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可以练习吗?喝葡萄酒能防止老化吗?

男人比女人酒量大吗?喝酒能睡觉吗?

单击此处查看完整视频

中国有句老话:酒逢知己千杯少,情闷到深处。

明知喝酒会伤害身体,但很多人仍然着魔,一杯接一杯地忍不住。(莎士比亚)。

关于酒有很多传闻,酒量能练习哪些,葡萄酒能抗癌,喝酒能驱寒。

这些主张到底是真是假?

今天我们来谈谈这个几乎贯穿人类文明发展的东西,酒。

史前文明的液体遗迹

关于世界上第一瓶酒是从哪里来的,还没有人能明确地说出来。

在中国,有人说天空造酒,有人说猴子造酒,有人说义迪造酒,有人说都江堰造酒。

甚至有些学者开玩笑说,如果没有酒,人类现在还可以在树上。

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用瓜果补充营养。

野生瓜果自然发酵后,形成了天然好酒。

第一个人从树上下来的人可能不是因为大胆。

就是不小心吃了发酵的水果,喝醉了摔倒了。

同伴见,哎呀,没关系,慢慢从树上下来了。

这就是所谓的“酒使人大胆”。

没有酒,视线李白的“天子不上船”这句话是不可能说出来的。

没有酒,绿林好汉也上不了梁山。

考古学上,酒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前

新石器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考古学家认为,人类并没有发明酒,而是意外地发现了酒。

西亚和北非地区有一个狭长的弧形地带,考古学家称之为“新月沃地”。

这里曾经是为人类生存提供理想环境的沃土。

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及植物。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前。

生活在新月地上的人类开始以野生大麦为食。

另外,还发现了谷物在干燥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的特征。

于是人们开始储藏谷物,在粮仓附近定居。

人类社会也开始了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

考古学家在集体采集后

人们把收获的大麦放在某个容器里保管,然后去打猎。

在此期间,新月倾盆大雨。

雨水浸湿大麦后,大麦开始在容器里发芽。

发芽的大麦产糖,接着需要更多的水。

幸运的是,又下雨了,这次充足的雨水渗入了整个容器。(威廉莎士比亚)。

这时奇迹发生了,野生酵母把大麦中的糖变成了二氧化碳和酒精。

几天后,人们打猎回来,往容器里看。

发现了这种起泡的神奇混合物。

"/>

有个大胆地尝了一口,清凉的液体划过唇齿之间,

香醇的口感回味无穷,一杯下肚竟然还有些飘飘欲仙,

这玩意儿实在是太特别了。这就是人类意外发现啤酒的过程。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土的一块苏美尔石板上,

就画有人们使用芦苇杆喝啤酒的场景。

这块石板大约刻制于公元前4000年。

而我们目前公认的最早的文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

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能够帮我们直接弄清楚啤酒的起源。

所以考古学家们推测的这个故事,可能也只是他们的脑补和yy罢了。

有人说,是最后一批离开地球的阿努纳奇把酿酒的秘方留给了苏美尔人。

中国古代的“上天造酒说”也认为酒是神赐之物。

否则该如何解释,为何几乎所有文明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酒文化?

中国酿酒史甚至比华夏文明史还要早。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发现了酒字。

说明华夏祖先很有可能也是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就已经开始饮酒了。

苏美尔人更是将酒当做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

公元前2000多年前,以楔形文字刻于泥版之上的《吉尔伽美什史诗》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之一。

它记录了古代苏美尔城邦乌鲁克(Uruk)半神半人的国王,

吉尔伽美什,和他的好友恩奇都(Enkidu)的冒险故事。

恩奇都(Enkidu)最初是一个野人,没有家,不认人,与野兽和牲畜共处。

一位女子指引他走上了文明的道路。

女子带领恩奇都来到了一个村庄,将啤酒和面包摆在了桌子上,

对他说:吃下这些食物吧,这是人生的常规。

喝下啤酒吧,这是大地的恩赐。

恩奇都一连喝下7杯啤酒,饱餐一顿后,开始高谈阔论,

喜极而歌,随后以水净身,全身涂油,终于开化。

苏美尔人认为,面包与啤酒就是进入文明的标志。

有人说,酒是人类史上最具魔力的饮品,是史前文明的液态遗迹。

数千年前,当人类喝下第一口酒时,历史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不过变化的不仅仅只有历史,还有我们的身体。

● 一级致癌物

醉酒的人相信大家都见过,有哭的,有闹的,也有当街撒尿的,

最老实的还属就地睡觉的。常言说得好:从猴到人一万年,从人到猴一瓶酒。

2010年,哈萨克斯坦杂志《Voxpopuli》主导了一项实验,

想要探究酒精究竟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参与实验的是三个年轻人:20岁的大学生Max Pakhomov麦克斯,

28岁的歌手兼主持人Ksenia Sukhomazova克森尼亚,

22岁的DJ Sanzhar Syrlybaev桑扎尔。

晚上7:20分,三人空腹喝下了第一杯龙舌兰。

然后开始做短信输入测试,将79个单词输入到手机短信中,

克森尼亚用了45秒,桑扎尔用了1分钟,麦克斯用了1分41秒。

紧接着第二杯龙舌兰下肚,到了8:05分,

三人已经喝了半升龙舌兰了,开始转战威士忌。

几杯威士忌下肚,大家突然变得兴奋起来,

跳上桌子,跟着音乐手舞足蹈。

克森尼亚拍了一张麦克斯的照片,发到了自己的Twitter上。

麦克斯也开始直言不讳,问克森尼亚怎么还没有结婚生孩子。

8:47分,三个人已经喝的刹不住车了。

9:05分,麦克斯第一个坚持不住冲进了洗手间。

9:20分,麦克斯被撂倒了。

桑扎尔的酒量显然是三个人里最好的,威士忌还是一饮而尽。

9:40分,克森尼亚也冲进了洗手间。

9:50分,桑扎尔开始狂给前妻打电话。

这时,工作人员把他们叫过来进行了第二次短信输入测试。

这次克森尼亚用了1分07秒,桑扎尔用了1分29秒,而麦克斯显然没能参加。

这场简单的测试耗时三个小时,

虽然并没有精确地测出酒精会对人体机能产生多大的伤害,

但是从三人每隔一段时间拍下的照片可以直观的感受到,

酒精是如何影响人的精神和身体的。

2018年8月,全球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向酒精发出了正式宣战。

一项由多国学者共同参与的研究,

通过分析 1990 到2016 年间来自 195 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万人的饮酒数据,

得出结论:酒精的安全摄入量为0. 也就是说,每一滴酒都是催命符,

要想健康,滴酒不沾才是唯一的正解,对于酒精摄入,根本就无“安全”可言。

这项研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关于饮酒引起健康问题的最全面的评估报告。

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对于 15-49 岁月之间的青年人群来说,

饮酒是头号杀手。饮酒死亡的前三种直接原因分别是肺结核、

交通事故及由饮酒导致的自残、自杀。

2021年7月,《柳叶刀》再一次发表论文,

指出2020年全球范围内,所有的新发癌症病例中有74万例归因于饮酒。

酒精所致的癌症病例中,食管癌、肝癌和乳腺癌占比最多。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更是早早地就将酒精列为了1类致癌物。

不过,有很多人对于《柳叶刀》发表的研究论文嗤之以鼻。

不是说适量饮酒还有益健康呢嘛?酒精哪有这么可怕的。

● 人体内的战争

从你喝下的第一口酒开始,顺着食道进入胃部的酒精,

不需要消化就可以穿透粘膜进入血液,从而抵达你的大脑。

你的自控能力开始下降,心率逐渐加快,使大脑获得了更多的氧气,

你的感官也变得更加敏捷。周围光线和声音让你更容易陷入到迷失当中。

你喝下去的酒,10%-20%会由胃部吸收,其余的80%-90%经小肠吸收。

大约在1小时左右,人体内的酒精开始进入峰值。

大脑会大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

让你变得更加兴奋、大胆和鲁莽,

也会像繁殖季的狒狒一样,极度渴望交配。

同时“奖励中枢”释放的多巴胺也让你处于一种欲仙欲死的快乐当中,

但熟不知,此时酒精的主力部队已经趁机占领了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只有10%的酒精会通过汗液和呼吸排出体外,

剩下的90%,排队进入肝脏,等待着被肝脏代谢和分解。

肝脏分解酒精大致可以分为2步。

第一步,酒精,也就是乙醇,会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毒的乙醛。

乙醛是不折不扣的致癌物质。不过好在乙醛很快会在第二步中,

被乙醛脱氢酶转化为无毒的乙酸。乙酸很容易被人体转化为能量,

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些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不足的话,

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乙醛在体内堆积,导致血管扩张,

引起脸红、恶心、头痛等症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上头”。

● 1.5小时

刚才我们提到乙醛会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这时,

你会感到手脚发热,身体变暖,甚至浑身冒汗。

这可能就是“饮酒驱寒”这一说法的来源。

但事实上,喝酒驱寒根本是个伪命题。

因为这种发热只是暂时的。

酒精导致的体热很快在血管扩张导致的散热效应下消失殆尽,

此时,身体会因为损失了大量热量,而感到失温、寒冷,开始打哆嗦,

饮酒驱寒变成了喝酒避暑。

酒精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

同时“抗利尿激素”又会遭到酒精的抑制,

这就导致喝多了人总是尿意如崩,

恨不得住到厕所,一泻千里。

大脑也会在酒精的影响下,变得无比迟钝,

失去了正常思考和运动能力。

在失了智的大脑的控制下,你可能会把邻桌的醉汉当成初恋女友,

逮住一顿狂吻,反正你也闻不到他身上的酸臭味。

酒后2-3小时,酒精依然持续地在你体内肆虐,

头晕呕吐只是外在表现。如果饮酒的是一个孕妇,

酒精可以毫无压力地穿过胎盘,抵达婴儿身体,

对婴儿造成德智体美的全维度打击。

此时,如果你接着喝的话,

人脑颞叶的一些功能就会被酒精麻痹而暂时丧失,

而颞叶是负责掌管记忆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酒后“断片”。

● 15小时

如果你足够幸运,第二天你会在自己的床上醒来,

然后拍着还晕乎乎的脑袋,发出了著名的酒后三问:

我在哪儿?我是怎么来的?谁送我来的?

此时,大脑终于摆脱了酒精的纠缠,从昏睡中醒来。

由于酒后大量排尿,你的身体出现了脱水现象,

此时的你感觉到口干舌燥,在喝下了一大桶水后,

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床上。因为肝脏忙着分解酒精,

没有时间分解糖原,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足,让你感到极度疲惫和虚弱。

而过量的酒精依旧在体内堆积,以肝脏每小时分解10毫升的速度来计算,

还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将体内的酒精代谢干净。

● 宿醉

24小时后,酒精虽被全部分解,但却在体内留下了永久的破坏。

酒精可以抑制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减少会影响钙离子的运输,

使神经细胞功能发生障碍。长期酗酒者会出现智力减退、

记忆力下降和肢体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

经常大量饮酒的话,身体在某一时刻总会积累一些来不被代谢掉的乙醛。

它们会不断冲破磷脂构成的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破坏细胞核内的基因,

进而留下永久的隐患:癌变。

● 酒精成瘾

我们都知道多巴胺是大脑奖赏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某种行为之后,大脑分泌多巴胺让我们产生愉悦感。

正是这种愉悦感促使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去重复这种行为。

从本质上来说,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

其功能主要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号。

在大脑内,神经细胞之间并不紧紧相连,而是存在一个很小的间隙。

就好像古代的两个国家,在边界筑起了高高的城墙。

国与国之间想要沟通就需要传话的信使,而多巴胺就是这个信使。

在我们喝酒之后,体内的多巴胺会在短期内迅速上升。

在我们感到愉悦兴奋的同时,细胞之间信号的传导是失常的。

我们的神经系统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细胞会立刻自启适应程序,

通过降低多巴胺的释放,阻断部分信息传导,让细胞重回平衡。

久而久之,为了获得与之前相同水平的满足感,我们就需要摄入更多的酒精。

这就是酒精成瘾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所有的成瘾行为都是这个原理,毒品、性、香烟等等。

不过幸运的是,大约50%的亚洲人体内都有一种线粒体变异基因ALDH2,

这种基因会抑制乙醛脱氢酶,导致酒精在体内分解的过程比较慢。

受这种基因影响,一大部分亚洲人,虽然能喝,但是乙醛带来的饮酒不适感,

例如头痛、恶心、上脸等也会更加严重。

我们经常听一些爱酒人士说,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

这其实也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酒精的代谢依靠的是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协力合作。

每个人体内酶含量和酶活性都是不同的。

这玩意儿都是祖传的,无法通过外源补充。

我们经常喝酒练出来的只是对乙醛副作用的耐受性。

这才是最可怕的,喝就喝挂的基本上走的都是这个路数。

● 喝酒助眠

除了饮酒驱寒,喝酒助眠也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种说法。

从药物分类上来说,酒精,学名乙醇,确实是属于镇静剂。

这是因为酒精的主要作用是刺激 GABA,

它对 GABA 的影响比对大脑中其他任何物质的影响都要大。

GABA(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一个老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让每个人都闭嘴。大脑中的 GABA 越多,

脑回路的活动就越少,大脑就越镇静。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不对啊,

很多人喝完酒之后都会变得比平时要兴奋,

有人侃侃而谈,有人当街起舞,甚至有人直接指着领导的鼻子破口大骂。

事实上,这只是刚喝完酒时的短期症状。

饮酒初期,GABA首先会使大脑前额叶皮层镇静下来。

前额叶皮层是控制我们情绪,掌管逻辑思维的部门。

它歇菜了,那些放飞自我的行为,自然而然就都跑出来了。

但是很快,大脑的其他部分也跟着镇静下来了。

紧接着,你就开始昏昏欲睡,甚至直接躺尸路边。

2016年,BBC推出了一部纪录片《酒精的真相》。

纪录片中,英国医生贾维德为了探究睡前饮酒是否真的助眠,

来到了萨里大学的睡眠研究中心(Surrey Clinical Research Centre)。

他在头上贴上了电极片,以测量睡眠时的脑波。

接着进入了睡眠舱,两杯威士忌下肚,很快进入了梦想。

但第二天工作人员分析脑波曲线得出的结论是,

虽然Javid 在前半夜深度睡眠比较多,

但在后半夜有大量清醒的时间段,只不过Javid 并没有意识到。

也就是说,睡前饮酒只会让人在前半夜睡的比较沉,

但在后半夜会出现反弹效应,睡眠断断续续,而且睡的很浅。

这是因为饮酒后的睡眠与自然睡眠有所不同,更像是一种轻微的麻醉。

当麻醉剂的作用逐渐消失后,自然会出现反弹,

深睡眠的时间更少,快速眼动睡眠期延长,睡眠总体质量下降。

● 红酒养生

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这些,你一定还听到过“红酒养生”的传言。

这个传言起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一次营养调查显示,法国人喜爱鹅肝、奶酪,

日常饮食的胆固醇含量要远远高于英美人。

可是,他们的冠心病致死率却比英美人低很多。

于是就有人说,这是因为法国人爱喝红酒,

大大降低了冠心病的发病率。

但这其实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营销骗局。

90年代,欧洲许多国家的年轻人更喜爱啤酒,红酒销量直线下滑。

为了挽救传统红酒产业,红酒养生说应运而生。

所谓的“法国人胆固醇摄入量高”而“冠心病致死率低”,

也只是钻了统计手段的空子。

不过,红酒中确实有一种对身体有益的物质,多酚。

它可以防癌,抗衰老,稳血糖,护心脏。

而多酚广泛存在于葡萄籽和葡萄皮中。

红酒的色泽与味道正是来源于此。

一般来讲,葡萄酒的颜色越深,多酚的含量就越高。

但仅仅为了摄取多酚就大量饮酒,无异于捨本逐末。

因为多酚也存在于许多其他的饮品和食物当中。

24克核桃,或者25g浓度为70%的黑巧克力,

又或者半个苹果中所含的多酚,就相当于一杯175ml的红酒中的多酚含量。

说到这儿,如果你觉得我做这期视频就是为了劝你戒酒,那你就错了。

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开车还有出车祸的风险呢,也没见政府禁驾呀,

所以指望政府禁酒,那是不太可能的。

再说了,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个不得不喝的场合。

那么该如何减少喝酒时对我们身体的伤害呢?

首先我们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喝酒前垫垫肚子

胃里的食物会影响到酒精进入血液的能力。

而且我们刚才提到80%-90%的酒精是由小肠吸收的。

在饱腹的状态下,将胃和小肠分开的幽门括约肌会关闭,

只有四分之一的酒精会进入小肠,所以空腹喝酒,一杯等于4杯。

其次,增加体内的含水量可以让你更不容易醉。

因为你的醉意并不取决于你喝了多少酒,而是你血液中的酒精浓度。

每个人的身体在一定时间里能够分解的酒精量是有限的。

这个量取决与体内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与含量,

如果超过上限,酒精就会在血液里堆积。

除了这两种酶,影响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身体的含水量。

所以你会发现喝酒前适当补充水分的人更不容易醉。

大部分男性看起来比女性更能喝的原因是,相比女性,

男性的体脂率更低,肌肉含量更高。

而肌肉的水分要比脂肪多的多,因此锻炼身体,

增加肌肉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公元前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酒开始,

酒文化就深深地渗透在了人类文明发展史当中。

就拿中国来说,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

中国人就独创了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

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又发明了蒸馏法,

白酒开始成为我们饮用的主要酒类。

从海南到漠河,从西藏到新疆,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酒。

不同的山川水土,不同的粮食空气,就能酿造出不同的酒。

在国人最喜欢的白酒里,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和

五粮液都曾先后各领风骚数十年。而如今,名气最大的还数贵州茅台。

2020年,茅台的全年营业收入突破了949亿,规模追上了半个西藏的GDP。

最可怕的是,茅台的毛利率长期维持在91%以上的变态级水准,

净利率也维持在50%左右。有人曾经算过,一瓶市价2000多元的茅台飞天,

成本价仅仅为67元!扣除营销、包装等杂七杂八的成本,

你能喝到肚子里去的成本价也就20块钱吧。更魔幻的是,茅台越涨价,

大家抢购得越疯狂。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茅台不仅仅是一瓶酒,

还意味着很多其他的东西。茅台一开,面子、里子、票子都有了。

中国圈子文化根深蒂固。有圈子就有局,有局就得有酒。

没有酒,怎么吐真言?没有酒,怎么办大事?

饭局上,酒是情绪的放大器,是矛盾的润滑油,是感情的升温剂。

劝酒的都说,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上桌要么不敬酒,敬酒就得敬一圈。

在盛行的酒桌文化中,酒里可以有黄金屋,

也可以有颜如玉,一口小酒就能喝出人生百态,

甚至能把你喝的锒铛入狱。

也许比起酒而言,畸形的酒桌陋习才是最该被戒掉的。

点击此处可观看完整视频

1.《【世界喝白酒记录】比香烟更容易上瘾,离鸦片只有一条线!暴露长期饮酒后的身体变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世界喝白酒记录】比香烟更容易上瘾,离鸦片只有一条线!暴露长期饮酒后的身体变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25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