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仪式现场摆放着著作
2月23日下午,社会各界人士及师生代表悼念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安作璋先生。 记者黄中明 摄
2月23日,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作璋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济南市莲花山殡仪馆举行。数百学界同仁、弟子从全国各地赶来,送安作璋先生最后一程。
弟子记忆里那间正式的客厅
23日13时30分,离安作璋遗体告别仪式开始还有半个小时,莲花山殡仪馆告别厅前已经站满了来送别的人。其中有安作璋先生的学界同仁,也有他的弟子,还有众多曾与之有过交往的人。
韩玉峰是安作璋先生2008级研究生,毕业后赴山西太原工作。当下正是高校学生返校高峰期,从太原到济南的高铁票一票难求,韩玉峰抢到一张普通列车的站票,在车厢狭窄的走廊里挤了一夜,回济南送别老师。
韩玉峰依然记得在校读书时,去安作璋先生家的客厅上课的情景。他和他的同学们穿过山师北门,跨过文化东路,向北拐进巷子,就到了老师家。在韩玉峰的记忆里,客厅布置比较简单,进门正前方是两把太师椅,中间有张桌子,右手边则是一排书柜。上课时,安作璋先生端坐太师椅,学生分坐两旁。
那时候,安作璋先生因为腿脚不便,加之年龄较大,常常在家中授业解惑。不只是韩玉峰,很多学生都记得那间客厅。“虽然不是普通教室,但极为正式。先生穿戴整齐,讲得认真,学生也都抓住难得的机会,学得非常认真。先生行动有些不便,为了上课减少上厕所次数,往往较少喝水,一讲就是半天。”安作璋先生2004级研究生李建业说。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卢忠帅是安作璋先生2007级研究生,他在发来的唁电中也写道:“2007年秋季学期,年近八旬的安先生在自家客厅为我们中国古代史专业9名研一学生授课,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滔滔不绝,至今虽已过去十余年,但先生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
不让学生为他的项目帮忙
在学界同仁和弟子的印象中,除了学问高深,安作璋先生也自有人格魅力。
韩玉峰回忆,安作璋先生在给他们这些学生的第一堂课上谈到了治学,研究历史需要坐冷板凳,而如果要有自己的学术成果,需要到50岁。等到韩玉峰毕业踏入社会时,安作璋先生告诉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韩玉峰说,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安先生从来不让他们为他的项目帮忙。
女儿出生时,韩玉峰向老师报喜。安作璋先生为之取名“韩凤仪”,有凤来仪之意,颇有古典意蕴。2017年,韩玉峰再次见到安作璋先生,获赠一份其事先写好的墨宝:“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齐鲁师范学院副校长刘德增1984年考到安作璋先生门下。在他的印象中,安作璋先生除了读史著书,也有其他的“私好”。“记得2005年,我随安师、孟祥才老师去内蒙古参加秦汉史年会,安师躺在火车下铺上,聚精会神地看书。此书已破旧,用白纸包着封面。我问安师是什么书,安师笑而不答,我抢过一看,原来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闲暇时,安师常以此类读物为乐。”刘德增回忆。
77岁的赵润生从聊城赶来送别安作璋先生。他1963年入校,跟安先生学习中国古代史。那时候讲台上的安先生尚且年轻,只有三十五六岁,但是“教书教得好,对学生热情”。站在告别厅里的赵润生已经白发苍苍,他向故去的老师鞠躬,献上一支菊花。
史学研究薪火相传
安作璋先生的离世,被视为中国史学界的重大损失。中国史学会、山东大学、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华书局、山东省历史学会等,以及包括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等高校在内的相关院系纷纷发来唁电,悼念安先生,表达哀思。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毛锐说,对于本学院的历史研究来说,安作璋先生是旗帜性人物。他活到老、学到老,定期为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作报告,即使在今年春节期间,还在忙于手头正在进行的项目。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曾有著名的“三巨头”,分别是治中国近代史的胡滨、治中国古代史的安作璋和治世界近代史的刘祚昌,其中胡滨和刘祚昌已经去世,如今安作璋也故去,让很多人心生“一个时代终结”的感慨,但他们桃李满天下,史学研究薪火相传。
1.《著名历史学家 数百学界同仁、弟子送别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先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著名历史学家 数百学界同仁、弟子送别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先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45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