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转变,还是做不了大客户
指导|李喆写|魏伯乐
近30年在HCM领域的密集工作已经使终极软件的市场价值接近100亿美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Ultimate Software的成长相对于刚成立十几年的Workday来说还是太慢了。爱分析认为,虽然Ultimate Software的三次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客户质量差的核心问题。
当人们谈论人力资本管理(HCM)时,首先想到的是Workday,但很少有人知道终极软件。但事实上,与2005年成立的Workday相比,UltimateSoftware已经在HCM深入发展了近30年,是HCM名副其实的老手。
1990年,UltimateSoftware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并以其工资产品UltimateSoftware进入HCM市场。经过7年多的发展,UltimateSoftware于1998年6月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IPO市值1.59亿美元,当年营收4343万美元,营收增长率接近150%。
然而,在那之后,终极软件未能保持高速增长,而是陷入了增长困境。直到2006年收入才突破1亿美元。2017年收入达到9.4亿美元,历时30年,市值接近80亿美元。相比之下,HCM领域的另一家知名公司Workday仅在12年内就实现了21亿美元的收入。
在过去的30年里,UltimateSoftware经历了三次转型,从本地部署软件到SaaS模式,模块化和可配置的产品功能解决定制问题,并为产品增加了大数据和AI等新技术。这些转变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UltimateSoftware增长乏力的问题。
通过对极限软件近30年来三次转型的分析,发现客户定位是极限软件三次转型未能取得成效的核心原因,这使得定位于HCM领域中小客户的极限软件最终超越了定位于大客户的Workday。
01
提供全模块HCM产品
对于三种类型的客户
从产品功能来说,UltiPro可以分为三层。基础层提供员工调动、工资、工时计算等。满足企业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人才管理的功能主要针对员工职业生涯中不同的管理需求,如人才招聘、绩效管理、福利管理等。
除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终极软件还提供分析和决策工具。除了基础数据报告,UltiPro还包括情绪洞察、风险预警、绩效预测等工具。,帮助企业根据员工数据提高员工效率。此外,Ultimate Software还提供自助服务,帮助企业中的不同角色根据功能权限查看或上传数据。
Ultimate Software将功能模块打包,让企业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匹配功能,并按员工人数按月支付。除了SaaS产品,极限软件还提供部署和培训服务,通过定制满足部分大型和超大型企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2017年,UltimateSoftware发布了Uliproconnect产品,可以帮助客户使用社区知识,快速、高质量地集成所需的服务模块,减少客户对服务交付的依赖。
终极软件主要针对三类客户,第一类是2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第二类是500-2500人的中型企业,第三类是100-500人的小型企业,涵盖科技、食品、体育、金融、医疗等行业。其中,中小企业主要通过SaaS模式提供产品和服务,几乎没有定制开发和部署。截至2017年底,Ultimate Software已为4100多家大型企业提供服务,其中包括赛百味、雅马哈、刘易斯和德州走狗等知名企业客户。
02
转换宿主模式
终极软件角加速
在开发初期,Ultimate Software通过工资表产品切入中小客户,通过产品功能的不断完善,发展成更大的客户群。1997年6月,UltimateSoftware发布了UltiPro HRMS/PayRoll产品,功能涵盖人力资源管理、福利管理、税务管理、招聘管理等。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功能的完善,极限软件与传统ERP厂商有了第一战的实力。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下,仅仅经历了两年快速增长的UltimateSoftware却遇到了瓶颈。
当时,极限软件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传统的ERP厂商,如Oracle和SAP,以及当时叱咤风云的劳森软件。此外,还有类似的HCM供应商,如仁科和赛迪安。终极软件产品在功能上没有优势,只好另辟蹊径。
2001年,UltimateSoftware开发了Intersourcing,一个ASP产品。通过与IBM合作,为客户提供托管服务,客户可以通过网络访问数据库,使用产品的各种功能。
与传统的本地部署产品相比,客户不需要自带服务器,使用维护成本低。而且系统维护升级可以由Ultimate Software处理,大大提高了便利性。同时,基于Web的托管模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多区域、多子公司布局的企业客户,帮助企业更好地统一管理员工。
在收费模式上,Intersourcing产品改变了传统的License收费模式,按企业员工人数按月收费,相对灵活,也有利于UltimateSoftware业绩更稳定的增长。
管理产品的研发帮助终极软件避免了与传统本地企业资源规划和HCM制造商的直接竞争,从而走出了增长低谷。从财务业绩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使用Intersourcing产品,Ultimate Software的整体毛利率大幅上升,亏损得到快速扭转,实现了2005-2007年的盈利。
2008年,随着公共云的成熟,SaaS产品的接受度逐渐提高,极限软件从ASP模式转向SaaS模式,开始了第二次转型。
03
转型模块化
减少部署业务依赖性
虽然改造ASP/SaaS有助于UltimateSoftware回归增长,但不能完全解决本地部署模式遇到的同样问题——不同规模的企业客户有一定的定制需求,使得项目部署周期过长。
大量的部署工作也抑制了Ultimate Software整体毛利率的进一步提升。2007年,极限软件的服务收入(主要是交付收入和客户培训)占32%以上,而这一收入的毛利率不到20%,降低了总毛利率。
2008年,UltimateSoftware开始模块化其产品,使其可配置,并缩短部署周期。Ultimate Software以700人为界划分大企业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根据客户的共同需求对基本功能模块进行封装,为客户提供标准产品。
另外,Ultimate Software将一些不常用的功能设置为可选功能供客户选择,使得产品配置更加灵活。特别是对于员工不足700人的中小企业客户,Ultimate Software取消了功能定制服务,以减轻部署压力。
同时,Ultimate Software在中小企业市场上逐渐增强了客户获取能力,以应对大企业市场上Workday、Oracle、SAP等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由于在服务中小企业客户时不需要复杂的部署和定制,Ultimate Software的服务收入比例从35%下降到15%,订阅收入比例不断增加,从而帮助Ultimate Software的整体毛利率提高到62%。
2008年至2012年,毛利率并没有显著增长。原因是2010年下半年,Ultimate Software开始实施Partners for Life计划,将部署、培训等服务的收费模式从人日收费转变为项目固定收费,希望提高客户保留率。因此,Ultimate Software的服务收入毛利率大幅降低。
产品模块化提高了中小企业的配送效率,但大企业的配送问题和定制问题依然存在。然而,这是HCM领域所有企业面临的相同问题。即使是领头羊Workday也没有解决企业大量定制需求的问题,产品定制周期往往达到12-18个月。
04
赌AI,大数据技术
返回魔法象限领袖宝座
虽然Ultimate Software的整体毛利率在第二次转型后有所提高,但仅靠产品模块化无法形成良好的竞争壁垒,尤其是SaaS和模块化技术本身没有强大的壁垒,使得Ultimate Software的毛利率和客户单价在竞争对手开始部署SaaS后停滞不前。
相比于Workday、Oracle、SAP等竞争对手,Ultimate Software本身在产品研发上并没有优势。一方面核心团队的技术背景不突出;另一方面,极限软件在R&D的投资有限,R&D比率长期保持在15%至20%之间。然而,在工作日收入达到20亿美元后,R&D比率仍超过40%。
但在数据积累方面,极限软件并不逊色于竞争对手。终极软件于1990年进入HCM领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同时,由于SaaS的早期转型,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
2011年,UltimateSoftware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引入HCM领域。当时无论是Workday还是Oracle和SAP,在AI和大数据产品研发方面的技术积累都相对有限。
经过两年的研发,Ultimate Software发布了人才预测功能,可以帮助企业根据员工的历史业绩和发展轨迹数据,找出有风险或业绩优秀的员工,从而提前介入,改变其发展状态。
另外,Ultimate Software于2016年收购了员工智能分析公司Kanjoya,并基于Kanjoya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开发了超感知功能,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情绪,从而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在财务业绩方面,预测和分析功能的增加提高了Ultimate Software的产品竞争力,使产品单价从2002年的每人每月5美元不断提高到2014年的每人每月27美元,再到2016年的每人每月37美元,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Ultimate Software的客户单价和毛利率水平。
05
比较工作日
客户质量反映财务差距
从Ultimate Software的财务和股价表现来看,Ultimate Software的三次转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Workday相比,Ultimate Software的收入增长和毛利率有一定的差异。
以2017年为例,UltimateSoftware的收入增长率仅为20%,而收入是UltimateSoftware两倍多的Workday仍保持着36%的收入增长率。虽然Ultimate Software和Workday的收入构成基本相似,但Workday的毛利率比Ultimate Software高10%左右。
终极软件于2001年推出了订阅支付模式,而SaaS转型的时间在业内相对较早。与工作日一样,它也将大中型企业定位为其核心客户,并在整个HCM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为什么it和Workday的差距这么大?
据艾分析,与Workday相比,UltimateSoftware最重要的问题是客户群质量与Workday差距较大。特别是SaaS转型后,极限软件专注于服务员工人数不足2500人的中小企业客户。
对比两家公司的客户单价,可以清楚的看到,终极软件真正的主要客户群体是中小企业。2017年,极限软件的平均客户价格为22.9万美元,而Workday的平均客户价格为85万美元,差距近四倍。
电话会议显示,2002年、2014年和2016年,UltimateSoftware产品的平均单价约为5元、27元和37元/人/月,Ultimate Software的平均客户规模约为1020、558和476,这表明Ultimate Software的平均客户群规模正在下降。
特别是SaaS转型后,重点显然是中小企业客户。定位中小客户导致Ultimate Software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劣势,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财务业绩。
一是客户留存率不高,上销和交叉销售空的差距有限。
Ultimate Software历年的客户留存率只有96%,也就是说平均而言,上一年的客户甚至无法在第二年提供同样的收入,收入增长必须依靠不断获取新客户。
这远远低于类似的优质SaaS和PaaS公司。新上市的SmartSheet和Pivotal的留存率均超过130%,但Workday并未披露此数据,但多数Workday客户会直接签订三年期合同,因此Workday客户的留存率必须超过100%。
二是产品和服务毛利率低,缺乏改善/[/k0/】。
Ultimate Software的毛利率(订阅收入)长期保持在70%-75%之间,产品本身的涨价限制在空之间,因为是针对中小企业客户。但Workday的毛利率从2012年的75%上升到85%,未来仍有一定增长/[/k0/】。
从服务角度来看,Ultimate Software需要不断降低交付成本,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留存率,甚至将交付收费方式从人工日改为固定费用。另一方面,Workday保持较高的价格,并通过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来帮助其完成交付。具体来说,超过85%的工作日产品由合作伙伴交付。
第三,客户价格高,收入高,意味着可以在销售和研发上投入更多的资源。
大中型企业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阶段,尤其是大型企业市场,甲骨文(Oracle)、思爱普(SAP)、工作日(Workday)、终极软件(UltimateSoftware)、劳森软件(Lawson Software)等企业竞争激烈,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保持竞争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017年,Workday在R&D的投资和销售额分别为9亿美元和6亿美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42%和32%,而同年Ultimate Software在R&D的投资和销售额仅为1.5亿美元和2.7亿美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16%和28%。
这就造成了Ultimate Software主要客户粘性不好,在竞争中损失了一部分用户。据dun & amp;Bradstreet调研,近几年Ultimate Software在大型和超大型企业中的市场份额下降到7%。
第四,服务大企业,收入增长更稳定。
SaaS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务指标是Backlog,即现金收入不包括当年的确认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SaaS公司未来的收入增长。积压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越高,说明企业的现金流更好,未来的营业收入更稳定。
Ultimate Software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积压量相对较小,2017年仅为4.5亿美元,约占当年营业收入的50%,而Workday的积压量超过52亿美元,约为2017年收入的2.5倍。
近年来,极限软件试图扩大销售团队,加强渠道布局,加强品牌建设,以提高客户获取能力。但由于平均客户群较小,在客户获取方面的投资效果较差。
具体来说,2013-2017年期间,UltimateSoftware的销售费用增长率高于收入增长率,大规模的客户收购投资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随着甲骨文、思爱普、工作日等企业的进入,大中型企业在HCM SaaS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比竞争对手,Ultimate Software服务关键客户的能力在团队基因和过往客户资源方面相对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获取关键客户的能力。因此,基于自身基因更加关注中小企业客户市场也是终极软件的理性选择。
名单
1.《ultimate 三次转型的HCM厂商Ultimate,为何始终无法匹敌Workday | 爱分析调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ultimate 三次转型的HCM厂商Ultimate,为何始终无法匹敌Workday | 爱分析调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78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