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唐河县某智障人士两年两次“保底”,贷款总额10万元,两笔不良贷款逾期多年,全部在曝光当天“神奇”结清。
在这两个乱账的背后,一个农村信用社“坏账”黑洞的真相正在逼近:乱账是怎么产生的?是真坏账还是假坏账?农村信用社“挖坑”政府“填”?
智障人士“保底”10万元
混淆账户是怎么形成的
在河南省唐河县元潭镇北门街,一位名叫姚的弱智人士两次得到了10万元的“保底”。
“去年11月,我给弟弟发最低生活保障时,被告知他有两笔担保贷款,被列入黑名单。”姚的姐姐说,我弟弟又笨又聋,不能照顾自己。他怎么担保别人的贷款?我领着弟弟,不知道跑了多少次。最后,我在中国人民银行南阳中心支行找到了我弟弟名下的两笔共计10万元的贷款。"
根据提供的中国人民银行信用报告,姚分别于2010年3月和2012年5月为老乡和郭俊坡担保贷款3万元和7万元,共计10万元
发行机构均为唐河县农村信用社协会。
令人惊讶的是,智力残疾人得到了“担保”,这种贷款最终得到了批准。对此,唐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有关负责人解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客户经理张“在办理客户贷款时工作不认真,没有深入调查”。
元潭镇信用合作社负责人解释说:“‘关联错误’是指张在将姚的身份证号码输入计算机系统时,错误地关联了他的身份证号码。”。
但据记者核实,两笔“担保”贷款的原始凭证上的担保人为姚,并有签名和手印,显然不是“关联错误”的问题。记者仔细查阅了两笔贷款的原始文件,发现有6处字迹篡改痕迹,10多处日期难以辨认。一份贷款合同的贷款起止日期实际上是同一天,存在伪造签名等问题。虽然两份原始文件漏洞百出,但审批表中的领导意见都是由信用社主任签字同意的。当记者问张在哪里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负责人说:“我在外地工作,一直没有联系。”。到现在,这两个混账是怎么产生的,还是个问号。
清算债务5年未能在风险暴露日结清
除了那两笔贷款,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媒体曝光此事的当天,已经拖欠了五年的10万元不良贷款全部当天结清。
出于这些原因,元潭镇信用合作社主任梁勇说:“谁来处理谁来恢复,终身体系将得到保障。长期无法恢复,卡在经理的链接里。”据他说,2013年12月,张的经纪人退休了。根据“谁办理谁收回”的原则,这两笔不良贷款应继续由张收回。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两笔贷款已经多年没有收回了。
梁勇表示,“截止日期后仍未收回的类似贷款,在唐河县农村信用社仍可获得”。
2月16日,唐河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对经理提出处理意见。经唐河县工会领导小组研究,原元潭信用合作社客户经理张被给予纪律处分令人震惊的是,由于如此严重的工作违约,违反规定的成本如此“低”。
据了解,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信用社的改制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根据河南省政府2015年发布的《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专项规划(2015-2017年)》,全省将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县级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重组组建工作,其中一项就是为了达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对不良贷款进行催收。但是,最近河南省要求的改制期已经过去,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无法完成改制。
一百亿存款,十亿坏账,农村信用社,“挖坑”,政府填?
目前,唐河县工会存款已达100多亿元,其中不良贷款10多亿元。据了解,近年来,河南县级信用社经常发生10多亿元不良贷款,绝不是唐河县信用社。为了消化巨额不良贷款,以河南为例,政府甚至出台政策要求,各地不惜以卖地置换或财政出资的方式,拿全县的力量来承担信用社的改制成本。
但是,农村信用社骗贷款的“智障人士被担保”等不良事件屡见不鲜。以豫北某县为例,2012年至2013年,公安机关立案清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27起,其中贷款人员私自以伪造合同的方式发放贷款1000多万,甚至部分贷款前死亡的农民被“贷款”。
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涉及农村信用社骗取贷款的犯罪远不止这些。“一些开豪车、住平房的大放贷人,被起诉后依然拒不还债,农村信用社只有民事纠纷才向法院起诉。”有专家指出,体制易变,癌症难除。农村信用社改革后,原信用社将改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是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据新华社报道
1.《揭秘农信社“坏账”黑洞真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揭秘农信社“坏账”黑洞真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14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