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选择
Matrix是一个小众写作社区,我们提倡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和互联网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想法。我们会不定期地从Matrix中挑选出最好的文章,展示用户最真实的体验和意见。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小众只是稍微修改了标题和版面。
这篇文章的出现,我们应该回到当初让我从纸质笔记迁移到云笔记的动机。
十多年来,阅读一直是我的习惯。从小到大,读哈利波特都要抄下咒语,养成了不写等于不读的习惯。小说里我会抄在本子上保存。写的时候可以用。当然小说靠剧情发光,能做的笔记不多。后来开始接触方法论相关的书籍,比如《超级记忆》或者《聪明人格子笔记本》。看到清单和流程,我忍不住想抄下来。虽然留在纸上供参考,但一直怀疑不是自己的事。
开始学术研究才接触到大量的教材和论文。有时候书里的一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它背后透露的写作思路或者逻辑极大地推动了我对主题图的构建,所以我会在这个触发点旁边记录这个联系或者灵感,有时候文字里会突然出现一行公式,前后只有一些模糊的推导思路。在严谨求实的学科要求下,我自然会在旁边加上关键的推导步骤或者数学技巧。
可惜的是,书里留下的空往往不够我注解,所有的灵感和补充我都记不全了。分散在不同书籍、不同页面的笔记无法整合查找,而笔记本与文本分离,更难追溯,直到我发现文档阅读应用程序可以克服这些困难,从而帮助我建立一个以我所涉及和学习的内容为中心的知识库,也帮助我在编织知识网络的过程中更新新的灵感。
其实改变读书笔记的过程也是改变阅读取向的过程。除了娱乐,阅读已经成为我学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吸收手段。在材料内化的过程中,我从MarginNote 3(以下简称MN)和LiquidText(以下简称LT)两个应用中受益匪浅,所以我假装写了这篇文章。好事要广泛传播。2题目中的“我怎么用”是指本文不仅涵盖了指令的功能介绍,还将实际使用方法综合到文献的拆解分析过程中,是我在使用时逐渐积累的经验的集合。
本文适合非浏览阅读或以阅读为学习手段。不限于学生或研究人员,应该涵盖所有想从阅读文献(或很厚很有用的书)、论文(或几十篇浓缩论文)、综述(或某项工作/情况的系统介绍)等阅读材料中获取自己知识(即读完后不要还给作者)的读者。本文将按照功能介绍-横向应用对比-优缺点点排列-实际使用场景的顺序进行。
当然,首先说明一下为什么文书阅卷的应用这么多,这两个应用可以被提名为学术道路上运载学生的快车。比如:知名度、GoodNotes、PDF Expert等应用。可以以PDF格式导入到论文或教材中,也可以进行注释和导出。MN和LT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问题的答案可以追溯到应用程序的定位。
在MN开发团队和LT开发团队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以文本内容为载体,以知识内化为主要功能的文档阅读应用。“文本内容为载体”是指它们要覆盖基本的PDF标注功能,“文献阅读”是指阅读对象应该是一种具有以下基本要素的知识总和:
历史价值或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因此,“知识内化”不同于常见的标记和注释应用。他们拆解完整的知识体系,粉碎它,打磨它,重塑它,直到它成为自己体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开发团队想要的是让读者在使用完应用程序之后,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这种效果是如何实现的呢?应用程序通过其主要功能为用户提供最佳指导。四
特性和功能介绍备注笔记本
MN以笔记本为学科最小单位,可以收集多个来源(书籍、文档、网页等)。)并将其作为新层附着到源的表面。
比如这就相当于在书上贴了很多便利贴。书上没有痕迹,便利贴是我们的笔记本。因此,一个来源可以产生多个笔记本,一个笔记本可以关联多个书籍。当它作为最小的单位出现时,我们可以在笔记本中搜索,就好像我们在一盒便利贴集合中寻找一些特定的便利贴。
在学习模式界面,笔记本可以和文字出现在同一个屏幕上,也可以关闭笔记本,只关注文字,反之亦然。这样既可以完全沉浸在文本阅读中,又可以看到每一个剪切和剪切摘录是如何与之前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还可以专注于阅读后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安排。
MarginNote 3基本界面的文本比较
文本交叉引用可以说是文献阅读应用中不可缺少的功能,尤其是比较啰嗦的作者反复交叉引用前面提到的公式,并且公式都有标注的时候,交叉引用功能的出现可以说是有帮助的。
比如我们遇到一个有发散性或者系统性思维的作者,我们说这部分虽然是第二章,但我们在第七章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在第九章介绍了理论的应用,让更多的补充读者可以自行阅读第二参考文献。如果是在纸质书上看书,只能用手指做书签,比较不同的页面和短时记忆的书,或者找一张纸把重复的内容抄下来。
多重公式的情况
显然,这是作为无纸化推广首先要克服的困难。在吸收消化的过程中,我们希望知识与自己的理解整合在同一个界面,而不是完全被作者的写作顺序所限制。简单的情况下,如果只是前后页的页脚和页眉的对比,可以把翻页阅读改为竖读。对于复杂的情况,如果涉及不同的页面或书籍,可以在MN中使用多文档拆分视图。它支持在同一笔记本的任何一页上最多进行三次屏幕比较,并且可以将分割模式切换为垂直或水平。关卡主要用于页面比较,但是三页加笔记本即使在12.9英寸的屏幕上也很难。建议实际使用中不要太贪心;竖排多用于行对比,对比公式或对比段落适合使用。五
摘录注释
就像我文章开头说的,风过则留声,雁过则留痕,书读则留评。虽然摘录标注看起来是一个基本的功能,但是相对于我们提到的常见的PDF标记应用,MN已经做的很彻底了。六
移动网络中的标记工具
当我们读到一个引人入胜的片段时,可以用Apple Pencil(以下简称AP)或者手指来标记。标注方法在MN中分为两类,一类是摘抄,一类是标注。前者会在笔记本中自动生成摘录卡,后者在导出时会留下痕迹。
抽取工具有三种:文本选择(分为文字或字符)、矩形选择和自由选择。文字选择会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生成卡片,而选择工具是图片。OCR有两个意思。如果识别出的文本是数学公式,则不能以原始数学形式显示。如果是纯文本,文本样式将被删除,允许用户编辑和删除。选择区域有四种常用的背景色,圈定或亮化的选框模式。
批注工具包括钢笔、高亮和文本。其中钢笔和高光有六种渐增直径,五种常用颜色,是否压敏,是否自动直,拾色器可选颜色,想画彩虹的朋友可以马上开始表演。英文字体、字体大小、文本颜色、背景颜色、粗体和对角线下划线可以针对文本进行修改。
对于一个函数来说,你能选择的选项越多,它就越灵活,但越难。这显然是因为我们往往不需要那么多选择,而是专注于有意义的、常用的选项。正如我之前提到的,colorcode是一组特定的基准颜色。即使提供了拾色器,系统的阅读方法也不提倡给图片添加五种以上的颜色。只有在这个上限内,我们才能快速地将色彩与意义匹配起来;否则看起来色彩鲜艳,但是容易散焦。复习浏览和筛选笔记时,不需要调用过滤器,只需要看页面布局就知道应该注意什么,这就是合理的colorcode原则。
合理的颜色代码
我们可以“突出”一段摘录。在标准格式的PDF中,摘录自动以文字形式出现。点击或拖动选择关键点,用蓝色虚线标出;在影印版PDF中,改为选择方式。在“回忆模式”下,重点会被涂抹掉,便于根据上下文填写空的联想记忆法。
高亮后的回忆模式
笔记本自动生成摘录卡,支持打字、手写、语音、插入图片。由分割线切割的注释段落可以拖动以调整顺序或完全删除。每张卡片都可以改变背景颜色或添加标签,并进行二维分类,便于过滤和搜索。它还支持四种常用的背景色,方便快捷地标记片段。
至于标签的使用,其实是系统学习方法的一部分,受空间限制。8.不在这里,但还是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标签设置的原则。标签是为过滤器设置的,它们的存在相当于用户定义的过滤规则,所以不需要为现有的过滤规则设置标签。
比如与意义相关联的背景色(标记重点的黄色),或者根据章节的主题分类;既然是自建筛选规则,需要的话可以添加。下意识的按照主题分类,给每张卡片加标签,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工作。标签和标签卡要有针对性,少而精。
其实我很少使用语音功能,一方面受学习工作场所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受语音因素的决定:语音可以方便快捷地输入信息,但不足以提取信息;对于学习需要经常复习的内容,即使是语音输入,我也会转换成文字,所以我只会使用这种在某些情况下似乎投入成本较高的方法。
摘抄卡片与原文相关,点击卡片可以快速链接回原文,实际上可以作为书签。所以我强烈建议在需要反复跳回的位置加上卡的标题,相当于明确标注了定位。我将在下面的实际使用场景中介绍用作书签和索引的方法。
思维导图
自动生成摘录卡是一件小事。我看过文献,注释还是和以前一样散落在各个部分。如果不能有效整理,所谓的痕迹只能变成散沙。转念一想,MN要引导用户有效学习,这是我的能力。所以引入了让大家最享受的功能:卡代思维导图。有三种方法可以自动将生成的卡片插入思维导图:
按文档目录分类按文档分组在选中节点后或浮动第一种情况,如果卡属于某个版块,那么就从属于这个版块的标题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动生成目录大纲的思维导图只在全局模式下使用。如果选择了焦点模式(即只关注一张卡片及其下属部分),卡片不会被轮廓自动连接。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很多书被引入笔记本,只有一本书被关注;
自动生成的思维导图
第二种情况是将生成的卡片全部丢入同一本书的筐(盒)中;
在第三种情况下,卡连接到所选卡的后端。如果未选中,项目将独立列出。
其实,将笔记整合到思维导图中,是为了消除无纸化之前重复冗余造成的时间浪费,让我们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在知识整合上。原本文本中零散的思想被MN总结浓缩在笔记本里。然而,我们需要手动调整逻辑结构和改变知识框架。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咀嚼每一点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也就是重新排列和连接知识块的过程,知识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内化的完成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时从自己的头脑中把学到的东西拿出来,而不是局限在某本书的实体里。为了帮助用户更好地处理知识,在笔记本中重构卡片的方法有很多:
合并到 可以将选中的多张卡片合为一张,并可以调整顺序。用来把描述同一对象的笔记集中到一个位置,或者用于表达一段顺接关系和它的结论。成为子节点 拖拽卡片到其他卡片上可以将两者连接起来。用来更改从属关系。独立 在树状视图中拖拽卡片到笔记本中间的「独立」字样处,在框架视图中将卡片拖拽到框架的最外层(全局下)。用于解除从属关系,或生成新的分支源。重组 长按框选多张卡片并选择重组,卡片以框架显示,用于建立具有复杂逻辑关系(并列或从属)的大节点。举个例子来说, A 和 B 是并列关系,它们都属于 C ,但是 A 和 B 都能导出结论 D , 那么就应该用框架把 A 和 B 放在 C 里,并使 D 从属于 C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做法举隅,不是正确而接近于理解习惯。链接 选中卡片后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链接,可以将一张卡片关联到另一张距离遥远的卡片,并在卡片內显示。用于关联关系,而不改变知识间的生成逻辑。生成链接的方法有三种,分别为双向关联,也就是被关联的两张卡片都出现指向对方的转到;单向链接,即指在指出链接的卡片上出现跳转到另一张卡片的转到,这种结果也可以通过直接复制卡片的链接并粘贴到目标卡片上得到;复制文本,即指复制卡片内容,但不使用任何转到。这些选项可以很好的改变原来的目录结构,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从中一目了然。它不仅清晰地实现了知识关系的可视化,而且有助于我们梳理文本的要点,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此外,我们可以改变思维导图的显示模式,选择分支样式将显示改为框图或树。一般来说,框图是集合,树是连接。我们可以选择以树的形式显示一些内容,同时保留其他部分的框图结构。目录等有序的联系内容可以显示在一棵树上,帮助我们调查和扩展知识结构,而框图是细节的补充和堆叠,促进我们加强知识点。
在基础学科的学习中,从上到下把握学科的全貌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科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其他种类的学习中,掌握结构可以让我们在错过某一部分知识时,从其他部分的联系关系中推导出来。就像枝蔓延伸,结构是粗枝,知识点是摇曳的叶芽。
用于不同思维导图显示模式的存储卡
内存卡是MN的另一个特长。MN的亮点其实是从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中,知识聚集在同一个界面,用户可以在一个地方完成整个过程。就像把鱼从池子里拿出来,刮鱼鳞,洗涮腌制,做菜上菜,都可以在厨房里完成,这是MN最体贴的地方。记忆卡相当于处理和输出之间的连字符,是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顺序动作而存在的。在建立了完整的知识框架后,我们仍然需要提出最有效的片段来处理特定情况下的输出场景9。
卡套一开始可以来自不同的笔记本,不同的书。这个逻辑很简单,不同于学习时以项目或题目为单位。记忆输出通常针对特定场景,所以甲板是基于场景的,比如某个月的司法考试或者某个科目的期末考试。我们可以在学习模式下添加到笔记本中,也可以在复习模式下直接添加。在笔记本中,打开多选模式:点击“选择”或长按拖动打开选框模式(其实是包括选框在内的多选),通过选择或点击可以批量向副卡添加卡片;在查看模式下点击加号会调出卡片过滤器,可以根据颜色或标签添加一组卡片。添加的卡片以标题的形式排列在左侧,我们也可以根据制作时间、截止日期或文本位置更改它们的排列顺序。
将笔记本中的多个选项添加到卡片组
在卡片组中,我们可以在不影响笔记本笔记的情况下修改卡片问题。所以在制作记忆卡的时候,可以改变制作知识卡的原则,不要以题目总结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用测试对象的常用表达方式作为指导来修改问题。默认情况下,卡的问题是我们做卡时的标题,或者是没有标题时的第一个音符。注释的答案是该注释下的所有注释。如果制作卡片时组合了多个注释,则答案会显示为这些注释的集合;如果使用强调模式,问题将是所选段落,强调部分被删除,答案将以粗体显示在所选段落中。
查看模式下的牌
单击开始复习,将出现一张问题卡。我们可以快速滑动浏览要记忆的知识,点击卡片看到问题的答案,选择是在答案面显示脑图还是文字(甚至可以点击学习模式的符号看到笔记所在页面的原文)。这些都是在结构或者原文的提示下帮助我们记忆的方法。根据这些提示,召回的答案是触须和粘合剂,时间久了更容易留存。在卡中,MN设置了快速标签的形式,即星标和难度。我们可以用星星来标记需要反复记忆的知识,或者简单的标记简单的知识,方便在特定场景下记忆这样的卡片10。
快速加星存储卡
还有一个可爱但不实用的功能可以在这里介绍。问题界面设置语音选项,播放问题和答案。我猜开发商是想让大家抓住通勤路上的碎片化时间,可惜实施效果不够强。语音播放完问题后,会无停顿时间的继续读答案,虽然可以识别中英文混合内容,但播放效果比Siri差(笑)。当然对于要求不是那么高的用户,我相信还是有用的。
全局搜索
与普通阅读应用只能在单个文件中搜索相比,MN使用笔记本作为文本搜索的搜索范围。用户可以从不同的来源找到相同关键词的介绍,方便我们在一个地方得不到答案的情况下,从其他来源获取更详细的补充。理解清楚之后,我们也可以点击文本左下角的箭头,回到原来的位置。除了搜索文字,思维导图中的笔记也可以搜索,搜索范围是所有笔记本,还可以添加标签和颜色的过滤规则。
全球多源搜索
另外,如果想查找文献中提到的具体内容概念,可以直接调用内置浏览器。选择对象,点击“研究”,浏览器会弹出,直接呈现搜索结果。用内置浏览器代替其他浏览器的一个原因是,内置浏览器打开的页面可以直接导入到当前笔记本中,也可以使用浏览器打开的PDF文件;即使是带有超链接的电子文档,也可以直接点击链接跳转,然后导入。浏览器可以在主页的设置中选择默认值。
使用内置浏览器导入和导出导入PDF文件
MN支持导入的文件有Epub、PDF(包括其他笔记应用已经有的批注)、网页、Evernote的笔记(不过Evernote中剪切隐藏的网页布局比较差,最好直接从浏览器导入)。
支持的导出包括扁平笔记、思维导图、笔记列表的PDF、思维管理器/思维导图、Evernote、OmniOutliner和MS Word的思维导图。此外,如果您在文本中使用框选择工具,您可以在弹出式菜单中将所选内容共享为图片,并保留所选内容中的高亮和墨迹。11
液态文本
LT源自一个美国开发团队,所以界面不是中文。我会给出以下专有名词的英文名称(方便使用)和中文翻译(方便理解)。
工作空间
基本工作界面由左边的文本区和右边的工作区组成。工作区用于携带项目中所有文档的注释(但不是所有的注释,只是我们需要在工作区呈现的注释)。
工作空间相当于一个画板,背景是格点,可以直接书写或打字,也可以随意排列摘抄笔记或墨水盒。工作空间的大小是无限的,但尺度变换是有限的,意味着它可以无限地左右、上下移动,但不能无限地放大和缩小。背景颜色周期性变化,方便用户集中精力整理笔记。仔细看,会发现工作空间的颜色是分块的。导出时,一个块中的注释将被集成到同一页中。具体的导出方式取决于导出选项。
工作空间基本界面的文本对照
LT的名字LiquidText的直译应该是liquid text。液体其实指的是流畅性、通顺性、柔软性的特点,是他们拆解文字的主要方式。根据开发目的,LT想要实现的是主动阅读,包括标注、内容抽取、导航和布局。在LT中,我们可以随处观察到开发者是如何利用流体属性来实现这套主动阅读原则的。文本交叉引用指的是导航和布局。根据他们的解释,导航应该
包括在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移动,例如搜索文本、翻页或在不同位置之间翻转以比较文本的各个部分。
它指的是在寻找文本、翻页或跳转到其他位置时在文件内部和文件之间移动。
它还应该支持读者创建的书签,并允许读者在导航的同时执行其他任务。
(LT)应该支持阅读器创建的书签,它们也可以在使用导航的同时完成其他操作。
和布局(布局)
是在视觉上、空间上排列一个人的文档和资料的过程,如交叉引用、并排比较资料或获得文档的概述。
它是在交叉引用、文本比较或大纲概述期间,空之间重新组织文档和资料的过程。
它需要支持并行查看不同的内容,同时保持文档的原始线性顺序结构。
它要求应用程序支持同时查看不同的内容,并保持原始的编写顺序。
因此,LT在文本比较的实践中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这使它成为LT的特色,甚至是同类中最好的。它们包括:
选中需要对照的对象并将其拖动到工作区中。因为工作区是共用的,而文本区的操作和工作区相互独立。这使得我们在翻页或者更改阅读材料的时候工作区中的摘录得以留在原位用作对比。捏合文本。双指捏合能够压缩指间的文本(流体性!),固定一端而快速滑动另一端时能够增加该方向压合的文本。这使得我们在同一文件中的阅读能够扩大到更大的范围,而只关注压缩部分外的文本。捏合之后是可以松手的,这是因为开发希望我们能够在对比的同时完成其他的操作,所以我们可以在保留捏合的情况下继续滚动页面。单击压缩部分旁边的双向箭头能够快速展开压缩部分,回到最初的位置。按住文件同时滑动左端进度条。这种方法和捏合文本的逻辑是一样的,主要用于跨度较大的文本间的比较。这种操作传递的关键信息是,文件中被按住的位置会被钉在原地。多文件同屏。点击左上角的加号可以在当前项目中添加文件,项目中的所有文件都显示在此,每个文件左侧都有显示开关;也可以从 Doc Pane(文件控制板)中直接把文件拖到文本区来打开。最多支持三个文件的同屏显示。同一屏幕上的多个文件
使用 Ink Link(墨线)。墨线实际上指的是钢笔写出来的墨迹,但在 LT 中有趣地被用作可视化的链接,墨线的两端能够被联系在一起。使用方法是用钢笔连接任意想要连接起来的位置,按住端箭头会显示墨线另一端的内容。 将捏合的文本用墨线连接。捏合文本方法同上,但是针对需要反复查看的跨度较大的文本,我们可以用墨线标记位置。将压缩部分外的两端连接起来,按住箭头时可以迅速弹回。揉标有墨线的文字
按住文本同时点击卡片上的端箭头。这种操作可以同时显示当前位置和另一张卡片的关联位置。按住并单击结束箭头
同时点击两个端箭头。基于前面介绍的逻辑:按住等于钉上,端箭头等于箭头另一端;那么同时点击两个12 端箭头就可以显示关联在不同卡片上的不同片段。同时单击多个结束箭头
不同文本关联到同一卡片。选中一段文本,在弹出菜单中点击多选(Select More),然后选中(同一或不同文件中的)另一片段,并在弹出菜单中点击批注(Comment)。点击批注卡片上的端箭头可以迅速弹回两个被选片段。使用 Highlight View(高亮视图)。在最上方的菜单栏点击 Highlight View,在高亮视图中捏合文本,高亮选段会按照行的形式展示,其余部分则被折叠起来。突出显示视图
除了简单连接作者提到的部分,用墨线连接其实也是一种关联操作。也就是说,当我们认为两句话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时,不仅并列和对比,因果关系和转折也可以是我们联系的最初原因。
即使只是从操作次数上来说,你也能看出这种文字比较的方法是可爱有趣的。就算不是为了学习,试试这个功能也挺好玩的。在对比运动中处处都能感受到灵活性和弹性。开发团队对流体的解释在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当然,丰富的可操作性显然给文学阅读带来了很多便利,甚至不同来源的比较和补充在这种视觉联想中也得到了明显的推动,这也是我们在做文学阅读时最需要依靠技术手段来解决的问题之一。
摘抄注释摘抄原则,根据解释,应该是
包括将原始内容复制到第二表面,如在制作大纲或做笔记时。
能够在制作大纲或笔记时将原文摘录复制到其他面板。
用户还必须能够轻松地组织、查看和追溯他们提取的内容的来源。
用户也应该很容易地组织、回顾和追踪他们的摘录。
在工作区的操作栏中,列出了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可选工具。
摘录工具包括文本选择和笔,但为应用程序支持提供了不同的模式。如果垂直使用,将打开图像选择模式,导出的摘录将是图片。如果你斜着使用,文本选择模式将被打开,导出的文本将被光学字符识别然后成为一个摘录。单击弹出菜单中的自动摘录,所选段落将自动作为摘录卡进入工作区,或将所选段落拖到工作区的特定位置。每张拾取的卡片都有自己的原文循环,点击卡片末端的箭头可以自动闪现原文。
您可以用笔圈出任意一段文字,并拖动选区左侧的十字箭头,使其作为图片进入工作区。摘录的大小可以根据工作空间的布局进行调整,以满足适当的需要,只要在右下角选中并拖动即可。工作区的卡位是免费的,符合我们组织摘录的预期。同时,由于与原文的关系是自动生成的,我们可以随时跳回当前页面进行比较。
用笔圈出
注释原则,包括:
修饰原文,如高亮、旁注等。
通过突出显示和旁注来补充原文。
支持特殊标记,以及检索过去注释的有效方法。
支持使用唯一的注释,并有效地检索注释。
批注工具有钢笔、高亮和墨水盒。钢笔和高亮笔可以直接在文字区或者工作区标注,钢笔也可以可视化(可见13!)链接,支持五种常见颜色和共32种可选颜色,六种笔迹直径和可选压力。墨盒是一个盒子,里面可以装手写,也可以打字,这样公式14就可以直接写成打字文本。选择并拖动右下角可以放大墨盒,这实际上是在不改变手写或输入文本大小的情况下放大了批注区域。墨盒可以放在文字区,也可以放在工作区,用阴影区分。
对于放置在工作区的墨盒,可以理解为便签贴在页边距,翻页时随页面移动,所以随页面滚动;放置在工作区的墨盒相当于墙上的便利贴。你可以随时撕下来贴在别的地方,但是翻书的时候不会影响。当然,这些电子便利贴和纸质便利贴的区别在于,当你把盒子和文本连接起来的时候,你可以通过点击结束箭头快速的弹回到源头。除了工具栏之外,打开墨盒的另一种方法是在所选剪辑的弹出菜单中单击注释。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自动生成文本关联。
对于拆解文章的过程来说,注释的必要性在于,它把别人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系统中,强迫别人去表达,同时在再回头看的时候,方便快速的抓住文章的要点。对于钢笔工具的多样性,恰恰是因为常用功能反复切换工具带来的不便,会影响文字的流畅阅读,打断吸收过程。为了突出显示,LT使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显示搜索结果。
知识联系
与文本比较不同,知识连接是指阅读后消化吸收的输出。知识的结构是通过知识联系建立起来的,知识的联系越清晰,其结构就越强。在LT中,知识连接有两种,一种是块,一种是节点。区块知识的组织是任意数量的盒子靠近时会粘在一起,表现出模拟流体的连接感;节点知识的组织方式是用粉笔线把任意两个盒子连接起来表示连接。
积木只是结的知识
同样,知识也要以网络结构的形式展开,就像藤蔓一样。节点有大有小,大的块状节点像一串葡萄。葡萄长在树上,和树枝上的其他葡萄相连,所以知识体系是通过节点串联起来的。从结构上梳理文章,意味着我们理解了系统(或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需要组织和重构知识,我们需要一些组织操作。在工作区中,双击可以选择所有的块连接知识,在选择模式下点击任意一张卡片可以选择多张卡片,拖动可以同时改变多张卡片的位置,拖动的卡片之外的其他卡片可以显示放松的动画效果(再次流体!)。
您可以通过从弹出菜单中选择多张卡片和注释来同时注释这些对象。这一步通常用来总结归纳,相当于节点的原点。当然单张卡也可以批注,相当于批注的批注。是理解的转载,有利于理解的二次消化和更新(但我建议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这种重新理解)。
在普通视图中双击工作区,您可以看到绘图板显示了收集的笔记卡,以及标记源的章节标题。再次双击以恢复正常视图。显然,这一步便于跳转到其他音符区域。
工作区全局搜索主题概述
您可以通过在顶部搜索栏中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通过揉捏按行顺序呈现关键词,用一个手指滑动页面进行快速检索,如果遇到目标段落,则打开它。搜索范围可以是当前文件或覆盖项目中的所有文件。
在文件或项目中搜索
如果要检查网络结果中的某些内容,可以单击“添加文件和添加网页”在弹出浏览器中进行搜索,并将搜索结果导入到当前项目中。
从内置浏览器导入网页导入和导出
支持从DropBox、iCloud Drive、Box、email、Safari导入PowerPoint、Word、PDF、Epub、网页。
支持的导出格式有LT文件、合并笔记/文件的PDF、Word格式的笔记大纲。
横向比较应用于LT中注释大纲的导出
利弊安排。边距注意
优点:
能够进行完整学习流程,把知识的输入-处理-输出集成在一个应用内。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丰富,方便构建知识框架。具有标签功能,可以建立完整和个体化的筛选规则。缺点:
应用上手门槛过高,说明书没有涵盖所有的使用细节。笔记本中的布局不够美观,常常留下很多空白。iPad 版的快捷键不足 Liquid Text优点:
项目内的对比功能丰富,交叉引用克星。对于流体的阐释到位,界面的动态和静态效果都让人舒服。Ink Box 中可以同时使用键入和手写,方便公式和文本的快捷输入。缺点:
手写字迹不够流畅,有时甚至出现延迟或分辨率降低的情况查询词典的操作在二层菜单中搜索不是以单词为单位而是以字符为单位15 ,且点击搜索结果不会跳转回原文。 实际使用情景首先,我们不能认为某些应用缺乏其他应用的特征功能,只能说这两个应用在针对性或主要特性上是不同的。更好的使用情况应该是最大化现有应用资源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供有效的使用反馈来改善我们的使用体验。但是争论这两个应用哪个更高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下面,我将提供我个人使用这两个应用程序的经验,作为参考,给你一个自己使用的想法,这不是唯一的答案。
对我来说,MN是看书的工具。因为流程清晰,分解到位,所以我一般用MN来读取一个需要自己搭建的完整系统。所谓完整的体系,是指需要我消化重建成自己体系的体系,所谓自我建构,是为了区别于课本等课堂上使用的阅读材料。这是因为系统的拆解需要我自己的理解,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我在课堂上做不了这么系统的工作。16
我需要消化很多东西。导入后一般是按照章节来做,一般不会半途而废。对于一个系统来说,它的完整性导致了它的一致性。如果停顿时间过长,重启学习行为时往往需要重新复习,对于自学的过程来说效率不高。使用目录跳转到相应的章节。我一般用蓝色的笔或者文本框来标注,对应的是思考的色码。如果关键部位需要整理成思维导图,我会用选择工具提取成黄色或橙色,马上整理出这张卡和之前的卡的关系。
如果阅读时对定义感到困惑,先使用系统字典,然后使用全局搜索找到同一主题的其他文档的解释。如果不理解这种情况,那么就选择性的进行网络搜索,使用拖放导入到笔记本中自动生成卡片或者直接导入网页进行多重标注。
当我在阅读时遇到公式时,经常会用单一颜色或标签标注出来,写清楚标题,然后在左边的大纲视图中同步查看。这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比较方法,它使用轮廓或搜索来生成特定的过滤器对象,以便与当前文本进行比较。这个索引适合普通对象,可以集成在同一个浮动窗口中,和文字、笔记本一样出现在同一个屏幕上,给比较增加了一个维度。
看完之后,我会再次打开笔记本查看思维导图,重新排列确定逻辑的连贯性和张力,然后将需要记忆的内容导入到甲板上,供通勤或备考时记忆。
带有颜色代码和轮廓的过滤器
对比MN,LT是我看短文的得力助手(当然也有几百页的论文,但主要针对20页左右的论文)。
一篇论文往往只是对该领域某一发现或成果的介绍,其特点是介绍性强,讲解细致,参考文献多,没有考察场景。阅读intro时,可以使用应用功能被旁边引用,在工作空间中提取简单的摘要,让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
在学习和研究课文中出现的内容的过程中,我经常建立很多联系。我会马上用粉笔线把文件里的联系人连接起来,我一般会在文件外标注联系人或者导入新的文件。对于需要标注的图片,如果不需要反复查看,我一般会在文字区标注。至于需要构建的图片描述,我会导入到工作区,放在另一个墨水盒里添加描述。感谢文件之间的密切关系,我在看论文的时候不会迷茫,用一叠纸铺在桌面上。
阅读完毕后,再次查看工作空间中的标注,确保布局合理,以便再次查看这篇文章或条目时,可以立刻找到相应的说明。最后,我将笔记导出到我的其他云知识库中,以便在需要时可以在一个地方查看这些分散的论文。
阅读笔记的例子写在最后
关于MN的文章很多,其实关于LT的文章也不少,都有非常大的用户群。但是在观察身边人对这两个应用的使用情况时,总觉得他们的能力有限,需要更好的挖掘和开发,才能真正与他们的口碑相匹配。我假装这篇文章希望让他们被更多有需要的人发现。
本文不打算与其他任何使用同一应用程序的经验进行比较,而是作为辅助用户共享,以建立一个学习系统。实际上,本文并没有涵盖所有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而且由于写作的结构限制,也不想成为一个零散片段的集合,所以删除了一些使用技巧。但还是欢迎你和我讨论。我会努力分享我的经验,吸收优秀的工作流程。
>。分享有趣的想法,了解更多数字生活体验。欢迎申请加入少数族裔矩阵社区
1.《liquidtext 被称为「学习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t,怎么用才能发挥最大能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liquidtext 被称为「学习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t,怎么用才能发挥最大能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40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