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藏书,几乎涵盖了清中叶以前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经典文献,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保存的最大的藏书和文献集。可以说“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科学、工程、医学几乎所有学科都可以从《四库全书》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那么,四库全书是一部怎样的书呢?本文试图以图文的形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为什么要编《四库全书》?
历史进入清朝中期,继承了康熙王朝的积累,经过雍正王朝的苦心经营,乾隆时期达到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顶峰。在这样一个盛世,清朝需要跟上文化潮流。因此,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者朱军指出,《永乐大典》失传严重,本朝需要编纂。这一观点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于是上谕将所有失传的书籍和“各省收藏的、武英堂所有官员刻的书籍”汇编成《四库全书》。这样,《永乐大典》的编纂导致了编纂《四库全书》的伟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在乾隆皇帝的亲自主持下,一项国家文化工程历时十余年。该项目汇集了4000多名国家文化精英,由纪晓岚等300多名官员和学者编辑,3800多人复制。
《四Ku》是初唐的官方藏书,分为四叠经史子集,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籍分类的主要方法。《四Ku全书》基本涵盖了所有古籍,故称全书。
二、四库全书怎么编?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收集书籍。
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藏书工作持续了七年。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励、题字、命名等奖励措施:“奖励”是指进书500册以上者,给予一次“古今图书集成”;进过100多种书的,赠送一份裴文运书屋。“铭”,即入书百余种者,择一本清醇之书,乾隆皇帝题写简以示宠爱。“注册名称”是指在摘要中注明收藏者或图书收藏者的名称。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藏书工作进展顺利,共藏书12237种,其中江苏藏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有4600本,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钰、包世功、范、王等也进入了书坛。江浙地区的书籍占总书籍的四分之三,显示了当时江南文化的繁荣。
第二部分:整理书籍。
《四库全书》基础版有六个来源:内廷书,即政府藏书,包括武应寺等内廷书;《赞传本》,即清初至乾隆年间按序编纂的书,包括皇帝的著作;各省收藏的书是各省省长收藏的书;私人投稿,即各省藏书家自动或法令投稿的书籍;传书,就是从社会上流行的书;《永乐大典》一书是由《永乐大典》编纂而成的佚文。第四图书馆的各位部长对上述书籍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应该进行复制、雕刻和保存。应该抄的书是那些被认为合格,可以抄成四库全书的书。该刻的书被认为是最好的作品,不仅要抄成《四库全书》,还要单独刻出来广为流传。应该保存的图书是那些被认为不合格,不能复制到四库全书中,而只在四库全书总目录中有其名称,并包含在保存项中的图书。对于该抄刻的作品,要比较同一本书不同版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作为底本。一本书一旦被指定为四库基地,就需要一系列的加工,飞签和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行官员纠正错别字,写出初审意见的一种笔记。这种笔记往往附在卷上,提交编译器审核。如果得到编译器的批准,可以使用朱碧路径更改原始文本,否则不会进行任何更改。然后提交首席审计长进行第三次审判。经分析,总审计长可能不同意审计长的复审意见,并采纳分支机构官员的初步审查意见。第三次审理后,提交审查。
第三部分:复制原著
临摹人员最初来自保举,但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端,将其改为考试方法。具体方法是:当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发出通知,申请人报名后,当场写几行字,检查字迹是否正确。考试方式虽然优于节约方式,但也有一些不便之处。所以最后是从乡试失利的同学中选出来的,考卷均匀整齐的被录用。这样就选出了3826人进行临摹工作,保证了临摹《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五年抄写180万字。五年期满后,抄200万字的列为一等;转录165万字的归为二类。根据等级,他们被授予四个官职,即州通、州判、县成和主簿。发现字体潦草,记大过,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奖惩分明,四库全书的临摹工作进展顺利,每天从事临摹工作600人,至少可以临摹60万字。
第四部分:修订过程
这是最后一个关键过程。为了保证校对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优劣处分条例》,规定:错别字原是错别字的,免录;如果原文没有错,如果确实是一个导致错误的抄写,每个错误都会记录一次;如果能查出原来的错误,签字改正,每个地方记一次功。每卷之后,应列出审校的名称,以明确他们的责任。一本书通过分校,重新检查,然后由校长阅读,最后装饰和赠送。分校、再学校、校长等。履行自己的职责,这对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3.四库全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中期朝廷组织的各学科最有成就的学者编纂的大型百科全书系列。它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基本囊括了直到那时各个学科的优秀经典。《四库全书》图书3503种,79337卷,36304卷,近230万页,约8亿字。
《四库全书》由甘龙亲自主编,纪昀、、孙士毅为主编,原编委、副编委、首席读者共41人。从1772年开始的四库全书工程,到1782年完成第一个系列,历时十年。
每本《四库全书》共装订成36300卷,6752封。七馆之书皆封缄,如馆第一印“馆宝”,朱卷《乾隆御览宝》最后一印。
四库全书的装饰非常优雅。为了便于检查,装饰有四种颜色,即经典部为绿色,历史部为红色,子部为白色,装配部为灰黑色。书夹在楠木片中间,用丝带扎好,然后放进楠木盒子里。盒盖上刻有书名、所属部门顺序等信息,便于查阅。
《四库全书》内容十分丰富,按经典、历史、分藏等分为四个部分,44个类目,66个属。经典是指儒家经典和关于语言文字的书籍;历史是指史书、地理书;子是百家之作;收藏是诗词歌赋。
前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第三十九年,他命令于文华量出殿后的适当位置,修建文远亭,专门用来存放四库全书。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顺利成书,进入藏书阁。文远馆位于南北两侧,共两层。腰檐处有六层暗楼,西端有上下相连的楼梯。两座山墙和青砖砌在屋顶上。亭前凿一潭,引金水入之,潭上石桥。亭的东侧,有一个石碑亭。正面镌刻乾隆皇帝的《文远亭》,背面镌刻文远亭的帝王诗词。
民国时期,文渊阁的四库全书被故宫博物院接管。1933年春,日本侵略者入侵热河,北平局势十分危急。故宫博物院将文远馆的《四库全书》和其他历史文物一起收藏并转移到上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千里迢迢来到四川。抗战胜利后,又到了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时,运到台湾省,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世:文远亭是在原圆明园四达亭的基础上,于乾隆三十九年(1744年)建成的。它是在第二年金文馆之后建造的,是七馆中第二座藏书建筑。文远亭位于圆明园“水木明色”景区的北部,西临六郎文英。亭子里的牌匾“吉谷观澜”和对联都是乾隆皇帝的御书。亭子在南面,前面挖了一个弯曲的池塘。池塘里还有一块巨大的太湖石,池塘的南面是一座岩石假山。文远馆的《四库全书》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抄入西藏的。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并焚毁圆明园,文远馆的四库全书化为灰烬。今天,文渊阁的遗址无处可寻。刻有文远亭的石碑依然存在于世。
前世: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热河宫避暑山庄(今河北承德市)建有金文亭,次年竣工。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四库全书入藏。1913年,由金文馆创作的《四库全书》被国民政府运往北京,存放在文化馆古物展览中心。1915年,它被转移到新成立的史静图书馆(现在是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成为国家图书馆的瑰宝。每卷开头有“金文亭宝”,结尾有“避暑山庄”、“大帝皇宝”。乾隆皇帝曾为金文亭写过一首诗:“要问出处,就从现在开始找天津。”这两首诗的最后两个字是“文”和“晋”,与“”谐音。
现在保存在国家图书馆的金文馆版本是唯一的四库全书,原始书架、原始信件和原始书籍保存在一起。四库全书进入西藏金文馆后,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经常翻阅四库全书,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一些错别字、漏字和错别字。因此,乾隆皇帝还对一些编辑处以罚款、降级和记过处分。主编纪晓岚两次带领内阁成员对金文馆版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校对。甘龙退位后,他在避暑山庄住了很长时间。在此期间,甘龙阅读并校对了《四库全书》,发现错误后命令人们重新抄写。因此,与其他六阁本相比,温金阁本的《四库全书》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得到了充分的统计和研究,可以说是温金阁本最完整,最具历史文献价值。
前世:沈阳故宫的文素阁建筑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宫内最大的图书馆。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第二本《四库全书》被抄,送回藏书阁。民国时期,文遂阁《四Ku全书》多次迁徙,屡遭危难。1914年运到北京,存放在包和殿。1925年,奉天教育家提议设立图书馆,并上书北京国民政府当局取回此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四库全书》原本是《文穗阁》写的,也落入日本人手里。日方曾以所谓“国家图书馆”的名义将其封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由文遂阁原创的《四库全书》归还人民。1966年10月中苏关系紧张时,为了保护四库全书的安全,林彪下令将文尚格的四库全书从沈阳秘密运往兰州,藏在戈壁沙漠中。辽宁相关人士要求归还,合书合馆。甘肃也建了图书馆加强保护。文遂阁《四库全书》最终归属仍有争议。
前世:文宗阁位于镇江金山寺,是南三亭之一。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两淮盐政请仿天一阁建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镇江藏书阁,乾隆赐名文宗阁。当年江南士人主动上书朝廷,提议承担“聘请抄书人撰写和撰写全书的一切费用”。最后,皇帝决定由朝廷支付抄写书籍和修建亭子的费用,同时将书籍和装饰书架移交给地方当局。道光二年(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文宗阁四库全书被英军破坏。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入侵镇江,烧了文宗阁和存放的四库全书。
前世:扬州天宁寺西园大观楼文慧亭皇家图书楼,是南三亭之一。文慧馆是七大图书馆建筑中寿命最短的,仅存在了70多年。建于1780年,乾隆被命名为文慧馆。咸丰四年(1854年),田萍军攻占扬州,文慧馆与四库全书一并焚毁。
前世:温岚馆现在在浙江省博物馆,是唯一的“南三馆”。杭州圣音寺的宫殿里有一个“古今图书合一”的收藏馆。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温岚亭在大殿后重建,次年年底竣工。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文兰阁四库全书大量散落。杭州藏书家丁申和丁丙收集了残卷,得到8140册,只有原书的四分之一。1864年,太平军撤退,石鼎兄弟不遗余力地从民间购买书籍。光绪六年(1880年),温岚馆在旧馆原址上重建,失传残卷陆续被收藏、复制。1914年,在杭州图书馆第一任馆长、徐锡麟的二哥许及其学生杜的支持下,自费补抄一册,历时7年,史称《补抄》。1923年,时任浙江教育厅厅长的被许、杜的义举感染,增编百余人。费用全部由浙江籍人士筹集。徐仲孙为校长,杜福贤为督学,历时两年,史称“桂海补遗”。经过不断的复制,格的《四库全书》开始逐渐恢复。抗战时期运到青木关,胜利后运回浙江,现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七.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复印件
《四库全书》原有的七个内阁版本中,只有温岚内阁版本是清代开放的,可供学者和学者阅读和复制,其余的藏在皇宫里,可供皇室和大臣阅读,不能有效发挥其价值。对此,早在北洋政府时期,时任总统许世昌就有影印四库全书的计划,但因资金不足而流产。之后商务印书馆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种种困难未能实现。80年代,台湾省商务印书馆利用现代技术出版了1980年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世纪初,北京商务印书馆为了让存放在北京国家图书馆的金文馆四库全书在搬进石室金屋新的永久宝藏前化身成千上万册,为了学术界的利益,北京商务印书馆斥资3000万元完成了2005年出版的《金文馆四库全书》的影印工作。
影印最复杂的过程是原始的大原色,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四库全书的原始历史面貌和魅力。首先用数码录音的方式拍摄原稿,然后用激光打印。复印件和原件差不多。翻开一本书,在被直线分割的红格子里,可以写出漂亮的正楷。这些直的红方块,俗称朱丝棒,都是提前印好的。每半页分为8行,每行21个字。仔细看,这本古代的手抄书堪比今天的电脑排版印刷,横看竖看都很工整。与普通古籍不同,《四库全书》没有装帧线。因为是用纸捻固定,然后用书衣做成“宝贝庄”,而“宝贝庄”是清代皇室采用的书籍装帧方法,过程非常复杂。原大原色复制出版的《四库全书》共有128个书架和6144个信箱,藏书3470册,79000多册,36000多册。三万六以上是什么概念?一天读一卷要100年!为了方便更多的读者,商务印书馆在出版原版大版的基础上,还推出了四合一、十二合一的微缩版。其中四合一微缩版约1500个,售价60万元,单个在400元。12合1微型印刷版500张,售价18万,单张360元。
本文是网易新闻网易号的特色内容。“各有各的态度”
如需参与古籍交流,请回复【珍本古籍】微信官方账号新闻:群聊
1.《四库全书是哪个皇帝下令编写的 《四库全书》的前世与今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四库全书是哪个皇帝下令编写的 《四库全书》的前世与今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99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