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可乐配薯条,啤酒配炸鸡,说到茶,总会不自觉地就把它与禅宗佛道联系到一起。岩茶君想说,这绝对是一种正确的“连连看”。

禅宗里“吃茶去”的故事,是我们对茶与禅的一种文艺的理解方式“人生如果不如意,不如一起吃茶去”。

看似调侃的一句话,正是禅宗的大道义。

其实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让岩茶君给你做个最直白的解释,就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就像炸鸡少女们爱喝可乐,茶这种“饮料”仿佛天生就是符合僧人清心寡欲、无欲无求的人设的。

中国的许多禅宗和尚、居士们修行时要求坐禅,又称“禅定”,即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境界。坐禅时要镇定精神、排除杂念、清心静境,方可自悟禅机。坐禅三个月,不但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是难熬。

此种耗费精神,损伤体力的坐禅,正好以饮茶来调整精气,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提神驱睡魔,故饮茶历来受到僧人们的推崇,成了寺僧们修炼或修行时常相伴随的饮料,佛禅中人因而也成为了饮茶的有力推动者。而僧人与寺院,则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

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与茶中,都包涵有“苦静凡放”四字。

一茶一禅,曲径相通。

注意“苦静凡放”四个字,划重点,敲黑板,不理解也先给我背下来!

下面就让岩茶君来给你详细解说“苦静凡放”这个词条。

一、“苦”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候,谈到的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四谛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老病死、怨憎、爱别离、求不得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本质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亦苦。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二、“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但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三、“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是从微不足道的、从日常琐碎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四、“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曾说过:“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十八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感觉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水秀山清,日丽风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放下一切琐碎和心事。

“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多么自在的境界。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做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汉唐明月宋时风,禅意的芬芳,随茶香弥散了千年。茶与禅,以如此优美婀娜的姿态沁入我们的生活,沁入我们的心脾。

泡上茶,打开经书,喧嚣挡在心外,一切都将变得纯净轻盈。

时间在茶中过得舒展而缓慢——仿佛,光阴在此停留,这一切的安静,都是踏实的,这光阴的老去,都是心甘情愿的。

“十年修酒客,一世做茶人”。岩茶君已经口干舌燥,准备泡壶武夷岩茶,学学佛陀,一口茶给自己静静心。想要体会佛陀般的心境,不如找个时间,泡上一壶武夷岩茶,复习复习岩茶君今天教大家的“苦静凡放”四个字的深意,啜一口武夷岩茶,带你一秒入禅意。

欢迎关注【茶知武夷】头条号,了解更多武夷岩茶的知识。

线上销售只在有赞【茶知严选】,其他平台销售均为假冒。

版权声明:本文归茶知武夷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1.《茶道和静怡真怎么理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茶道和静怡真怎么理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24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