甜香花香起伏,颇有一种“新工艺,老茶味”的境界。

花香蝶自来。近年,桑植白茶频频亮相各大展会、比赛,所到之处,无不被掌声与荣誉包围。

省长许达哲在桑植县调研白茶产业

2017年,“桑植白茶”获湖南茶业博览会金奖,桑植县获“湖南十强生态产茶县”称号。2018年,“桑植白茶”入选“五彩湘茶”,成为湖南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5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之一;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获“产品金奖”和“袁隆平特别奖”。2019年,“桑植白茶”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获“产品金奖”;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段助农脱贫的佳话

8月初,洪家关白族乡热闹非凡,一波远道而来的客人到此寻找“诗与远方”。白族歌舞、地道美食,最受欢迎的还属桑植白茶。

茶旅一体发展迅速,茶农生活甜如蜜

“淡淡花香,回甘悠长,喝上一杯,暑热减去大半。”在枫坪村的桑植白茶体验中心——万宝山茶庄,品尝过桑植白茶的游客纷纷表示想买些茶叶带回家。

事实上,对于“万宝山”,我们早有耳闻,源自一段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的视频。视频中,茶农领了工资,呼唤在外的老乡回家种茶。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最真切的情感:在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谁还愿意漂泊他乡呢?

在万宝山茶庄,我们见到了张家界万宝山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珍元。她热情爽朗,常年扎根茶园,肤色晒出了健康小麦色。

“公司为村民提供上千个工作岗位,很多人分别从小茅屋到如今的三四层楼房。”刘珍元告诉我们,公司以茶叶带动扶贫,每户平均收入每年一万元,好的收益有两万元。

张家界万宝山茶业自有茶园基地1800多亩,与260多户农户签约基地,间接带动周边地区428户农户从事有机茶种植及相关产业,协助洪家关白族乡政府精准扶贫1342人,获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企业、湖南省产业扶贫 “千企帮千村”突出贡献企业等荣誉。

刘珍元告诉我们,再多荣誉带来的成就感不如这些年亲眼见证村子的变化:外出务工的乡民回来了,闻“香”而来的游客留住了,“留守村”重现活力。

告别洪家关白族乡,我们向东行走,前去探访桑植县有名的茶叶之乡人潮溪镇。

近年,在龙头企业张家界西莲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带领下,人潮溪镇茶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带动当地发展茶园面积近2万亩,茶叶收购价格连年攀升。现在,村民们在打理自家茶园的同时,还到茶企打工,收入可观,茶叶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此时虽不是采茶期,但建档立卡贫困户向绪英一大早就来到张家界西莲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茶园基地开始忙活。“春忙时,我每天采茶就可挣到200元工资。去年,我还参与茶园培管,收入突破3万元。依靠茶叶,日子逐渐变好了。”

张家界西莲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祝春娥介绍,今年,茶厂于3月初开始复工复产,并未受疫情影响,订单较往年有所增加。今年茶叶品质不错,收购价上涨,茶农一天可收入100多元。

放眼全县,如今,众多茶企拧成一股绳,聚合力,为茶产业扶贫添砖加瓦,这其中,湖南湘丰桑植白茶有限公司功不可没。

2017年,桑植县与湖南省茶叶龙头湘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桑植白茶战略合作,由湘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牵头组织张家界境内茶企、旅游企业及县经投公司,注册了湖南湘丰桑植白茶有限公司,领衔进行“桑植白茶”产品研发、销售渠道开拓和品牌推广,实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核算”,各企业“共同销售”, 着力打造“桑植白茶”品牌,壮大“桑植白茶”产业。

张家界市市长刘革安调研桑植县白茶产业发展

据统计,桑植县现有茶园面积7.9万亩,覆盖16个乡镇102个村。有加工主体4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规模以上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95家,家庭农场22家,大户55家,拥有“桑植白茶”“西莲云雾”“万宝山”“帅湘红”等多个品牌。年产量达2100吨,产值2.85亿元。全县茶产业从业人员7.4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200户3.5万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

这场“风花雪月”的故事还在继续。

从栽下第一株茶苗,采下第一片鲜叶,桑植县茶农的生活就被改写。

你看,那羊肠小道变产业大道,破旧木屋变崭新洋房,桑植白茶带着乡音乡味正走向世界。

[责编:肖静]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1.《怎么形容茶叶店老板热情的词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怎么形容茶叶店老板热情的词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20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