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网罗贵州最新最全资讯

“茶园山古村落有300多年历史,不仅村民房层古建筑保存完好,乡土文化习俗也十分浓厚,还出了不少文化名人呢。”提起位于碧江区漾头镇的茶园山古村寨,碧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段堂余十分自豪。

古村落?乡土文化?不少文人?近日,多彩贵州网记者带着神秘和好奇,驱车向铜仁市17公里开外的茶园山驰去……

路陡峭,处处雄关皆险要

车过寨桂,在一个分叉路口离开了平整宽敞的沥青大道,驶向一条狭窄的通村水泥路。前面的路虽然路面平坦,但山势陡峭,弯道越来越多。

“这就是通往茶园山的第一关,燕子洞。”段常余介绍说。

尽管车速变慢了许多,但还是感觉到油门在不断地加大。透过车窗玻璃,呈现在眼前的到处是绝壁陡峭。

爬完燕子洞,进入一个山口,公路两旁是长满竹子的青山。沿着公路继续前行,每转一个弯就越显得更加宁静,路边是野草、荆棘、山竹。“前面是不是还有路哦?”同行的伙伴怀疑了起来。

确实,大山、野草、荆棘、山竹把整个茶园山村封存在了另一个世界里。

穿过一道道拐、一个个弯后,车窗外突然出现一栋木质房屋。“到了!”段部长兴奋的给多彩贵州网记者介绍,这里叫“卡门”,是上茶园山最后一道关卡,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险要之势。

停车,打开车门,看着这道关卡,确实雄居山口,地势险要。

离开关隘,向茶园山村寨望去,寨前是一垅上百亩的稻田,农人们正在打收稻谷草,到处是炊烟袅袅。

在不远处,青山规则有序向后延伸,许多山竹簇拥着一棵棵参天大树,树林里传来一声声不知名的鸟叫声,为茶园山增添了不少原生态的韵味。

走进寨门,多彩贵州网记者特别注视了一下寨子的方位,整个寨子坐东朝西,在呈龙形的青山环抱中住着八十来户人家,村民大多姓徐。

寨子的右边是一个象征久远意义的千年不老乌龟董,左膀是村小学,学校背后自然生长有七棵古老的杉树,俗称“七妹杉”,世世代代辅佑着徐氏后代读得书、出人才。

寨子前面有一口水汪汪的大水塘,滋润着这条从六龙山奔腾而来的巨龙,也滋润着这龙头下的徐氏子孙。

古寨设了个临时接待处,据接待处的徐绍勇介绍,茶园山村寨古建筑群占地两万平方米以上,分左、中、右三条石板石梯通道进院落。左边是长房,中间是二房“景山第”,右边是三房“南州第”。

只可惜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山庄,曾遭遇两次大火,古时的房屋大部分都已烧毁,但墙基、石阶和院坝,大部分都还在。这些基石、台阶,全是经过细钻钻过的青石砌成,院墙是青砖泥心盒子墙,院坝全是青石铺成。

避祸乱,深山隐居建庄园

“我们是徐福的后裔。”徐福72代玄孙徐绍勇翻开《徐氏族谱》说,茶园山是秦代方士徐福后裔第56代孙徐宰六的曾孙徐以暹(第59代孙)参与南明政权反清失败后,为了逃避清王朝的诛戮,而选择地势险要、交通闭塞、人迹罕至的六龙山腹地所建的山庄。

据记载,明朝嘉靖(1522~1566年)初年,江西临川有一个叫做徐宰六的秀才,云游到铜仁,被铜仁山清水秀的风光所吸引,爱上了这个风光旖旎的地方,便迁居到这里,成了徐姓的入黔始祖。明朝万历(1573~1620年)《铜仁府志》上记载的“喜其山水佳胜,乃迁居焉”,就是徐宰六定居铜仁的真正原因。

徐宰六生性淡泊,喜欢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并且在勘观风水上很有研究。旧志记载,当时铜仁的府学、官署的选址,都是请徐宰六斟酌定夺的。

但倘若只简单地把徐家理解成方士世家,未免有失公平。历史上,徐家文臣武将,代不乏人。远的不说,徐宰六的孙子徐穆,在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考中进士,把官做到了云南按察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曾孙徐以暹是崇祯九年丙子科(1636年)举人,官至南明广西按察使司分巡桂林道的副使,也是一个身居四品的厅局级官员。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进攻北京,崇祯皇帝在梅山上吊自杀,明朝算是灭亡了。但在江南,明朝还有半壁江山,一些爱国的将领,先后拥戴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为首,与清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时称“南明”。

徐以暹考中进士一年后,便先后在两广做了十年左右的官,其中有几年做的还是南明王朝的官。因为有着这样特殊的历史问题,回到铜仁的徐以暹同清代的知府又发生了一些矛盾,因此在城内的老屋徐家巷里越住越觉得不稳妥,于是便在城外既偏僻又险峻的六龙山,修建房屋避祸。

徐以暹在这荒僻山上隐居,原本是权宜之计,可是在山上住了一段时间后,却逐渐发现这远离尘世的地方实际上是一个“世外桃源”,不仅在陇头坝有二百多亩田地可供耕种,一方开满莲花的山塘可供灌溉,在莲池中戏水的对对鸳鸯让人心旷神怡,山上的“幽涧花香”“古树藤萝”“楠洞飞泉”“玉屏松月”等茶山十景更是令人流连忘返,于是便决心长住在这个地方。

经过仔细察看后,徐以暹离开原先在陇头坝隐居的老屋场,在新选的乌龟董旁大兴土木,开辟创建山庄。因为当年在山庄的左侧山坡上生长着很多茶树,所以就把这个山庄叫做“茶园山”。

经过多年的发展,茶园山已有“千嶂岚光”、“楠洞飞泉”、“玉屏松月”、“莲池鴛鸯”等十多处茶园美景。

又由于山庄的创始人徐以暹,曾任南明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其伯父徐穆,又曾任云南按察使,徐氏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在公开先祖在明朝的职务不会受到威胁后,便又按照谐音把茶园山叫做“察院山”。现在山庄入口处的水井旁,还立了一块写有“察院山”字样的小石碑。

重家训,爱书习文人才出

由于茶园山的徐氏祖先来自于文化先进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思想开化,有理想,有抱负,祖祖辈辈养成了勤耕读、重功名的思想,并把当官做学问作为光宗耀祖标志。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只有发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才有可能获得功名、利禄,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经济、政治地位。

为此,他们世代尊师重教,请先生办私塾,严格教育儿孙,鼓励他们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蔚然成风,即使有的人家经济较困难也要想方设法为儿女读书创造条件,所以家族中读书的人多,获得功名的人也就多。

同时,徐以暹上山躲过劫难之后,城里仍有大量房产,为他们培养子孙创造了有利经济条件。他们始终不忘祖先的遗风,不管在兴盛时期,或是艰难时期都一如既往的坚持“立品行、正风尚、课子弟、尊师道”等家训,以及“耕读为本、买书不惜价、书是吾家秀才脉”的良好传统。

三百多年来,人才辈出,先后出了徐穆、徐以暹、徐镇、徐如澍、徐钟藩、徐婺、徐尚之、徐世汉等重要文化人物。晚年大都潜心著书立说,从而为地方文化发展、历史资料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徐穆,官至省级,著有《闽游滇游诗草》二卷。翰林徐如樹,官至厅级,晚年主讲贵山书院,主编道光《铜仁府志》,其子徐婺于著有《红蔗山房诗集》三十卷、《铜仁十二代诗集》等,甲于黔东。徐氏家族嗜书如命,以书为贵,藏书之多,为黔东之冠,遂成为遐迩驰名的书香门第。

至今,徐氏家风影响犹存,爱书习文,追求上进成为他们的共同目标。不管是在外工作、当老板还是务工,或是在家守业耕作都积极向上、奉公守法,都敬仰文化。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文艺学会组织,自撰家族发展史,赋诗作画颂扬铜仁美丽河山,就是没有文化的妇女看到好书都要带回家去给娃娃看。

由于良好家风的影响,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这个贫困闭塞的小地方就出了百余名大学生。

正是茶园山村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深厚的文化底蕴,茶园山村才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省级示范性传统村落名录和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1.《铜仁茶园怎么去,铜仁到三亚怎么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铜仁茶园怎么去,铜仁到三亚怎么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3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