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谣言,哪些是情绪宣泄时,本文就案件本身不作深入讨论。

我们就着几部电影来讲讲,阳光下那藏匿很深的肮脏与阴暗,如何将童真残酷地撕裂,一起来探究下这些混蛋们的犯罪心理、受害者预防机制、事后心理治疗。

看了两天新闻,想到了《熔炉》里这个画面:

你以为我只会说《熔炉》?

那些根据儿童性侵受虐案件改编的几部电影,博主我都重温了一次。

虽然看完都是负能量,不过为了和大家分享犯罪心理学的知识,更好的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也值了。

片中那些混蛋对孩子们的操纵和强势,说轻一点,可能会让孩子留下永远无法和成年人平等交流的阴影,可能会演变成社恐,情绪障碍、人际关系障碍。

更严重的情况——

5 年前,在知乎一篇讨论「童年遭受性侵害对成年后影响」的回答里, @Joy Xu 曾经提到一副美国旧金山儿童虐待理事会的宣传海报:

在美国,平均有 80% 的囚犯曾经是受虐待儿童。

有个案件就是,女孩A被邻居女B的性施暴。调查发现,邻居女B常年受到父亲的性侵,于是作为一个懵懂的女孩,也对女孩A做了同样可怕的事。

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关注、发声,以免他们日后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更多的伤害。想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阳光里,就拜托一定努力保护别人的孩子。

此外,为了我们这代人在敬老院里,不被心理不健全的护工虐待,更有必要关注这些儿童侵害受虐事件,指不定哪个孩子长大后就是照顾你的护工呢。

《熔炉》的残酷在于,聋哑孩子被害的经过没有被三两个镜头带过,而是把最痛苦不堪和压抑恐惧的片段全部展现。

期间无数次暂停深呼吸,博主我才能看下去。

片中的某老师就是一位恋童癖,专门挑小男孩下手。

期间无数次我在反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如此畜生的校长、保安、警员、律师,法官等一干败类互相包庇收买?大权在握肆无忌惮、兽性大发贪得无厌、监管缺失同流合污。

当鱼肉开始为刀俎开脱,

当羔羊开始为恶狼辩护,

当奴隶开始为奴隶主说话,

当受虐者开始为施暴者歌功颂德,

那么这就是一个良知垮台、道德破产和理性崩溃的世界。

先提到熔炉这部电影,是因为它的影响力。

韩国国会出台和修订了《性暴力犯罪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这部法案又被叫做《熔炉法》。2012年熔炉案的当事人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刑满后佩戴电子追踪仪10年。

而2016年的一份研究显示,实际上69.11%的罪犯只被判1年-3年刑期,五分之一左右的人被判3年-5年。以至于,很多犯罪者出狱的时候,当年被他残害的儿童还没有成年。

而那些受过侵害的孩子们呢?在未来的岁月中又将如何面对生活?任何安慰都如同隔靴搔痒,一个无法填补的深渊,涌动着羞耻、战栗、不安、噩梦、绝望、否定、怀疑。

阳光远远没有与之分庭抗礼的分量。

2016年我国媒体公开曝光433起性侵儿童案件,熟人作案的有300起。师生27.33%、邻里24.33%。

未成年人对熟人没有戒备心,施害者如果是老师,孩子可能还会迫于对老师权威的信服,而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遭到了性侵。

能肯定这些加害人当中有恋童癖,并且,幼童是他们能接触到而且是最能够甚至是唯一可以欺负掌控的。

恋童癖有什么心理特征?

“代替性恋童”。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和成年异性交往,而将交往目标转向儿童的恋童。比如物质基础不到位,性格不属于讨喜的范畴,以及经常说的“看脸的世界”。

另一种恋童癖,叫做“真实性恋童”。是因为打心里讨厌成年女性,所以将目标转向儿童。而这些人可能是因为重大的挫折,也就是在超强刺激下行程的目标转换。

恋童癖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

有人说 ↓

也有人说 ↓

你以为恋童癖离我们很遥远么?

我一直特别不能理解恋童癖的心理活动,直到看到下面陈述。

一位恋童者的自述:

“从小就喜欢男孩子,喜欢他们洁净的皮肤,细长的小腿。尤其对那种初中的长得清秀的小男生真的爱不释手的感觉。我天天都看恋童网站,注册会员接近百万人。”

更赤裸裸的也有 ↓

吓到我的是这个 ↓

不过也有人能积极面对这个心理问题 ↓

除了熟人作案,藏于网络中的恋童癖也不容忽视。最常见的套路就是,嫌犯把自己QQ资料年龄改成十几岁,用钱诱惑那些男童,说哥哥想看你洗澡,我给你充Q币…或者经常在游戏里说要不要来哥哥这里,把游戏号借给你玩。

而这种恋童癖的施害者,日常的工作、社交、生活都表现正常。如果你想想知道恋童癖是何种人类,可以看这部:

《Michael迈克尔》

导演最冷静、最正常的语气,从一个恋童癖性侵者的角度,去说一个最不正常的故事。

男主迈克尔神秘内敛,还升了职。可终究还是个恋童癖,于是忽略女同事的主动示好,在小酒馆和老板娘的一夜情也有障碍。

迈克尔就像一个单亲爸爸带着孩子和谐快乐的生活。每天一起吃饭、看电视、偶尔还会外出郊游、过圣诞节互送礼物。

被囚禁的男童起初不知道自己被“侵害了人身自由和安全”,还会写信给父母,当然信都被迈克尔留下了。

期间小男孩有很多呼救的机会,为什么没有呢?

迈克尔给他洗脑,告诉他自己的父母不喜欢他了,不让他回家了。这种心理折磨初期是奏效了。

迈克尔在至始至终表现的都是那么温文尔雅,无法与阳光下的阴影扯上联系。而他心底那些无处排遣的控制欲,最终通过这样一个受他操控的小东西得以发泄。

他有冰冷的理性,做事严谨有条理,孩子生病,他悉心照顾,同时做好两手准备,挖好坟墓;

另一方面,他有半个孩子人格,两人一起看动物,打雪仗。

这些呈现,都很符合FBI们对恋童癖的profile。画面都太贴近生活的真实,以至于差点就让人忘了他是个经常性侵男孩的罪犯。

直到看到这一幕,才让人意识到他的本性——孩子病了,他去清洁车厢,去林子里挖土。外一孩子死了就埋在那里。

这些在镜头前被放大的细微动作、眼神、语气,是我们唯一可将这些施害者从身边辩认出来的标准。

手法来看他肯定不是第一次做案。那以前的小男孩到哪里去了呢?根据看犯罪片的经验,一般就是杀掉或者转卖掉。

后来他打算再诱拐一个小孩,也许给小男孩找个伴儿,也许是对小男孩厌倦了。

最后孩子是否逃了出来?留个悬念。

第三部说说丹麦版的《熔炉》

先重述一个观点,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就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统治地位,个人行为会不自觉地服从群体意识。

人类自身基因中不可避免地仍残留着某些兽性。每一个个体意识中都潜藏着暴力因子,在个体未融入群体之前,这种暴力因子处于暂时休眠状态。

一旦融入群体之后,暴力就会被唤醒,进而转化为群体暴力,群体暴力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行为,破坏性极大。

剧情和《熔炉》相近,兄弟俩遭受来自校长的性侵和心理折磨事件。

校长反复的批评纠错,让孩子们乖乖服从。因此一旦有事情发生,孩子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自查。

即使受了校长欺负。有了这样的自责心理作为基础,根本都不知道拒绝和大声求助这个选项。

两小孩试图逃跑的时候,校长首先不是个人施暴,而是煽动集体。

群体性失言、群体惰性、旁观者效应、沉默的大多数最是容易造成群体极化,这才是最可怕的。

而煽动集体暴力能造成如何严重的后果?

《美国田园犯罪故事》里有答案

根据震惊一时惨案改编,血淋林的记录了群体暴力。案件真实的主人公 ↓

案件发生在1965年。Sylvia 是印第安纳州一起谋杀案的被害人。

年仅16岁的她被 Gertrude 的孩子和其他邻居的孩子共同虐待致死。负责这起事件的检察官称它为“发生在印第安纳州的最可怕的犯罪事件”。

片中最让人惊悚的是 ↓ 不可不知人的懦弱,胆怯,能犯下暴行。肆意做着违背道德之事,内心却总能卑微的为自己找到借口和退路。

帮凶、沉默者,还有幸灾乐祸的看客,都是乌合之众。

2013年一名留守女童在11岁时首次遭遇性侵,在接下来的两年内遭到至少16人性侵,次数达50次以上。然而,当她终于鼓起勇气告诉祖母实情,并且向当地警方报案之后,村民们却怒骂她是妓女。

真相是什么对围观者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猎奇的支点,让自己站在虚妄的道德制高点上,得意一时是一时,反正过几天他们就会遗忘,任由真相被新的猎奇淹没。

看客幸灾乐祸的心态往往是受害者终生无法逃开的魔咒。

侵害会给孩子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下面这些真实的匿名自述,来自已经成年的他们)

在初中才真的懂人体构造。想起心里的一件事发自内心的对男性感到恶心 。以至于初三高一早恋,小男生只要多接触一下我身体,马上反感再也不喜欢这个男生了 。

当年我11岁,他40多。我现在的感情生活一塌糊涂。可能就是你们眼里的渣男。我不敢把这些怪到当年发生的那件事上。

大概5-6岁,70多岁的长辈,以“治病”为由摸我下体,现在我也记得,小的时候不懂,很多事情,都记不住,唯独这些可耻的记忆,忘不了。

小时候什么也不懂,从未和家里人提过,也没觉得有太大不对,但应该还是有些知道的吧,那随后的几年有自虐行为,觉得自己应该受到处罚,变得害怕和别人过多接触,总想觉得别人知道什么,害怕别人目光,都到了大学还不敢上台演讲。

被性侵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包围着,有恶心,有难过,有愤恨,觉得自己很脏。等我到了十几岁后,这种感觉爆发,我开始跟不同的男人上床。

她表哥恐吓她,或者引诱她。后来时间长了精神不正常了,休学,但是那舅舅一家人,也没有任何的表示。表姐原本长的很漂亮,但是因为经常服激素,胖了很多很多,学习也跟不上,脾气暴躁,没人敢招惹她,就这样一直到现在。

重度抑郁过,有过自杀,有几年想到这个事就内心一根化了浓的刺。 不打算把这个事告诉任何人,找过心理医生,应该解决不了。 无力,愤怒,恶心,痛苦,一个人孤独的承受这些,不能和任何人说。 可能死亡才是唯一的解脱。心里总有一块阳光照不到的黑暗。

有几位很庆幸当时的正确反应

当时也就八岁,不知道他在猥亵我。但不出几秒钟我觉得异样。这里补充一下,我天性很敏感,我今天都不知道我当时是怎么在对性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察觉到这是一种男性对女性的冒犯和侵害。

我还是警惕性蛮高的。这应该也得益于我妈妈很小就给我买一些性教育的书。而且家庭也比较富足,物质这方面也满足我。所以我对任何男性的物质,恩惠我都不在乎,不会随便就被拐走。

大概13岁,和一个10岁小男孩玩,一个老头大概五十左右走过来,问我们多重。他说那我抱抱你看能不能抱的起来,我已经感觉到很不对劲。想跑,被一把抱起来,手伸进我的裤子里。我当时一下子哭喊了起来,一巴掌打他脸上。他赶紧把我放下了跑了。小男孩全程懵逼,他估计至今都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有次门卫大爷让我坐他腿上,觉得是和爷爷一样的人,就坐了。随后他抱着我让我躺下,亲了我。 下课铃声响,他让我藏在门后,妈妈过来找我他说没看到我,妈妈快要走时我冲上去抱住她胳膊,下意识的想赶快离开。

还有人在回忆过去那段经历时说:“被坏人亲摸抱的时候,余光瞥见有住一个小区的邻居路过,可没有人停下来帮我”。

可没有人停下来帮我。

这不是我们无法想象,这只是选择忽略。不是自己的孩子,根本无法感受到这伤害有多大。

在罪恶面前,沉默已经是一种默许,而对受害者的变相非议,已经是助纣为虐、落井下石。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其对待儿童的方式。倘若很不幸遇见了,是不是可以不再有冷眼旁观,没有嗜腥嗜血的窥探欲,可以站出来厉声制止或者及时报警。

文中提到的《熔炉》《美国田园》全部都改编自真实案件。

看完后你也会想“怎么会这样禽兽不如?”

嗯,以连环杀人犯为例,他们缺少正常人面对非道德的逻辑,不会感到恐惧、羞耻、愧疚,在行为处事上同样自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你们的价值观、道德体系是不同的。

所以,有人如果让你感到危险,无论是身体接触上还是心理折磨:

不要过分好奇

不要试图纠缠

更不要圣母心泛滥

尽快保持距离

(参考刘鑫案)

杀手之可怕犹如火对人,可防护;

伪装者之可怕犹如人面水,不知深浅。

为了缓解各位内心的负能量,最后推荐一部看得过瘾的电影。

14岁萝莉把32岁恋童癖杀人魔大叔逼到自杀。

看完你会发现,其实小女孩每一句模仿变态大叔的求饶,都是被大叔杀害的人曾经说过的。

世界上从来没有无来由的仇恨,谁做的恶一定会有人来找他还。

关注本公号

后台留言回复:儿童

可以获得文中影片的在线观看地址

明天的推送中

凉胖子将继续剖析五部经典的犯罪影片

来讲述创伤后遗症的几种可怕表现

大 家 还 喜 欢 看

1.《这些成年人,匿名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性侵经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这些成年人,匿名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性侵经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4228.html