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矿料常规可以分为紫泥、绿泥、红泥、段泥四个基本大类。降坡泥因含红泥成分有人把它归属于红泥类,也有人认为它不属于常见的四大类泥料,应该单分一类,个人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所以把降坡泥单独分了一类。当然,把它归为红泥类也是没问题的,见仁见智,尊重每种意见,求同存异吧!

篇幅有限,着重介绍几款比较常见的泥料供大家参考!泥料知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知识体系,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明白的,希望大家能够辩证的看待,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紫泥:是一种含赤铁矿的物质,呈紫红色和褐红色砂质泥岩,泥质细而匀,可塑性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泡茶好喝,广受各界壶友喜爱。是紫砂泥中最常见的泥料品种,泥料存世量也是最多的,紫泥壶易泡养,不挑茶,比较推荐入门壶友选择此款泥料的壶。

紫泥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可塑性好,泥坯强度高。烧制温度约1150 ℃;收缩比约8%

底槽青(清):产于黄龙山矿区,位于紫泥泥层的最底部,含矿量较少。矿料上有青绿色豆斑(俗称“鸡眼”),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略酥。砂质细密光润,色泽纯正沉稳。

这两年底槽清有些被神话了,壶友们需理性看待,不必过分崇拜,以免入坑。

底槽青烧成后壶表面金砂隐现,温域广,能吃高温,烧制温度可达到1200℃。成品颜色不单一,温度烧低一点壶表面偏红色,温度烧高一点壶表面偏猪肝色。

天青泥:产于黄龙山蠡墅大水潭矿区,于诸泥中最稀有,在古时就不多见,现代更是稀少。市面上常见的绿色或蓝色的所谓天青泥,实际上就是添加了氧化钴或氧化铬绿的化工壶。

本山绿泥产于黄龙山矿脉,产量稀少,泥质较嫩,温域不广不耐火。绝大多数都是以共生的形态存在。纯的本绿矿层非常少见,而且很薄,矿量稀少。本山绿泥的含铁量在所有紫砂泥里是最低的,而钛元素的含量较高。铁元素负责红色,钛元素负责黄色,所以本绿的烧成颜色呈现黄绿色,梨冻色。

民国绿:是一种调配的泥料,并不是原矿紫砂。是以本山绿泥为底料,添加白泥与适量的氧化钴,氧化铬调配而成的紫砂泥,这种配制方法始于民国时期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的王世杰老师,故称“民国绿”。当时由于氧化钴是从国外进口的,原料昂贵,只有少数制壶名家能够使用,“紫砂七老”中的顾景舟,王寅春,朱可心等都做过民国绿的壶。

红泥:和紫泥一样也是一个泥料大类,分为:大红泥,小红泥,朱泥。红泥产区:赵庄,红卫,川埠,大家熟悉的小煤窑朱泥就是产自红卫。黄龙山也产朱泥,但是产量少,杂质多。

大红泥不常听到,但它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大红袍”。这个泥料无论是矿石还是成品颜色都特别鲜艳,异常珍贵的泥料。

小红泥和朱泥外表是比较接近的,矿石都呈黄色或青色,进窑烧制以后才变成红色。区分小红泥和朱泥主要看收缩率,小红泥的收缩率一般不到15%,朱泥的收缩率至少在20%以上,达不到20%的收缩率不能叫朱泥。

朱泥含砂量低,泥性娇嫩,成品结晶度高,烧制收缩大,有“十朱九皱”的说法。朱泥浆重而少砂,透气稍逊一筹,但是聚香扬香的特点突出,尤其适合泡高香型的乌龙茶类。

段泥:也叫“团泥”,矿藏量很大,仅次于紫泥。“团”就是团聚,聚合的意思,所以段泥就是指聚合在一起的共生矿。

段泥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烧成后颜色明亮,泡养后手感细腻同时也拥有非常棒的透气性,但是段泥壶不是很容易泡养,泡养不当容易养花,对新手不是很友好,比较适合泡养茶汤颜色浅的茶类。

如果烧制时温度达不到后期泡养会有“吐黑”的现象,只要温度达到是不会有问题的。

段泥颗粒感强,颜色丰富,种类多,结构疏松,透气性强。

降坡泥是上世纪90年代初,宜兴政府修建从宜兴市区通往丁蜀镇的陶都路时偶然发现的泥料,属于红泥和段泥的共生矿,矿藏量相对稀少。按照成品颜色可分为红降坡,黄降坡和青降坡。

降坡泥颗粒感明显,透气性强。红降坡因含红泥多,段泥少,成品呈红底黄点的特点,也是降坡泥中最优质的泥料。黄降坡因含红泥少,段泥多,故呈黄底红点的特征,质量次之。青降坡质量最次,市面上比较少见。

篇幅有限,没法一一展开来讲。大家如果对什么泥料有兴趣或者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我会抽时间解答。


1.《[什么紫砂料好]什么是紫砂黑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紫砂料好]什么是紫砂黑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37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