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北部战区空军某旅营区,野外训练场帐篷林立、战车轰鸣,官兵步履匆忙又紧张有序,一派士气高昂练兵忙的火热景象。军队发展看士气,士气高低看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无声的“枪炮”利剑,是无形的“硝烟”战场,是练就战斗力“硬功”的“铁布衫”。该旅依靠“软文化育人,硬作风向战”,促进部队战斗力提升走开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红色文化”根植官兵血脉

“敌机飞到前辈们头顶上空开始投弹,被炸飞的石块和树木像雨点般向指挥所铺天盖砸过来,前辈们一边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一边坚守岗位留存情报数据,我们的红色基因火种就在这种大无畏精神中留存下来……”当新兵刘士强驻足连队“红色家谱”荣誉室,看着荣誉墙上泛黄的黑白照片,听指导员席文政为他和同批战友讲述这些从未听过的故事时,他的思绪追随着前辈们的足迹在荆棘碎石里穿行,枪林弹雨中坚守,一股热血久久在心中涌动……

“入伍前离英雄很远,入伍后,我成了英雄的后人,身上开始流淌英雄的血液。”19岁的韩金梁最爱听指导员讲“过去的故事”,“它似乎让我找到了自己的根和魂”。这个“红色家谱”荣誉室位于该旅2000多公里外的边防高山侦察哨所,那里常年霜冻,环境恶劣,却是该旅根脉所在,是该旅前辈们最先奋斗的地方,成为了该旅“铸魂向党”的宝贵红色基地。

用英雄气“叫醒”官兵的耳朵,传承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根植官兵脑中心中,成为战斗力生成的源泉和根基。该旅每年新干部集训完,都要到“红色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熏陶锤炼”。

他们走进山尖尖上的“红色家谱”荣誉室,听老兵讲述前辈官兵浴火重生、创建家园的英模事迹;他们走进红色圣地“老黑山”,参观东宁要塞群遗址遗物博物馆;他们在鲜活的历史中感受着红色基因,在情感深处与历史与先烈进行着深情对话。“红色文化”,在兵之初就已浸染官兵心灵深处。 

“战斗文化”激发血性斗志

“我不怕牺牲,我只怕牺牲得没有价值!”五营一连四级军士长朱海涛在一次座谈交流中的话,在该旅官兵中广为传颂。问及对“牺牲得没有价值”具体解释,他说:“如果我的牺牲能换来战争的胜利,我愿意,我只怕军事技能不够精湛,白白牺牲。所以,哪怕为了牺牲得有价值,我也要不断提高作战技能。”官兵们这种不怕牺牲强烈求战求胜的愿望,与旅里浓厚的“战斗文化”氛围熏陶密不可分。

把战斗文化抓出声势,官兵们只有在硝烟味中才会保持血性斗志。

漫步营区,郁郁葱葱的荣誉林里用木牌钉刻着“强军先锋”、“岗位尖兵”等先进官兵的姓名牌;道路拐弯处,官兵们用在天南海北执行演练任务中收集的“海景铸魂石”、“大漠亮剑石”等“历经硝烟洗礼”的石头,制作成战斗文化小景点;花坛中,马兰草、沙柳等植被跋涉千里跟随演练凯旋的战士们来到营区安营扎寨,茂盛成长;道路旁,屹立着步枪造型的耳旗和经典战争讲解图印成的灯箱;餐厅里,基地视听制作播放的视频节目实时播放;营区广播中,官兵们自己录制的经典战例、战斗感言定时响彻耳畔;举办“聚力新时代、奋进某旅人”感动人物颁奖晚会,开展“光荣属于你、喜报送回家”活动,让荣誉感浸染每一名官兵以及家属;每条道路,更是以“胜战之路”“先锋足迹”“翼战路”“武翼路”等充满战味的内容为主题命名。

走入官兵宿舍,翻开大家的迷彩服,内里都明确标示着每个人的血型,而挎包、水壶、携行包更是日常必备。所有战备物资,全部按当季要求准备齐全,时刻保持一幅“闻令而动”“随时准备出发”的备战状态。

战斗文化层层覆盖,将“硝烟味”渗透到官兵的床头,官兵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战争”的味道,“国家、军队、使命、荣誉”这些崇高的字眼,在官兵心中变得立体而丰满起来。

列兵孙宇来入伍后,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一首自创的诗歌从她心中喷涌而出:“假如明天就要上战场,妈妈,请擦干眼泪,为我祈祷,您养育了多年的孩子,正在准备为保护祖国和您而战……妈妈,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等到太阳再次升起,等到我们欢呼胜利的时候,那时候,便是我们的归期。”一首诗歌写出了该旅官兵对祖国的真情告白。当诗歌被拍成视频短片搬上大屏幕时,官兵每每驻足观看,血性斗志激发着自豪感使命感如星星之火般在该旅渐成燎原之势。 

忠诚血性激发练兵“硬作风”

红色基因和战斗文化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涵养着官兵的忠诚血性,激发着训练豪情,催生着精武动力,并转化为苦训必胜、勇往直前的战斗“硬作风”。

“80亩地野外综合训练场”是该旅官兵实现“自虐式”练兵的“风水宝地”。那里紧挨营区却无水无电荒草丛生蚊虫横行,放着好好地敞亮宿舍不住,官兵硬是将帐篷搬进“荒岛”,上演“野外求生练兵记”。

一年365天,各营官兵便轮流驻训在这“荒岛”,常态化适应野外阵地环境,这种“自虐式”训练方法已然成为该旅“破除和平积弊”训练新模式,官兵正逐步从适应野外生活向享受野外生活转变。

笔者闻讯而去时,荒芜的杂草已被官兵清除,帐篷林立在砖石铺就的道路两旁,掀开门帘却不见“豆腐块”与“白床单”。一问才知,营区内宿舍的“标配”,在营区外已被统统打进了背包——“随时准备出征”。笔者顿时对指挥帐前“在这里学会打仗,从这里走向战场”的标语肃然起敬。

指导员陆玉亮调侃道:“昨晚风大,感觉帐篷就要随风起飞一般。”“营区里盖一床被子刚刚好,在这里盖两床被子都透心凉。”

由土堆掏成的“土灶”中火苗正旺,锅里的饭菜滋滋作响,柴火就从“荒岛”上捡拾而来,软体储水罐中储存着官兵几日的生活用水,官兵中时时有被蚊虫叮咬难以入眠的案例。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官兵战斗激情高涨,自己动手动脑为野外生存进行了很多发明创造。

“土灶”就是其中之一。在野外综合训练场,凡是长时间蒸煮做饭全部采用土灶。“别小看这个土灶,它一天能为我们节约柴油30升,够我们的电源车发电机组运行一天了。”驻训任务分队长王聪阜掐指算着。

“野外用水系统”是又一发明。以往官兵都是直接用脸盆从储水罐“捞”水,既不卫生还不方便。现在官兵自己动手安装了一台自动抽水泵,再连接上水龙头,“储水抽水出水”一气呵成,再将储水罐密闭起来,野外用水变得方便又卫生。 

高科技部队如此这般“练兵备战”“自我折磨”,是否有点“自找苦吃”小题大做?“没有苦训不叫实战化训练,只有到了‘野外’,才能补了平时军事训练的‘野味’,才能切身寻找野外生存的办法。”作训科长彭海峰说得掷地有声。

“软文化”不断催生“硬作风”。为了进一步提升部队战斗力,该旅每年将练兵成绩进行“龙虎榜”公布,榜上对全旅每一名官兵成绩进行大排名,“红榜”表扬“白榜”批评,几块大黑板拼成的榜单赫然立于营区内,为官兵“比学赶超”提供数据参考。

“谁英雄、谁好汉,龙虎榜上看一看。”该旅旅长王建荣边看榜单边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官兵们看到自己的差距,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树立起单位和个人发展靠实绩、凭本领、依技能的鲜明导向。”

该旅政委陆彦斌对此深有感触:“一支部队的发展建设不能没有文化作支撑,软文化是一种硬实力,它给部队发展注入灵魂,是激发战斗力生成,激发硬作风向战的不竭内动力。” 

中国空军网

1.《别无他求 没有战斗力我们一无所有,除了打胜仗我们别无他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别无他求 没有战斗力我们一无所有,除了打胜仗我们别无他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3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