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挤!挤!用力!用力!用力!
上海是中国第一个运营公共交通线路的城市,已有110年的历史。说到坐公交车,很多上海老居民都有自己难忘的回忆。
80年代到90年代初,空之间没有公交,这曾经是上海街头的一道独特景观。“挤公交”也让无数乘客头疼。
01
很难骑。当时甚至有一个另类数学题在普通人中间流传:在什么情况下,1平米的面积可以站12个人?答案是:在上海的公交车上!因为大家都是踮起脚尖。每次站着上下车都像是肉搏战,更别说乘客了,就是司机和售票员都不知所措。“别挤,别挤,怎么这么难骑?”这首名叫《不要压榨》的歌在80年代后期非常流行。它唱出了无奈,迷茫,期待。
在20世纪80年代,这种拥挤的公交车场景是上海街头常见的场景(路捷摄)
1989年初,上海市政府把整顿公共交通作为今年的第一件实事。当时媒体也相当关注如何缓解乘车难的问题。1989年2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上海公交变奏曲》系列17集,重点是“上车难”的问题。
1989年4月17日,《新民晚报》头版报道,“整顿城市公共汽车”被列为市政府要做的12件实事中的第一件
1989年2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上海公交变奏曲》的画面(时长12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1994年有一部内地和香港合拍的电影《共享疯狂》,潘虹饰演上海43路公交车售票员范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影片中的“挤公交”桥栩栩如生,得了三分。其实指挥家当时的“威望”并没有被夸大。每个售票员都有四个法宝:慢旗、票袋、票板、票钳。在售票员“上车请买票,请出示月票”的呐喊中,票款被一一转述给售票员。而列车员狭窄的工作台往往成为孩子的额外座位。
电影《疯狂》和《挤公交》画面
其实“威武”只是调侃,公交售票员真的是一件苦差事。上海一些老公交工作者回忆说:“以前,卖票的最难。车上挤满了人,路上全是车,公交车经常下班,上车是常事,公交职工和乘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当时有些乘客甚至骂我们。有时候车很挤。如果你起不来,就别让他们走。我说你不应该上去。如果下一个上去,他们会拉我们的车牌。如果我们不让他们拿车牌,他们就会打我们。当时我们的公交销售人员真是又甜又苦……”
当年卖票人使用的“四大法宝”基本消失了
艰难的出行环境已经严重困扰着乘客和销售人员,一些极端行为不可避免。尤其是指挥,每天都在这种极度紧张和嘶哑的状态下工作,很难获得良好的心态。1989年3月17日,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3月16日上午8时15分,当一辆211公共汽车在延安西路梅丽园站停下时,后门的售票员突然从窗口离开汽车,留下大量乘客。一个小时后他才回来,谈着蹲静安寺一会儿,谈着拉肚子一会儿。之后在车队负责人的指挥下,车到了终点站,已经九点五十了。这件事在乘客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0世纪80年代,拥挤的延安东路外滩211号航站楼
02
那么,为什么公交车这么挤呢?所有上海市民都想知道答案。恐怕很多人都是第一个想到的答案。但是为什么80后乘坐公交车的人数急剧上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大批支部、支部人员陆续回到上海;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也振兴了上海的经济,车间里机器的噪音和商业街上的人群。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买家都来了。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1200多万人口、200多万流动人口的大城市,公共交通几乎完全依靠公交车。根据1988年的一项统计数据,当时上海有6000辆公交车,每年运送55亿乘客。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极其罕见。
1983年,一辆老式的663无轨电车经过西藏中路的北京路口(小勒罗伊·德梅里摄)
1983年,几辆20、21路电车停在中山公园门口。其中有SK561和SCR SK561G(小Leroy W. Demery摄)
除了人多,路况差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80年代的上海,路况差异之大令人震惊。1984年上海市区公交车和电车平均时速16 km/h,高峰时段只有9 km/h,个别线路甚至只有3 km,而普通人骑自行车平均时速可达20 km/h!根据1988年的统计,上海只有400条道路,其中368条已经饱和。市区有各种瓶颈路、破路、施工路,让公交车举步维艰。
1983年宝山路。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正等着通过铁路道口。那一年,上海的大部分公路和铁路交叉口都没有立交桥,所以在一些火车经常行驶的交叉口出现了严重的拥堵(小勒罗伊·德梅里摄)
拥挤的公共交通遭遇更糟糕的恶劣天气(路捷摄)
80年代的《新民晚报》在上海市民中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在它的重要页面上,你可以经常看到关于公共交通改善的报道
为了寻求根本解决办法,公交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有的收效甚微,有的适得其反。
比如增加公交车数量,加大车身,用超级“龙车”解决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其实车身的增加,上下车乘客数量的增加,停车时间必然延长,道路狭窄,车大,车速不要太快,影响其他车辆的行驶,万一发生交通事故,一辆车堵路,几百辆车堵,所以从整体上分析,有点得偿所失。至于增加车辆的想法,目前有轨电车的分站已经超载到危险参数,主要干道的客流和车流都达到了过饱和状态。以26号电车为例,全程7.972公里,已投入使用车辆61辆。如果形成舰队,连接成龙的长度接近1公里。如果增加更多的车辆,路面会更加拥挤,可能会导致速度变慢,出现更多的问题。
1983年,西康路,长寿路。一辆电车公司的抢修车正在工作,旁边停着一辆24路的SK561电车。长期超负荷运行,这样的故障我司已经用过了空(小Leroy W. Demery摄)
而大型车辆的使用也会导致更严重的载重问题。据当年公交公司的工程师介绍,为了解决上车难的问题,上海在国内首创了大容量两节车厢铰接式公交车,即龙车。之后他们干脆把车内所有座椅都拆了,换成大篷车,总共能坐200人,还有一部分车辆是从德国进口的。但是,这些车辆显然是“水土不服”的。第一,路况不适合。第二,人太多。规定要坐140人。到了上海,经常要挤300人。部分车辆被碾压。
1990年,一辆27号有轨电车(SK561GF)发生故障,乘客和路人上前帮忙实施。在艰难的旅行环境中,这种温暖的景象是许多老乘客的共同记忆(路捷摄)
90年代初,一辆92路大篷车(SK6152)抛锚,乘客纷纷下车帮忙搬运。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乘客来说,当时的场景一定还历历在目。标准程序如下:司机师傅先是沮丧地抱怨“扔得特别,扔得特别……”然后,列车员会喊“来,让大家帮忙,尤其是男同性恋!”。超载车辆和销售人员基本上能被乘客完全理解(路捷摄)
公交公司除了在硬件和设备上的投入,还在交通调度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除了现有的大型车站客车和转弯客车外,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通过调度早晚高峰客车和机动车辆,增加了特殊的定期客车。尤其是在春节旅游高峰的冬天,公交车非常拥挤。经常造成沿途乘客的吊车运行不正常。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公交公司大力发展机动车调度形式。1989年5月,市公交总公司机动大队成立,机动车辆实行全市统一指挥、集中调度。公交机动旅有徐家汇、人民广场、寿宁路、五角场、大虎山路、提篮桥、九龙路、上海火车站、静安寺、路家寨等区域停车点,随时做好应急准备。
1985年拍摄的四平路公交停车场,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公交停车场之一。图中可以看到大量的SK661龙车和早期的663公交车(路捷摄)
徐家汇公交站(现600正门)拍摄于1985年。图中可以看到两种客车:单车厢SK641和铰链SK661。单车经常承担“掉头”任务(路捷摄)
自1979年以来,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市公交公司还成立了一个错误工作小组,在全市开展错误工作。错开企事业单位部分员工上下班时间,避开早晚高峰,以此来分解客流,及时削峰填谷。这是公交企业对客流的及时人工调度,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87年1月,市政府文件要求,市错办规定市级机关办公时间为9: 00 ~ 18: 00,市级公司办公时间为8:30 ~ 17:30;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金陵路、西藏路592店营业时间延迟30分钟至1小时。
1990年,南京东路上的车流(路捷摄)
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公共交通企业为保障市民出行和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企业缺乏活力,亏损逐年增加,“乘车难”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上述的一些客观因素外,还与原有的公共交通系统、票务系统和机制的不合理直接相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垄断经营,缺乏竞争压力。公交公司(原市公交公司)成立于1988年,基本垄断了网络密集、客流集中的公交客运。从外部看,没有竞争态势,企业缺乏竞争压力;在内部,8万名员工捆绑在一起领取和支付“大锅饭”,这使得公交公司下属的运营公司缺乏面对市场和参与竞争的动力。
穿越市区的长途汽车是拥堵的“重灾区”。图为拥挤的71号公路,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路捷摄)
价格偏离价值,亏损逐年增加。上海公交从1987年开始亏损,亏损逐年增加。到1994年,亏损总额已达8亿元。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价格偏离价值。月票实际使用价值46.75元,接近当时25元/张的月票价格的两倍。如果不改革,公共交通的损失会进一步加剧。不仅财务不堪,企业经营也越来越困难。
80年代上海公交使用的各种月票支付凭证、月票、学生月票
上海公交预售票,于1996年推出
补贴和核算机制不合理,企业缺乏挖潜增能的积极性。过去公共交通的财政补贴系数是一定年份后计算的。直接后果就是混淆了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的界限,以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低造成的经营性亏损也被纳入财政补贴范围,鼓励企业吃“大锅饭”。在月票核算和分配机制中,一张月票在经济利益上联合了十几家运营公司,月票收入无法反映各运营公司的运营业绩,导致各运营公司缺乏开辟新线、增加班次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月票数量不能与销售人员的利益分配直接挂钩,销售人员对持有月票的乘客的服务被视为免费服务,导致顾客厌倦和抛弃顾客的现象,服务跟不上乘客的需求。
04
公共交通牵动着所有市民的心,历届市领导都比较重视。朱镕基和黄鞠都对上海公共交通做出了重要指示。1991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黄鞠指出,上海公共交通的出路在于改革。1992年,时任副市长的庄指示,公共交通不应依靠财政补贴,而应在良性循环中发展。1995年5月,时任市委书记的黄鞠提出十大专题,组织各种力量进行研究。研究主题包括公共交通发展和财政补贴。1995年8月24日上午,时任市委书记黄鞠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市公用局关于深化公交体制改革、减少财政补贴的报告。会议强调,公共交通管理体制、票价体系和补贴机制的改革是上海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新路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末的南京东路,当时的27路有轨电车已经采用了SK-562FGP车型,交通量较大,但仍无法满足客流激增的需求(徐琳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公交车车型更加多样化。图为中美合资的中国巴士,由71路和浦东关中公司使用
1995年12月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几千名干部公交系统改革会议,进行了动员部署。以票制、体制和机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公共交通改革方案正式出台。会上,副市长夏克强代表市政府发表了题为《深化改革,转变机制,加快发展上海公共汽车客运》的专题讲话。受市委书记黄鞠的委托,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发表了题为《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推进公共交通改革做出贡献》的重要讲话。在城市公共交通改革会议后,公共交通改革的准备工作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与市民和乘客关系最密切的是投票制度的改革。从1996年1月1日起,月票,包括城市月票、专线月票、地方月票、隧道月票,一律取消。城市普通线路票价为0.50元/张,长途线路、隧道线路、住宅专线仍按现行价格执行。在取消月票和实行普通票后,为了让上海企事业单位承担可能增加的负担,使使用月票的职工在上班和学生上学时不增加开支,市政府决定从实行票制改革之日起,对不享受全市三资政策的地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地方事业单位、地方机关和学校进行补贴。通过票制改革,取消了使用了几十年的公交月票,打破了企业长期吃“大锅饭”的局面,为计算客流、结算票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为企业进行独立核算、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进行适度竞争创造了条件。
早期的无人驾驶公共汽车是由原车改造而来的
90年代中后期,随着公交运营环境的改善,大量的单车改装无轨电车开始取代重型铰接式有轨电车。图为SK5105GP有轨电车通过淮海路
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公交示范线49路采用进口沃尔沃大型铰接式客车
以票制、体制和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公共交通“三大体系”改革,使上海公共交通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折。在市政建设方面,始于90年代初的“一年相同,三年不同”,也为全方位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90年代末,中山西路草溪北路华亭酒店西侧公交站。当时内环通车,轨道交通3号线(早期称为明珠线)正在建设中(路捷摄)
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是上海和瑞典的合资企业,成立于2000年。大量新申沃公交车装扮申城街道。图为主要型号SWB6120KHV2-3和SWB6120V4
城市快速高架道路和轨道交通的使用有效地分流了交通流量和客流。公交企业经营机制转变,从业人员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坐公交难”矛盾明显缓解。上海公共交通已成为中国大城市最发达、最有效的地面公共交通系统之一。
结束
"
正文: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官网“地方志与改革开放40周年”栏目
《上海记录》、《交通记录》、《城市公共运输量》、《上海公用事业记录》等
一些图片来自网络
“申智·胡志”集团竭诚为您服务。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你默默的赞美,深情的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1.《挤公交 【话说上海】挤公交、推公交,那些年魔都出行的日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挤公交 【话说上海】挤公交、推公交,那些年魔都出行的日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219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