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喝茶时,去茶馆,看茶艺师操作泡茶,沸水冲、盖碗出,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没当回事,就上手自己来,结果被烫得龇牙咧嘴,“呼呼”地赶紧把盖碗放下。打心底里开始疑惑,这种反人类构造的容器到底是怎么留存下来的?




到了喝茶时,主人分完茶,气定神闲,三两口一杯见底。

而自己呢,嘴唇刚碰到茶水,就慌忙把杯子往桌上搁了搁,一阵纳闷,这么烫,是怎么喝得下去的?


因此,坊间流传着一个说法,“茶人不怕开水烫”。

话糙理不糙,喝茶的人,好像还真的练就了一身神功,完全不怕烫。

耐烫,不是神功,是基本功


上述的场景,茶小白们碰到过,老茶客们更是相视一笑,太熟悉不过了。

如果说人类大步走路的能力是在不断的摸爬滚打中习得的,那么茶人们看似轻松的泡茶、喝茶背后,就是叮呤咣啷的碰撞与破碎声。

所谓,铁打的热茶,流水的器具。

就问问,有多少入茶门的学费,是交给十几块钱的德化白瓷盖碗了?


当然,不排除人的耐受力天然有别。就像不少男人总是惊叹“女人的洗澡水温怎么能这么高”,女人们则表示“热腾腾的正舒服”。

大部分茶人的起步,还是从“怕”到“忍”,慢慢捱过来的。



从练习泡茶开始,即使看了太多指南,包括“哪种盖碗不烫手”、“怎么才能拿稳一把注满热水的壶”等,各式各样的技巧,心里照样还是打着退堂鼓。

说到底,哪有完全不烫手的茶器?

即使用了导热再迟钝的材料、碗沿大到手都握不住,还是提防不了从夹缝、小孔里冒出的水汽,分分钟烫得叫人跳脚。



△ 盖碗沿边、不断向上冒热气的缝隙,都是“重灾区”

然而,要想泡出一壶好茶,“耐得住烫”,就是必备的基本功。

看似不过一咬牙、微不足道的事,这背后的实质,是对水温的把控、也是对茶汤品质的直接影响。

用多少水温泡什么茶、何时出汤、出汤速度、倒进茶杯中的量……环环相扣,直击触觉,也至关重要。

烫,也要烫出方法来


爱喝茶的人,并不都是皮糙肉厚、烫习惯也就不怕了。

在不断的练习中,如何与沸水和谐相处,老茶客们早有自己的心得。

| 阈值提高,预期防备

刚开始喝茶时,猝不及防被烫到,大多是因为没有防备。

但泡茶久了,自然就会明白,泡茶器的温度几乎等于沸水,刚冲出的茶汤也接近九十度。




这样一来,做好心理建设,“敌来我挡”,皱一皱眉头也就过去了。

| 泡茶诀窍,出汤快、间隔长

泡茶时尽可能不烫手,就要研究一下如何与茶器的导热速度赛跑。

这里有两个办法可以参考。

一个是尽量选择构造讲究的茶具,比如盖碗的盖钮、底座都要有一定厚度,且碗沿弯曲程度较大;壶的盖钮不直接对着出气孔等。



△ 典型的好用盖碗,受烫指数非常低

第二点,是在注水之后,早些出汤。如果茶叶需要闷泡,就要在出汤时,迅速、干脆。



△ 出汤干脆,也对壶器的出水能力有考究

同时注意,在相邻两泡之间,时间间隔不要太短。等泡茶器适当散热以后再行下一道茶。

| 喝茶不烫口,七分满、小口啜

在给茶杯里倒茶时,常说要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情谊”。

现在看来,这份情谊,还是非常实在有用的。




茶水倒得太满,一来不利于散热、二来还增加了嘴唇的接触面积。

而倒七分左右,既不会显得杯中分量不足,又预留了冷却的空间,可以说是很贴心了。




茶杯的选择也有讲究。

截面更大、开口向外敞的茶杯,相对来说不太容易烫口。

相反地,类似于闻香杯这样的深筒设计、或是开口内收的小蛋杯,聚香明显,但散热的效果就略逊一筹了。



△ 敞口向外的茶杯,不易烫口

还有许多时候,能看到老茶客们拿起茶杯就咻咻地往嘴里呼,传说中的“让茶水在口腔中快速回旋、均匀在舌面铺开”。


但这样的操作,实属经验所得,请勿随意模仿。

更好的选择是,小口啜、微微向口腔内吸。经过空气混合的降温效果,茶水到嘴里就不会太烫了,健康又安全。



说到这儿,可能就会有人奇怪了:

这不是活受罪吗?既然烫,用低一点的水温冲泡、或是放久一会儿再喝不就行了吗?

当然可以。

但有一点经验就会知道,即便是适合绿茶的85度(低)水温,依然烫手。




而对大部分茶叶来说,水温高,更有利于即时的出味、呈香。

至于后者,遇上茶聚时,主人家一道一道地泡,想体会每一泡的滋味,就得掌握技巧、跟上节奏了。

感兴趣的茶友可以留言获取免费名额!

1.《[泡茶怎么不烫口]泡茶怎么防止被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泡茶怎么不烫口]泡茶怎么防止被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348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