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就应当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我愿意将我的每朝每夕都奉献给扶贫攻坚、建设祖国的事业。”这是来自云南民族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队长吴道庭同学“三下乡”日志中的一段话,对于他来说今年暑期过的并不轻松,他的整个暑期都投入于德宏州盈江县卡场镇卡场村的“扶贫攻坚”社会调研活动中。

这个暑期,在共青团云南省委的统一领导下,云南省各高校共组织了43所高校,共294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到普洱、大理、昭通、楚雄等16个州市开展社会调研、爱心支教、非遗保护、公益医疗、法律科普等活动,积极探索高校扶贫攻坚的新途径新方式。实践过程中,青年们纷纷承诺要以青春、智慧和力量建功“十三五”,努力实现中国梦。

扶贫攻坚,思想先行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对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身的云南省来说,这一年也是扶贫攻坚的关键一年。要脱贫,首先就是要将思想和行动有机结合。云南团省委紧抓“三下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求在贫困地区开展集中服务活动,深化基础群众对扶贫攻坚工作的认识,为行动筑牢思想基础。

十五个小时的大巴汽车,两个小时的乡村公交,云南民族大学学生一行11人组成“三下乡”扶贫攻坚调研小分队到达德宏州盈江县卡场镇卡场村,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调研小组分别向卡场村辖下老卡场、卡场卡练、麻竹领杆等三个自然村寨进行实地走访,在走访过程中,调研小组发现一些贫困村、贫困户,不但面临着物质上的匮乏,更重要的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勤劳实干的精神,这是扶贫道路上最大的难题之一。面对这种情况,调研小组当机立断,迅速联系当地村委挨家挨户村民发送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手册,在全村开展扶贫宣讲会,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对有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村民进行延伸讲解,对于没有识字能力的村民采取找重点、大声朗读的形式加以解说,还鼓励村寨青年多读书、多看报、多学习。这一举措进一步引导村民们转变了观念、培养了自主意识,切实改变村民等、靠、要思想,让贫困户将“要我脱贫”的被动督促改变为“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

而距离卡场村一千多公里以外的普洱市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则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帕亮村曾经有过毒品泛滥的历史,很多村民的致贫原因都是因为毒品。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大学生针对这种情况决心帕亮村开展“三下乡”系列边疆农村禁毒防艾活动,实践团队在帕亮村贺格老寨、贺格新寨、帕亮新寨、东木小组、印太小组和南美咖啡厂等村民小组就近几年普洱市及云南省发生的贩毒、吸毒、戒毒典型案例进行普及宣传教育,为使村民进一步提高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与防范,实践团队分组深入田间地头、乡村集市、村民家中为600余名村民开展新型毒品认识、防范讲解,在全村范围内进行禁毒防艾宣传视频轮播,在村民公共活动场所及主要通道粘贴禁毒防艾法制宣传挂图20多幅、向村民发放禁毒防艾宣传单3000余份。“我觉得我们这次‘三下乡’活动的意义十分重大,只有进一步加深广大村民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增强了防范毒品的意识,坚定洁身自爱、爱家护村、共同拒绝和远离毒品的观念,才能使饱受毒品困扰的村民摆脱阴影,积极投身脱贫致富的行动,从而建设美好边疆农村。” 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团委书记崔文锐这样评价他们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挥优势,做好基础服务

按照团中央关于开展“青春建功十三五·携手共筑中国梦”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团云南省委以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为工作重点对各高校“三下乡”实践项目进行了统筹安排。

“我今年七十多了,村里的路历来难走,都很少去镇子上,更何况是省城了,这还是第一次看到有省级专家来我们村,真是帮了我们大大的忙,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这是龙陵勐蚌村的村民杨大爷对一支医疗队的感谢。这只医疗队是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二及第三附属医院的12位专家和学校老师、同学组成的暑期大学生“三下乡”赴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他们在龙陵勐蚌村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活动。医疗队到达龙陵勐蚌村当天就接诊了220多人,测血压100余次。就诊活动很忙碌,工作也很辛苦,但队员们都说看着村民们了解到自己的病症并拿到药品时满意而安心的笑容感到非常欣慰。医疗队的同学们说贫困地区民众的生活及医疗现状并不会因为一次专家的义诊而有根本性的转变。但只要一代一代有人愿意去改变,愿意去奉献,那么我国的基层医疗必将迎来光明的前景。而身为学生,他们也会更为积极地投身到基层医疗事业的建设中,去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发挥自己专业优势为扶贫攻坚尽一份力。

“扶贫攻坚不是一个人、一个村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我们身穿警服,就意味着要肩担道义,为扶贫攻坚创造一个安宁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云南警官学院学子如是说。云南警官学院201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在普洱市墨江县龙坝镇展开,志愿者在实践期与当地公安机关到龙坝中学、加油站、龙坝镇烟叶收购站进行了消防安全检查,在龙坝镇烟叶收购站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宣讲;顶着烈日与龙坝镇政府工作人员亲赴农贸市场、食品加工厂、民间茶叶作坊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检查;还与龙坝派出所警务人员和墨江县车管所工作人员全程参与龙坝镇二轮摩托车驾驶资格理论考试;龙坝镇赶集日,志愿者们与墨江县公安局交警赶集警组一起进行了龙坝镇街天专项整治行动。虽然此次活动历时不长,但影响广泛,收效明显。获得了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不畏惧付出、不畏惧艰苦,只为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只为家乡人民脱贫愿望的顺利实现,这就是这些警院学子的心声。

扶贫+互联网,让产业走出去

布料吸汗透气、触手绵软,图案生动活泼、望之可亲。这说的是大理巍山的扎染工艺。扎染原料一般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植物蓝靛。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折线、漂洗、整检等工序。一件扎染作品堪称一件工艺品。在巍山很多普通村民都会扎染,但是因为巍山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所以这些精美的扎染艺术只能自用。云南艺术学院的学子了解这一情况后,在今年暑期组织了“三下乡”实践队伍来到大理巍山三彝扎染厂了解学习扎染工艺,并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在巍山开展电子商务培训活动,手把手的教会村民怎么开淘宝店,怎么在网上把自家扎染作品换成实实在在的财富,让巍山扎染技术走出去。一位培训班的“小老师”说传统文化艺术在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村民们欠缺的不是精湛的手艺,而是一个窗口,而互联网的发展就为基层农村带来了这个窗口。

大数据时代,扶贫攻坚工作也不再只停留在现实空间,更在一步步向网络空间蔓延。“三下乡”实践小组除了带着特产+互联网模式走进基层,同时也为扶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的变革。云南农业大学“三下乡”社会调研实践队为使扶贫攻坚工作进一步科学化、信息化,他们将普洱市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作为试点村落,在当地“挂包帮,转走访”驻村扶贫工作指导员张宝琼老师的带领下,白天他们不畏酷暑,深入群众,一户一户进行房屋及人口信息登记,晚上就着村委会暗黄的灯光将收集到的帕亮村1350户5261位村民的《房屋及人口信息登记表》和《楼房信息登记表》信息逐一输入到网络系统中,给村寨各户进行定位。完成系统导入工作后,实践组成员邀请当地村干部对系统进行试用,系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肯定。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助力互联网与乡村的“联姻”,这必将让更多贫困乡村受益,为村民脱贫致富拓展新路。

种下一颗小苗,收获一片希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能单纯的进行物质援助,更要从孩子抓起,从教育抓起,使贫困农民真正掌握致富本领才能除去穷根。

云南省红河州地处高原,交通不便,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红河学院根据现实需要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了支教分队在弥勒市西一镇中和铺村中和小学为小朋友开展暑期培训班。在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们不单单在学习上为孩子们进行辅导,也通过各种文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树立高远理想。虽然学校的学习条件艰苦,生活环境简陋,但是这群可爱的孩子,保持住了他们对知识渴求的态度和对未来无所畏惧的勇气。在志愿者支教的最后一课,志愿者们向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读书?”对于这个问题,一位9岁的小朋友说:“我家里很穷,村子里也很穷,所以我要好好读书,学好本事,以后把家乡建设的更好。”听到这样的回答,红河学院的志愿者感到非常欣慰,他们说:“这才是我们支教的真正目的,也许这一次支教活动并不能使孩子们的成绩迅速提高,在每一个贫困儿童的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让孩子们有了努力学习,反哺家乡的感恩之心。为贫困地区在未来带来一片希望。”我们相信,国家有这样的少年,扶贫攻坚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希望,未来就有希望。

两个月的暑期实践很短,短得让志愿者们都觉得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还没做,两个月的暑期又很长,长得让志愿者们在一次次调研、一次次义诊、一次次支教、一次次宣讲中迅速成长、清晰的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的职责和使命。就像他们向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所承诺的那样——忠于国家与人民,奉献青春建功十三五,你我携手共筑中国梦。

1.《云南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助力扶贫攻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云南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助力扶贫攻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329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