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差异;
(1)两者含义不同。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几个内在相关的标准,包括内容标准(定义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一领域应该达到的水平)。广义而言,课程目标的含义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了各个层面。是教育意图,包括“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一般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和科技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某个班级期望达到的目标。
(2)它们的导向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而教学目标只指导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
(3)他们的概括不同。
课程目标是抽象的,是对科学课程的宏观指导,而教学目标是具体的,需要教学细节。
(4)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涉及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教师培训基地、教材和参考书的编审人员、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助教,以及所有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只包括专业教师、助教和所有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5)它们的灵活性不同。
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反复讨论和推敲的结果,具有指导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就不会轻易改变;教学目标往往由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情况的把握来制定。随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一学期、某一堂课甚至某一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调整和更新。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密切关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指导着课程的日常教学和管理。
(2)教学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细化课程目标。
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必须有课程内容的支撑,没有课程就不能独立存在。小学理科班也是如此。课程目标界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当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作用时,他们就把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并加以整合。综上所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既不同又密切相关。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但与教育无关的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相似之处如下:
首先,它们是在相同的基础上提出或制定的。无论是提出“教学目的”,还是制定“教学目标”,都必须以教学大纲界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的深度为基础,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培养“四有”的总目标。
第二,它们对教学有同样的作用。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对教学大纲的实施、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向的明确、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如下:
一是从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依据出发,仅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提出教学目标;除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外,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应基于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当地教学的实际水平。
其次,从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主体来看,教学目的是说明教师应该教什么,关注教师的教学;是对教师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很难预测和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期望。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学习的结果,被学生描述为主体;它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规定,是学生必须满足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来说是实用的,对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和适用的。
再次,从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所使用的动词来看,教学目标的描述一般采用“理解、领会、体验”等隐性经验动词或“掌握、运用”等词语,抽象、笼统、模糊。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很难衡量。而教学目标的描述多采用“说、诱导、解释”等显性行为动词来表达具体动作,意义具体,深度和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使用随机测试,匹配自测题、形成性练习和单元测试题,通过测试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第四,从两者的直接作用来看,教学目的仅对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向作用,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直接的指向作用,可以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相一致,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教与学的积极性。
第五,从两者结合的结构层次来看,教学目的往往是孤立单一的结构,缺乏清晰的层次和顺序,因此课堂教学深度和广度的确定只能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主观随意性较大;而教学目标是将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成几个部分,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清晰。它不仅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该达到的最终结果,还提出了一般教学活动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程序,即通过逐一实现简单行为来实现复杂行为的最终实现。因此,它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具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作用。
虽然目前很难统一每个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但无论哪个课程的具体目标都应该以相同的方式呈现,这种呈现主要与呈现技术有关,与具体的课程内容关系不大。一般来说,课程目标的陈述应注意以下技术因素。
1.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
(1)结果目标的方式是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使用的动作动词应该清晰、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法指向的是可以富有成效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在校园内寻找医务室的位置”、“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举例说明支持某一观点的证据或事实”、“讲述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作品”等。
(2)体验式或表达式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身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往往是体验式和程序性的,指向不需要结果或难以达到结果的课程目标,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领域,如“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收集自己喜欢的书籍和资料”。
2.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1)要素。一般来说,行为目标陈述有四个基本要素:①行为主体,②行为动词,③行为条件,④表现程度。比如“学生(受试者)在与同学的互动中可以重复(行为动词)别人的主要观点(表达程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表示方法都应该包括这四个元素。有时为了简单起见,省略了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前提是不引起误解或作为标准的多重解释。
(2)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由于教学目标的检验是评价学生是否取得了成绩,而不是评价教师是否完成了某项工作,所以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这不同于最初所说的“教学目的”。以前我们采用的是“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法,不符合陈述要求。虽然有时候“学生”这个词不会出现,但一定是隐含的。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具体限制或范围。条件的表达方式有四种:一种是关于使用手工和辅助手段,如“可以带计算器”或“允许查字典”;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你可以……”;第三是时间限制,比如“10分钟内,可以……”;第四,完成行为场景,如“在课堂讨论中,可以描述要点”。
5]表现程度——必须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课程内容标准所指的成绩水平,通常是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成绩水平或学习水平,用于评价学习成绩或学习成果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的程度不同之外,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现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例如,假设一个题目有五个解题方案,但作为所有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学生回答五个解题方案,那么可以这样表述:“至少写三个解题方案”,“80%的学生可以回答五个解题方案”。
3.教学目标与行为动词的层次
(1)体验目标和行为动词的学习水平
一是经验水平。包括独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体验、感受、参与、参与、尝试、寻求、讨论、交流、合作、分享、拜访、考察、接触、体验等动作动词。
第二,回应的层次(认同)。包括表达基于经验的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回应等。行为动词如顺从、拒绝、认可、认可、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表扬、喜欢、不喜欢、兴趣、关心、关注、关注、采纳、采纳、支持、尊重、爱、珍惜、鄙视、怀疑、抛弃、抗拒、克服、支持、帮助。
第三是理解(内化)水平。包括有相对稳定的心态;表现出持续的行为;有个性化的价值观等。形成、培养、拥有、爱、建立、确立、坚持、维持、确立、追求等动作动词。
(2)结果目标和行为动词的学习水平
①知识
一是理解水平。包括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和认定事实或证据;举例说明;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动作动词,如说话、背诵、识别、回忆、选择、举例、列举、重复、识别和再识别。
二、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部逻辑联系;与现有知识建立联系;解释、推断、区分、拓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解释、说明、澄清、比较、分类、归纳、总结、区分、提供、转化、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动作动词。
②技能
一个是模仿水平。包括完成原型演示和具体指导下的操作;模拟和修改提供的对象。动作动词如模拟、重复、再现、图解、复制、延伸、缩写等。
二是独立运营的水平。包括独立运营;进行调整和改进;尝试与现有技能建立联系等。完成、表达、制定、解决、起草、安装、绘制、测量、尝试、测试等。
第三,迁移水平。包括在新情况下应用现有技能;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连接、转换、活用、类比、类比等行为动词。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教学目的之上还有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有着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教育的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反映社会成员的总体教育需求。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为达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要求,反映了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指导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受教育目的的约束。一般来说,教育的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的目的,社会需求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预期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一般来说,标准教学目标应包括四个要素:
首先,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其次,动作动词必须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具体的、清晰的。
第三,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具体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第四,成绩水平是指学生学习后期望达到的最低成绩水平,用于评价学习成绩或学习成果的程度。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区别与联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区别与联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806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