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劲松,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界定中国主要社会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新时期加强军队建设的目标,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特色外交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其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的方向,也是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发展趋势的总体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是我们党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体思路,也是和平发展的中国进入世界舞台时对当今世界性质和发展趋势的总体判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以世界第一人口第二经济的姿态融入世界。因此,中国必须回答如何融入国际社会的问题。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主张,指出合作共赢就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正当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新伙伴关系。
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建立平等相待、相互经营、相互理解的伙伴关系,创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寻求开放、创新、包容、互利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谐而不同、包容的文明交流,建设尊重自然、发展绿色的生态体系。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向世界解释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划日益清晰和完整,我们党更加意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
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首次包含了习近平主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3月23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次被纳入人权理事会的决议,标志着这一概念已经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9月11日,联合国大会第七十一届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要求各方本着“相互合作、共同建设、共享”的原则,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到目前为止,中国提出的“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计划已经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并成为一种国际流行话语。由此可见,我们党已经依次完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界定、理论基础、内涵阐述和意义论证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我们党对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过程,也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路径意识。同时,它也是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
为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得到许多国家的承认并写入联合国文件?
首先,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法表达了所有国家人民的愿望和良好愿望。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是和平发展和共同发展,这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反映了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最活跃部分的要求。资本追逐利润的属性和科学技术提供的各种工具,使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成为近代以来“有我有你有我”的日益紧密的现实。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必然会在此基础上导致各国人民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自然灾害不会对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文明的人区别对待,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对抗自然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需求。
第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包括民主和平等价值观的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主张共享、建设、共享,在其中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能看到未来的希望。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有各的美,美的美,美与美的美,世界是一样的。”
世界好,中国就可以好;中国好,世界更好!怎么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不是“谁优先谁落后”,而是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同努力,共同前进,这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1.《美美生态 美美与共,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照亮世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美美生态 美美与共,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照亮世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375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