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天的《方姐姐》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丁春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写什么”是问题,“怎么写”是另一个问题。小说《梅方》还涉及到“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是题材,“怎么写”是手法。梅方在内容和技术上令人耳目一新。作家韩少功说:《梅方》是一部精彩的书,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传奇,是一场重建世界观的思想风暴。因此,作者张广天在“写什么”和“怎么写”方面是独一无二的,或者说是一次开拓性的旅行。
小说发生在浙江金华。妹子不是人名,是古地名,指的是金华市汤溪区。这个地方是古越国西部的一个山区,商汤后裔为了避战而迁徙到这里。他们保持了几千年的原始口音和生活方式。史书上把这些人叫谷米人,也叫顾梅人。万方万邦时代的顾梅人拥有自己的领地,被称为“梅方”。方姐姐神秘莫测,与商汤有着历史渊源,让人联想到王安忆《无名氏》中描写的“林洞”,自然联想到。无论是姊妹面,还是森林洞穴,都是现实世界中的“桃花”。森林洞穴与世隔绝,生态原始,与现在分离太久;方姐姐,在作者笔下,是一片净土,始终保持着原始的语言和习俗。张广天以梅方为引子,寻找族群最先站立的精神本源,揭露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的焦虑与困惑。他进一步探讨了姊妹面的深层人文意义: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时至今日,这个古老的命题依然值得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人物和情节是小说的灵魂,梅方也是。这本书描述了一群普通人,他们都来自或者有血缘关系。张广天对这些人的喜怒哀乐的描写可谓“一鞭一疤,一巴掌一掌血”。一点一滴都是泪,一字一句都不一般。
小说以“我”听朋友沈昭平的话的方式进入,沈昭平“应该带着看客们越过大山,深入传送门,直达内心”。在故事的每一个转折点,作者都嵌入自己的思想,或者赞同,或者批判;或毛发生长,或延伸。整部小说就像一条奔流千里的大河,时而奔腾,时而蜿蜒;时而动荡,时而安静...既有文化情怀,也有庸俗的日常生活。他用当代人的眼光看待中国人过去100年的处境。上个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世纪,作者用夏雨树的口提出“革命即返天”。在建设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作者猛烈抨击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社会越来越喧嚣,人心越来越浮躁。如何放置人心?人是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的?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作者充满了忧虑和不安。
夏,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正是他想要的。作者欣赏夏广美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轻妹,光耀姑妹也。夏活了一百零一岁,一生娶了四个男人。她的丈夫从纨绔子弟变成了佃户,从国民党军人变成了老工人。在世俗的眼光里,的一生不容易受很多苦,但这不是夏的感受。夏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在她看来,“这个世界似乎与她无关。她总是活在自己的意志里,那么原始,那么久远。”。作者用夏广美的角色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一性用一法。各种法律。一切统一,不是一法一心。”夏尊重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不会随环境的变化而轻易改变。
这部小说采用了电影的视角,这可能与张广天担任导演有关。电影语言和手法贯穿始终,“蒙太奇”的切换让人眼花缭乱,打破了人们平时的阅读习惯。你没办法把故事讲清楚,因为当你把自己放在情境里,作者很快就切换镜头了。《梅方》五味杂陈,斑驳陆离,像一壶煮了很久的老火汤。作者的心思不是讲述一个完整的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传播”自己的想法。他的思想核心是,学心为体,学人为用。整部小说不是讲几代人的喜怒哀乐,也不仅仅是讲孩子的爱。作者的“野心”是通过写“姐妹”们的命运来反思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外来文化的感染和影响。他不厌其烦地讲道理,甚至到了善意的地步。钱穆在《中国历史大纲》中说:“对国家的历史抱着温暖和尊重。”我认为用温暖来形容张广天是不够的,这是一种燃烧的激情。
冯友兰认为:“一个人既有物质的连续性,又有精神的连续性。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把姐妹一方当做一个缩影。这里既有物质的延伸,也有文化的传承。姐妹一方对文化的坚守,其实是对人的精神故乡的坚守,是“茫茫大海中立锥之地”。张广天在《方姐姐》的“遗言”中写道:“一个人把自己的家乡当成了一艘船,到达了他心灵的终点。”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篇哲学笔记。我们经常迷失在现实中,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在读《方姐姐》的时候,是在精神上回家,缓解都市人的乡愁。
1.《夏玉书 都市人的乡愁——评长篇小说《妹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夏玉书 都市人的乡愁——评长篇小说《妹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370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