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尽,江南铭记
——《甘龙南巡》中的人、事、景
作者/林硕
康熙三年(1644年),明朝反清运动领袖张煌言在杭州被屠杀。至此,绝大多数明朝遗民已经认清了现实——清朝的鼎盛已经不可撼动,“反清与未来愿景”成为一句苍白的口号。就在他们紧抓着“山中残水”准备保卫江南文化家园的时候,远离京城的清朝君主们掀起了一场始于康熙,终于兴盛起来的“南巡节”。清朝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为了记录“游江南”的盛况,命宫廷画家徐杨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的写实手法,创作了12卷本的《乾隆南巡》,描绘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第一次南巡。
一个
三个人一出戏——甘龙、梁国志、徐杨
乾隆南巡全长154.17米,是集诗、书、画为一体的历史画卷。乾隆皇帝无疑是历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诗作43000多首。在六下江南的过程中,面对苏州的繁华和嘉兴的烟雨,李鸿诗歌盛极一时,一路诗不断。他从中挑选了十二位,命徐杨据诗作画,并让善于书法的大文人梁国志在书的开头写这本书,使乾隆南巡成为君臣的杰作。
图2繁华的苏州市场,《姑苏风情》卷《甘龙南巡》(局部)
除了江南财赋之外,乾隆南巡还有一个众所周知却无法言说的理由:打破江南部分士人心中的“残梦”,让他们为朝廷死心塌地。自南明政权被推翻以来,先后出现了康熙朝庄廷昌的“明史案”、戴名世的“南山集案”,以及雍正朝震惊天下的“曾静抛书案”,都是遗民不满的表象。有鉴于此,乾隆皇帝决心用八旗铁骑彻底碾压江南士人心中的“夷夏关”,于是在南下途中搞了一场盛大的“江宁阅兵”。明朝龙兴之地江宁,是南京的应天府。它不仅是朱元璋建都的地方,也是南明弘光王朝的统治中心。八旗强大的队伍身着黄、红、白、蓝三色甲胄,向校园抛弓射日,无形中给江南士绅百姓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这也是乾隆南巡的目的之一。所以简单地把乾隆南巡定义为“纵情山水”或“视察河堤”是不全面的;“南巡”是乾隆朝重大民政、经济、军事措施的集中反映。
2
皇帝之行引起的麻烦
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朝皇帝高宗·李鸿向他的母亲——重庆太后牛驼路进贡,并“游江浙”,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南巡。这次旅行将被载入史册,往返行程约3200公里。后宫随行的妃嫔、贵胄、乡绅有三千多名。共用6000匹马、800头骆驼、400辆骡车来搬运陪护费用,文官多达1万人。皇帝走到哪里,就吹嘘“减税免税,增加学额,岁礼极好”,“为江南三千里喝彩”,但实际上却给地方财政、水运、民生造成了很大负担,引发了一系列麻烦。
不仅地方官员接待不好会受到惩罚,就连关系国计民生的运粮船也会受到南巡的影响,或者被迫改期或换泊位。乾隆皇帝下江南,选择了春天。此时,在运河之间,正是千帆竞相穿越的时候,大量的运粮船纷纷向北行驶(图5)。俗话说“苏湖熟,天下满”,64%的扶资粮来自江南,所以粮食运输一定不能因为南巡而暂停。既然无法阻止,就有必要制定相关的回避制度,以避免曹船扰民生家。早在乾隆第一次南巡的前一年五月,也就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五月,两江总督黄庭桂和漕运总督胡宝就下了命令,办理避运粮船事宜。一方面,尽早开始水运工作。提前江浙地区大米的征收日期,同时开展征收与赎回工作,即“循环征收与赎回”和“赎回后立即开行”。这样可以比往年早捕十几天,尽量减少皇船南下时运送到河内的曹船数量。另一方面,当御舟在河中航行时,水舟需要停泊在预定义的区域。如果一时避不开,到不了要画的泊位,“在河的宽阔处,一面一面泊,等御舟,然后全方位北上”。所谓“快马加鞭”,即北上赶到指定粮仓,一定不能耽误了逾期,这就使得水运工作更加困难。
图5水运繁忙景象,《甘龙南巡》“住姑苏”卷(部分)
图7。海峡两岸的皇帝和太后的妻子,《居姑苏》卷一《乾隆南巡》(偏)
王萍镇,现在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是明清以来运河上最繁荣的商业港口之一。海峡两岸城市人口密集,汽车船只从北到南来来往往,彻夜不眠。当乾隆皇帝乘坐的御船经过王萍时,正是人们生烟生火做饭的时候。就在这时,陪同司机的禁军卫兵发现,楼上前面有一盏闪烁的火光,好像有刺客藏在上面,会危及胜家的安全。于是,侍卫当机立断,突然从船上射出一箭。“刺客”倒地当场身亡。事后,某公司立即前往事发现场查看“刺客”的真实身份,才发现死者是一名没有双手的女子。因为不需要躲避圣驾,她打开窗户,用钻石在楼上生火,准备做饭。我不想让卫兵认为她是个密谋刺杀和驱赶的叛徒,所以我白白丢了性命。这一点虽然包含在清钞中,不在正史中,但相信由乾隆南巡引发的类似事件不止一次。
三
“绿波如镜飞扬,端午人游水边。”
有些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城门上写着“广宁门”几个字。广宁门,位于北京外城西南的大门,因避开了道光帝——清宣宗爱新觉罗遂宁的“宁”字,故改名广安门(以下统称广宁门)。北京外城有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屈光门、广宁门、东便门、西便门等七个门,其中后四个为侧门。按照老北京的规矩,“侧门”、“便民门”都加了华二音,所以叫“东便门”、“西便门”、“广渠门”。但只有广宁门(图九)没有加华二音,这也和乾隆南巡有关。
图9北京广宁门,《甘龙南巡》中的“开都”(局部)
从《启都》一卷可以看出,皇帝卤本出正阳门(正门),入外城,路过玄武门,浩浩荡荡出广宁门。在画卷的左侧,徐杨清晰地描绘了著名的万平古城和卢沟桥。旧社会四郊多为土路和小路,但在北京西南部,广宁门至长辛店有一条宽阔的石路。这条路虽然本来是雍正六年(1728年)修的,但是朝廷因为乾隆六次后离开北京,就一直花钱维修桥路。皇帝每次出巡,各级官员和百姓都要修缮清理(图10),所以被称为“日常新异”,有“长辛店(长辛店)”之称。与此同时,作为纪念仪式的唯一方式的广宁门及其塔楼被反复扩建和修复,以显示皇家的尊严。所以广宁门比广渠门、东便门、西便门大很多,这也是北京人一提就不加孩子口音的原因。
图10长辛店巽和卢沟桥中的清道,“齐琦史静”中的“甘龙南巡”(局部)
这么遮遮掩掩看似安全,其实不然。因为一旦乾隆皇帝和某个“假剃度”谈好了,很可能当场给法号。这个人既然有风度就做不到世俗化,只好装真皈依三宝。否则,他就犯了欺骗你的罪。但穷人家的学者参与了盐商设计的骗局,都盼着能拿到一千块钱回去贴补家用,养儿育女;如果你曾经被皇帝给了一个名字,你会和古佛共度一生,永远没有家。为了打消学者们的顾虑,盐商们信誓旦旦地表示,凡是被授予合法称号的,将获得1万多元的赔偿。四问之下,必有勇者。有一段时间,江南各地的穷文人都被风感动了,过去干净的净土变得异常嘈杂(图十三)。
图13甘龙南巡“姑苏留宿”卷苏州街等车的僧人(局部)
盐商赢得了朝廷的信任,同时为皇帝创造了辉煌的南巡。随着甘龙南巡仪式的延续,两淮盐商的地位不断提高。清政府在江南实行以商抑文的政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相对抬高了盐商的地位,从而削弱了江南文人的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乾隆南巡的一个重要目标——遏制“明遗民”主要是文人在南方的影响。然而,另一方面,李鸿也沾染了盐商制造的奢靡之风。从那以后,它越来越多地依靠“商业捐赠”在各个领域,如南方旅游和河流工程,救济和军事物资。这种势头并没有因为乾隆南巡结束而停止,而是继续上升,并在清末达到顶峰,当时出现了“红顶商人”胡雪岩,这是乾隆皇帝没有预料到的。
——本文发表于2018年第12期《文史知识》的“书画鉴赏”专栏
订阅
文学和历史
知识
1.《徐扬 繁华落尽忆江南——《乾隆南巡图》中的人、事、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徐扬 繁华落尽忆江南——《乾隆南巡图》中的人、事、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03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