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阅读
北京回龙观医院作为精神病医院,设有专门的心身医学科。心身医学是治疗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一类疾病或身体器官功能障碍。
看心身医学的医生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宝华说,心身医学科的询问不同于普通专科。主要区别如下:①咨询时间长,第一次咨询一般30分钟。(2)讯问内容围绕四个核心问题——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和精神检查。③心理检查主要依靠医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进行问答。提问后,建议去心理测量室进行规范的心理检查。
为什么要做心理检查?
对于主观上认为自己没有情绪或心理问题,很少有异常行为和举动,但在很多地方感觉不舒服的患者,标准的心理测量很重要。心理测量结果可以帮助主治医生进一步诊断患者的病情。
北京回龙观医院的心理测量室也是医院的一大特色,独立于医院各个科室,为全院患者服务。有需要的患者集中在心理测量室进行测试。这种设置不仅让患者享受到程序规范的专业心理检测服务,还节省了医生的时间,提高了咨询效率。
公众对心身疾病的认识现状
现实生活中,大众对“心身医学”这个概念并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什么是心身疾病。所以,无论是自认为没有心理疾病,还是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不明原因身体不适的患者往往不会第一时间去心身医学科。
事实上,心身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由于定义不同,数据也不同。目前的数据显示,在国外接受调查的人的比例是10%-60%;全国约1/3的门诊和住院调查。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神经性呕吐、偏头痛、支气管哮喘、慢性疲劳都是常见的心身疾病。
即使发病率很高,人们仍然不熟悉心身疾病这个术语。心身医学的患者大多是其他科室或者其他综合医院的医生推荐的。就北京回龙观医院而言,心身医学科门诊量在20人/天左右。这也意味着如此高发病率的心身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今天
主题
基于目前的情况,边肖觉得每个人都迫切需要知道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如何发生的,什么是心身疾病。边肖会和你详细谈谈。
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和躯体功能障碍(如偏头痛),其中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心身疾病因其生理障碍也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人体完整的生命活动。一般来说,心理疾病是指那些主要或完全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器质性身体疾病,如个体心理冲突和情绪紧张,或由于个体不良习惯和人格特征,导致身体生理功能、组织损伤和结构变化的持续障碍。
心身疾病的范围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因素占影响人类健康因素的66.5%,国内外综合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身疾病约占临床疾病的1/3,且呈上升趋势。
心身疾病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系统,尤其是植物神经支配的器官和系统。
然而,很难非常准确地区分心身疾病。一方面,很多过去被列为心身疾病的患者,可能不符合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比如很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另一方面,许多未列入心身疾病清单的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比如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乙肝患者中,心身问题往往更多。基于这一现实,近年来有逐渐淡化心身疾病诊断的倾向,倾向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具体的患者,从天人合一和心身相关的角度来分析和处理临床疾病。
心身疾病的主要理论
心身医学虽然形成于近代,但早在2000年前,古代医学著作中就出现了心身统一的思想。我国经典医书《黄帝内经》对“形神合一”的记载和论述,说明古人非常重视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愁是心,心摇五脏六腑”。“佛法以阴阳为基础,和谐以技能数为基础,食欲内敛,日常生活有规律,不妄工,可以与神形成,尽全力结束生命。《内经》中的这一论述不仅把有害的情感因素和不健康的行为作为发病的原因,而且认为这些因素可以影响疾病的全过程,决定预后。而如果能做到身心健康并重,就能“与神同形”,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可以说,中医早就有了比较完整的心身统一观。”苏文条经纶“认为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即所谓“旺形使神旺,弱形使神疲”。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相互影响,即“形式伤精神,形式伤精神”。中医也强调,情绪可以致病,可以治病。即“怒伤肝,悲胜怒,喜胜悲,惧胜喜,思伤脾,怒胜思”,“情胜情”等等。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不仅治疗疾病,也治疗病人,主张在治疗中必须重视人的个性特征、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这些观点是心身医学最早的理论假说。
把心身医学作为一门系统严谨的科学,植根于大量的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不同时期的许多学者共同为现代心身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关于心身疾病的理论有三种: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和行为学习理论。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身”一词最早是由海恩斯在1918年提出的。德国哲学家、精神病学家j。早期对心身相关的研究是基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他认为心理冲突来源于被压抑的精神活动能量,当这种能量通过生理渠道释放出来时,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从而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后来,这一观点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历山大·FG所认可和发展。他认为心身疾病的发展有三个要素:1。未解决的心理冲突;2.身体器官的脆弱性和易感性;3.自主神经系统活动过度。心理冲突往往发生在童年,往往被压抑到潜意识里而不表现出来。在未来,这些冲突会在生活变化或社会因素的情况下重新出现。如果这些反复出现的心理冲突找不到合适的出口来缓解,就会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来释放,从而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和它所支配的脆弱器官的损伤。比如哮喘发作往往是由于童年和母亲的冲突而在潜意识中被压抑。当患者在某种应激源的刺激下试图消除这种被压抑的情绪时,患者并不是通过有意识的行为来缓解,而是通过自主神经的过度活动来缓解,从而导致其脆弱的器官——气管。该派学者认为,只要找出引起疾病的潜意识冲突,就能找出发病机理。
(2)心理生理理论
20世纪初,巴甫洛夫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理论,认为身体的所有器官都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异常的高级神经活动会导致内脏功能障碍。20世纪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揭示了情绪与生理过程的关系。人们认为强烈的情感反应(恐惧、愤怒等。)会引起动物产生“打架或逃跑”反应,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激素的分泌,导致心血管系统活动的改变。如果不良情绪长时间反复出现,会引起生理功能障碍和病理变化。塞尔耶。20世纪30年代的加拿大学者h在他的压力适应理论中指出,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社会因素在内的各种有害因素作用于身体后,会产生非特异性的压力反应。人进入压力衰竭期后,会出现焦虑、头痛、高血压等一系列症状,最终导致心身疾病。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沃尔夫等人在纽约大学对生理和心理疾病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和实验后,提出了心理生理学理论。他们以坎农的情绪生理学理论和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以及斯里的应激理论为基础,运用客观的方法将生活中的应激与生理反应联系起来,认为持久的生理变化会导致结构性变化。指出生活场景和情绪对身体疾病有重要影响。一切外界的应激源,如社会、自然、文化、心理等因素,一切内在的易感因素,个体的遗传特征、易感心理素质、个体的人格特征、身体的病理、生化变化等,都可以作为刺激源作用于身体,通过主观认知评价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借助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免疫系统影响身体产生疾病或促进康复。
(三)行为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是米勒,他提出了“内脏学习”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结论是人类的一些生理功能(如血糖的升高或降低、腺体分泌能力的升高或降低、肌肉的松弛和收缩等。)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一些社会环境刺激可以引发个体获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比如情绪紧张,呼吸急促,血糖升高。这些获得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由于个体素质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增强或通过泛化,可以被固定并演化为紧张性头痛、换气过度综合征、高血压等心身疾病等症状和疾病。
行为学习理论为心身疾病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基于米勒理论的生物反馈疗法等行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疾病的概念 浅析心身疾病的概念、范围以及主要理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疾病的概念 浅析心身疾病的概念、范围以及主要理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80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