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如果它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一座桥,如果它遇见你一次,就永远不会分开;如果你参与一座桥的建设,看着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小到大,从小到大,看着它成为整个城市的骄傲……它不再只是一座桥,而是你的邻居,你的伴侣,你的家人。
在四川省宜宾市,有一座横跨金沙江的铁路桥,建于1968年。今天,在依然坚固的桥上,火车、摩托车、行人各奔东西,来来回回,络绎不绝。与宜宾市其他与之比肩的金沙江大桥相比,岁月仿佛还在这里,穿过的钢桁梁不喜不忧,毛主席巨像在桥头俯瞰全城。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宜宾人的成长,也成为无数宜宾人童年记忆的背景。很多远方的人都会用它拍照,作为宜宾的地标发到朋友圈。然而,如果桥也有记忆,那么谁和什么会在它的记忆里?
2018年10月,宜宾金沙江大桥建成50周年,让我们走进它的记忆,去看望它的家人。
伊一线宜宾金沙江大桥马永红摄
- 01-
剪彩
王书贵仍然清楚地记得,当第一列穿红色衣服的火车在大桥通车的那天缓缓驶过大桥时,身着新装的售票员向桥上和桥下的人们致以严肃的敬意。
那是一辆货车,车头后面有20节车厢。从宜宾到巩县,火车将去芙蓉煤矿装载第一批煤。贡县有当时国家工业和国防建设急需的煤、硫等矿藏,但由于藏在深山里,很难运出去。伊公铁路是当时三线建设背景下的一条特殊的煤炭运输通道,是成昆铁路的一条支线,穿越金沙江,在宜宾市与之相连。当时,宜君铁路全线尚未完全通车。
在此之前,宜宾市没有跨河大桥,百姓都是独木舟过河。汛期停了,人们只能望着水叹气。铁道部桥局修建这座铁路桥时,桥面两侧加两翼修建的人行道,50年后仍是宜宾市民南北出行的重要通道。
开幕那天,王书贵觉得整个城市都来了。由于对桥梁的严格控制,只能有剪彩的领导和施工方、施工方和宜宾地区的代表。然而,人们被桥边和桥下的黑暗笼罩着,人群中一片欢乐的气氛。王书贵和同伴们兴高采烈,反复演奏《舵手在海上航行》《东方红》《骑兵进行曲》等十二首歌曲。高音嘹亮的风乐在金沙江上久久回荡空,似乎还在王书贵心中回响。
当时,王书贵是铁道部桥梁局第一桥梁工程办公室的一名材料工人,也是工地业余风乐队的小号手和萨克斯手。50年前的那一天,王书贵吹了小号。开幕式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王书贵和他的妻子吹了一个半小时,一点也不觉得累。仪式结束后,全市游行,第一桥的风乐队和艺术团跟随宜宾杂技团、川剧团和艺术团,在宜宾四街巡回演出。
游行是在那个特殊时代经常举行的集体活动。桥梁工人和当地人的聚会也是一种流行的社会方式。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一桥经常与宜宾的文艺团体聚会,正是在这些频繁的聚会中,许多桥梁工作者与宜宾市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书贵后来的同事刘秀成和杨清明的妻子都是宜宾川剧团的演员。王书贵仍然不明白老刘和老阳是什么时候决定和女朋友发生关系的,以及这是否与通车时的大规模游行有关。
- 02-
成家
做了一辈子桥梁工人的杜寿华,从来没有机会参加任何开幕式。当王书贵在桥上向全城吹小号的那天,他已经去了其他的桥位。但是宜宾大桥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时杜守华是一号桥施工部的技术员。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第二年考上武汉桥梁学院。1962年大学毕业后,成为因万历长江第一座大桥修建而成立的铁道部桥局职工。被分配到一桥,去了江西和下福建,几年内参与了几座桥梁的建设。1966年,28岁的杜寿华跟随建设第一座桥的步伐来到被称为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当时他不知道宜宾对他意味着什么。
在金沙江大桥工地,脚踏实地的技术人员杜守华受到了现场工人师傅们的尊敬。其中一个,金水发,和他差不多大,愿意和他谈。一天,金师傅带着杜寿华去拜访一个当地的家庭。这个家庭有一个寡妇,她和几个孩子住在一起。大女儿结婚了,小女儿还没成年,二女儿就18岁了。原来杜守华是被金师傅带去相亲的。相亲对象是这个家的二女儿。杜守华被小李姑娘的美貌吓了一跳。更让杜寿华吃惊的是,金水发大师是刚娶到大女儿的新女婿。
在那些经济困难的年代,所谓的拜访,不过是大家坐在一起“摆龙门阵”。在宜宾待了几个月的杜寿华,基本能听懂四川话,但还是开了个玩笑。大家讲完故事后,杜守华起身离开。李妈妈客气地说:“过两天来玩!”杜守华马上同意了。第二天,与此同时,杜的技师出现在李的家里。李妈妈没有发现,只是在杜守华走后对女儿说:“这个娃娃还不错,很老实。”
妈妈点点头,杜守华和李老师很快就相爱了。翠屏山的大道,文化宫的电影院,体育馆的游泳池,小宜宾城,都充满了他们爱的身影。不久,杜守华向单位递交了结婚申请。1967年3月,杜守华结婚。婚房是在工地附近租的私房,结婚礼堂是一桥施工科的办公室。
当天李小姐下班到工地,大家把准备好的糖果分发给同事。建设部姚大姐代表建设部全体工作人员送给新婚夫妇一套《文选》和一本红色封面的笔记本。具有时代特色的简约婚礼,隆重而热闹,杜寿华一生都在回味。
从小丧母的杜守华有了新家,宜宾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后来他的两个儿子相继在宜宾出生,但很快随父母离开,成了年少离家的宜宾人。
2018年国庆,早已回武汉定居的杜守华夫妇,在孩子的陪伴下,参观了一场桥梁摄影展。当他们看到当年的老照片时,不禁喜极而泣。
- 03-
秀桥
陈治国是江苏宿迁人。重庆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在第一座桥上建成时,他是在江苏招募的一群工人之一。牛角沱大桥建成后,陈治国进入宜宾,从未离开。如果有人最了解宜宾的金沙江大桥,应该是他。
陈治国当时是一名装配工,在机械设备不够先进的时代,装配工是桥梁施工现场最常见、最熟练的工种。宜宾金沙江大桥最显眼的标志是南桥头的毛主席巨型雕像,高6米,宽如钢梁,全钢制作。山海关大桥厂生产的画像运到宜宾后,是陈治国和他的同事把它安装在桥上的。几年前,他和朋友在桥上散步时,看到几个年轻人爬上要拆除的钢梁。他急了,大声制止,报警。后来才知道,真的是几个小贼没事干,想把巨像拆成废铁。
在看过很多大桥的现代人眼里,这座单线铁路桥结构简单,造型普通,技术匮乏。即使在一桥和桥局的技术档案中,关于它的记载也很少,但在陈治国的心中,它是一座伟大的桥梁。“176米的跨度,当时谁能比?比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跨度还大!”陈治国谈到他的桥,经常这样说。
的确,在宜宾金沙江大桥通车之前,长江上只有三座桥: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1959年12月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通车,1960年3月内伊线安边金沙江大桥通车(也在宜宾,横跨四川、云南两省)。武汉长江大桥主跨128米,同时建成并于1968年12月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主跨160米,没有宜宾金沙江大桥大。金沙江上的一座桥为什么跨度这么大?陈治国一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最清楚。
"当那年洪水上涨时,宜宾淹没了半个城市."“是的,我当时是从重庆到宜宾的。一下车就被洪水冲晕了,找不到东南西北。”几个老朋友聚在一起,经常聊当年。最喜欢的话题之一是1966年的洪水。宜宾金沙江段河道面窄,岩石裸露,枯水期水面平静,但汛期河道宽阔、水深、浪高、水流湍急。所以宜宾金沙江大桥水中没有桥墩,一座176米长的大桥横跨河流,全长1066米,架设在江面和两岸堤坝街道上。
宜迅线宜宾金沙江大桥全景。不远处就是2003年通车的宜宾中坝大桥。马永红
- 04-
下降段
陈治国对宜宾的金沙江大桥非常熟悉,他可以伴随它一生,因为他已经落后了。“洛端”是一个地域性、专业性很强的词。那次秋天改变了包括陈治国、王书贵和朱元和在内的30个人的生活轨迹。
1968年10月大桥通车后,铁道部桥局移交成都铁路局,成都铁路局没接好。他们提出了一个条件:请桥局留下30名技术工人来维护桥梁。原因是宜宾的三座铁路桥——另外两座是1958年9月建成的内宜线上的宜宾闽江大桥和1960年3月建成的内宜线上的安边金沙江大桥——的养护非常重要,但成都铁路局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这30名技术工人留守后由成都铁路局自贡工务段管理,故称“落段”。从桥到段,挺生动的。降段30人,工作多,有车工、内燃钳工、汽修工、铆工、装卸工、油漆工、木工等。王书贵没想到会有自己的物质男人。由于材料经理需要介绍桥梁施工材料,王书贵被叫去参加一个跨桥会议,会上得出了一个超越原来话题的结论:在下车的人中一定有了解桥梁材料的人。
装卸工陈治国和木匠朱元和当时都在宜宾结婚,并愿意接受离婚。年仅20岁的王书贵仍然是一个快乐的单身汉,但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
为了表示挽留的诚意,成都铁路局在三个月内在宜宾金沙江大桥南岸建了两栋楼,一栋是已婚宿舍,一栋是单身宿舍。朱元和一家还住在桥边的宿舍,站在窗前就能看到桥。
在过去的50年里,宜宾市已经有十几座桥梁。当年的朋友和现在的老朋友,会经常走在旧桥上,相见或独行,一个个站着,抬起头来,看一看笑容满面的毛主席。
闲暇之余,王书贵(左一)、陈治国(左二)、朱元和(左三)经常一起走在旧桥上。马永红
旧桥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仍然是市民南北出行的重要通道。马永红
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传播
1.《珙 桥的家人——写给50岁的宜珙线宜宾金沙江大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珙 桥的家人——写给50岁的宜珙线宜宾金沙江大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155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