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

  闽南网6月18日讯 泉州,晋江安海。大雨连下数日,6月7日凌晨暴雨后,白塔4楼塔檐掉下一块,砸坏3楼塔檐。

  千里之外,北京,有人火急火燎,奔赴泉州。

  相关新闻:

  860岁安海白塔4楼塔檐塌了 市民盼尽快启动修缮

  “晋江安海白塔4楼塔檐塌”追踪 专家本周会诊

  晋江安海白塔旧症新伤缠身 等待文保专家做体检

  晋江安海白塔塔檐坍塌追踪 拯救古塔市民齐献策

昨日,专家在白塔下勘察

昨日,专家在白塔下勘察

  晋江市文保部门奔走东西,为白塔寻医问药。昨天,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研究所总工程师、建筑学博士朱宇华,赶来晋江,为白塔会诊把脉。

  朱宇华曾专程来看过白塔,很珍惜它,甚至把它当做老朋友。昨天的勘察中,他激动,痛心,更多的是关心,想设法挽救。于是,我们整理了这一场虚拟的跨越千年的隔空对话。

第一幕:叙旧

  朱宇华:老朋友,我来看你了。上次来泉州看过你,你怎么落得这般模样?

  白塔:是啊,最近伤痛连连,这四五天,还住进来一个流浪汉。

  朱宇华一行数人前来,惊了塔中一个流浪汉。他前几天穿过铁门爬进塔内,遮风避雨。见塔外来了这么多人,流浪汉飞快抱起两件衣裤,顾不上拿放在角落的水杯,就匆匆跑开了。

  朱宇华:5年前我来,是专程来看你的。这次他们请我来,是来给你看病的。几年不见,看到你好像已经老态龙钟了,我很痛心。

  白塔:我862岁了,是够老的了。南宋绍兴年间,乡人建安平桥,用剩下的钱建了我。我跟安平桥算是同胞兄弟,只是他长虹卧海,我长到22米高,迎风而立。

  现在老了,腰椎也不行了。我站的地方,原本就是晋江的海边滩涂,20多年前就有人给我量了身板,发现我向南偏斜了约20厘米。这些年也没少看病,大修就有三次。最近一次大概是在1983年,那次搭上大哥安平桥大修的顺风车。岁月催老,内伤重重,情何以堪?

第二幕:感伤

  白塔:其实我也风光过。以前,我这22米高的个头,万人仰止,人称“白塔凌霄”。一到节日,小毛孩都爬上我的肩背,看安平桥畔的水上捉鸭。1961年,我和安平桥,就跟故宫、长城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可惜,如烟已经往事。

  朱宇华:你看看周围,周边环境全变了。你现在早就变矮啦。

  白塔:是啊,几百年来,在这一带,我都是最高的,连小孩斗嘴也将我搬出来助威——“你长得高,有白塔高吗?”这几年,附近建了公园,又冒出一栋栋上百米的高楼,很多老邻居都走了,老房子拆了。到头来,又剩下我和安平桥哥俩,形影相吊。

  朱宇华:越是留下来的,才越是宝贵的。你这种砖石仿木空心楼阁式佛塔,是唐宋古塔建筑典型风格,中间立一根塔心柱,像定海神针一样;还有内外两环塔壁,这种风格,现在在全国都少见了,倒是在日本保留了不少。南宋后建塔就改了风格,你才如此珍贵。

  白塔:我浑身是宝,但这些故事,现在知道的人少了,说的人也少了。

  朱宇华:所以,救你是当务之急。你是一个国宝,得让更多人认识到你的历史文化价值。宋代古塔的特征和内在结构都基本保留了,近千年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记忆更是无可复制的。

第三幕:希望

  白塔:他们说,屋檐塌了看起来很严重,但最大的毛病还不是屋檐?

  朱宇华:我看啊,你这次塔檐坍塌,病因可能比较复杂,和年久失修、周边施工震动和暴雨侵蚀等可能都有关系。但最重要的是,整体塔身确实向南侧偏移了点。

  塔檐虽然坍塌了一部分,但修复难度不大。我最担心的,就是塔基出了问题。塔身倾斜了,要精确测绘,还要勘察塔基及周边地质,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用工艺来纠偏和加固塔身。

  白塔:那我还有救吗?还能重现“白塔凌霄”的胜景吗?

  朱宇华:相信大家一起努力,肯定是有得救的。2009年,我就建议,将你和周边的三里街、五里桥、龙山寺整体打包规划保护。现在我听说,安海镇政府目前正实施的片区改造工程中,白塔已被列入安平桥文化生态公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景点,有意计划重现“白塔凌霄”。

  我已经建议泉州、晋江两级文保部门和安海镇政府,先对你报请启动抢险加固。我建议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从东南、正南、西南三个方向,用支架支撑加固,尽快商讨修缮方案并逐级报批。老朋友,希望下一次再来看到你,你已经健康了。

1.《爱与忧 晋江安海白塔塔檐坍塌追踪 再访白塔清华专家的爱与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爱与忧 晋江安海白塔塔檐坍塌追踪 再访白塔清华专家的爱与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22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